打字猴:1.70248176e+09
1702481760
1702481761 ●社会责任规范(social responsibility):是指人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那些依赖我们并需要我们帮助的人,按照这种规范,家长有责任保证孩子的健康和安全,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个规范主要是针对助人者而言的。
1702481762
1702481763 ●相互性规范(reciprocity):也叫互惠规范,它是指人们之间的助人行为应该是互惠的,别人帮助了我,那么我也应该帮助别人,即帮助那些帮助过我的人。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规范对维持人际关系的协调和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1702481764
1702481765 ●社会公平规范(social justice):是指帮助那些值得帮助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候没有助人并非我们没有责任感或者是不遵循互惠规范,而是我们认为对方不值得帮助。
1702481766
1702481767 3.学习理论
1702481768
1702481769 Herbert Simon(1990)给出另一个进化与利他之间的联系,他认为对于个体来说,从社会其他成员那里学习社会规范,是具有高度适应性的。那些社会规范和习俗的最好掌握者,具有生存优势,因为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学习了哪些食物有毒以及合作优势等文化教养。一个学了这些规则的人比那些没有学的人更可能生存下来。其结果是,通过自然选择,学习社会规范的能力已经成为我们基因组成的一部分。人们学习的规范之一就是帮助他人的意义——实际上这在所有社会中都被认为是一个有价值的规范。简而言之,人们在基因上设置了学习社会规范的程序,其中之一就是利他主义。同时,学习理论在看待人们的助人与利他行为时,认为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关助人行为的规范的掌握是学习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强化和模仿很重要,儿童会模仿父母或他人的助人行为,并把它融入自己的生活中,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助人行为也有较大的影响。
1702481770
1702481771 4.社会交换理论
1702481772
1702481773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我们所做的许多事源于我们对利益和成本的衡量,我们希望获得最大化的利益和付出最小化的代价。按照这一理论,人们在助人行为中也试图追求最大的收益和最小的付出。助人行为的收益可以有多种形式,得到赞扬、受到奖励,甚至对将来可能的回报的预期等都可以看作是助人收益。助人的成本则包括时间、金钱和可能的责难等。
1702481774
1702481775 5.移情与利他主义
1702481776
1702481777 C.Daniel Batson(1991)是人们常常纯粹出于善心而助人的观点的极力拥护者。Batson承认人们有时出于自私的理由帮助他人,例如减轻当他们看见另一个人受难时的压力。但是他也认为人们的动机有时是纯粹的利他主义,他们的唯一目的就是帮助其他人,即使做这些事会使他们自己付出某些代价。纯粹的利他主义是可能发生的,当我们对需要帮助的人产生移情的时候,把我们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并以那个人的方式体验事件和情绪。由此我们会试图出于纯粹的利他主义理由来帮助这个人,无论我们会得到什么。
1702481778
1702481779 专栏5-4
1702481780
1702481781 林肯的著名故事。
1702481782
1702481783 一天,当乘坐马车旅行时,林肯和一位旅伴辩论人们一直考虑的问题:助人真的是利他的吗?林肯认为助人总是源于利己,然而旅伴的观点是,真正的利他主义是存在的。忽 然,两人被一阵试图从一条小河中救出小猪的母猪的叫声打断。林肯让马车停下,跳出车外,跑向小河,把小猪们救到岸边的安全地带。当他回来,他的旅伴说:“现在,亚伯,自私在这段小插曲中起了什么作用?”“天哪,埃德,”林肯答到,“这正是自私的本质。如果我把那只痛苦的老母猪留在那里不管,我的心思整天都不会安宁。我做这些是为了能够让自己心安理得,你不明白吗?”
1702481784
1702481785 正如例子所示,一个看上去利他的行为有时候被利己所驱动。那么,我们怎样将两者区分开来呢?巴特森和他的同事们设计了一系列巧妙的实验来解开人们的动机之谜(Batson,Ahmad,&Stocks,2004;Batson&Powell,2003)。想象你是该研究中选修心理学导论课的学生之一。要求你评估一些大学广播站新节目的录音带,其中一个节目名叫《个人新闻》。这个节目有许多不同的录音带,你被告知每盘磁带只有一个人能听到。你听的是一个名叫卡罗的学生的访谈录音。她描述了一场糟糕的车祸,在车祸中她的双腿断了,并且说了由于车祸,她要赶上班级的进度是多么困难,特别是她还坐在轮椅上。卡罗说她特别在意她的心理学导论课落后了多少,除非她找到另一个学生给她补课,否则不得不退课。
1702481786
1702481787 当你听完这盘录音带之后,实验者给你一个写着“给听卡罗录音的同学”的信封。实验者说她不知道信封里面是什么,是负责这项研究的教授让她交给你的。你打开信封,发现里面有教授的一张纸条,说他想知道听这盘磁带的学生是否愿意帮助卡罗赶上心理学导论课的进度,他说卡罗不愿意要求帮助,但因为她课程落后太多,她同意写一张纸条给听她录音的人。纸条上问你是否可以见她并与她分享你的心理学导论课笔记。
1702481788
1702481789 研究的目的在于确定在哪种条件下人们同意帮助卡罗。研究者设置了两个互相排斥的条件——利己和移情。首先,当被试听磁带的时候,通过给不同的被试以不同的视角来改变被试的移情程度。在高移情条件中,人们被告知试图想象卡罗遇到这样的事件和生活的改变,去体验她的感受。在低移情条件中,人们被告知试图客观和不要关注卡罗的感觉。正如预期的一样,高移情条件中的人比低移情条件中的人报告更多的移情感觉。
1702481790
1702481791 第二,研究者变换不帮助卡罗的代价。在一个条件中,被试知道她下周将回班级上课,并且是课程的同一章节,从而每次他们来上课,都会被提醒她需要过帮助。这是高付出条件,因为拒绝帮助卡罗和随后每周与她在课堂相会将很不舒服。在低付出条件中,人们知道卡罗会在家学习,不会来上课;于是不用面对坐轮椅的她并为没有帮助她而感到内疚。
1702481792
1702481793 当决定是否帮助卡罗时,人们会重视代价么?根据移情—利他主义假说,人们应当纯粹出于利他的考虑并帮助她,不管代价——如果移情高的话。这个预测被证实了:在高移情条件中,认为他们将在课堂上看见卡罗的人,和认为他们不会看见卡罗的人,同意帮助她的一样多。这表示人们想到的是卡罗的利益而非他们自己的。然而,在低移情条件中,认为他们将在课堂上看见卡罗的人,比认为他们不会看见卡罗的人,同意帮助她的要多得多。这表示当移情低的时候,社会交换开始起作用,即人们基于他们的成本与报酬来决定助人。
1702481794
1702481795 (二)影响利他与助人行为的因素
1702481796
1702481797 1.情境因素
1702481798
1702481799 对利他行为的研究发现,即使最具有利他行为倾向的人,在某些情境中也不会去帮助他人,所以情境因素对人们的利他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影响助人行为的情境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他人的存在、环境条件和时间压力因素三个方面。
1702481800
1702481801 (1)文化差异。文化的差异主要存在于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之间:一个是自我的独立观点,另一个是相互依赖、群体取向的观点,这会影响人们帮助他人的意愿么?因为有相互依赖观念的人更可能根据他们的社会关系来定义他们自己,更关注与他人的“联系性”,我们可能预测,他们会更可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1702481802
1702481803 在所有文化中的人,都更可能帮助他们认为是内团体成员的人,都较少可能帮助他们认为是外团体成员的人,即一个他们不认同的群体。文化因素有时候在决定人们划分内团体和外团体之间界限的清晰程度中起作用。在许多互依文化中,内团体成员的需要被考虑得比外团体的更为重要,其结果是,这些文化中的人比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人更多帮助内团体的成员。同样,因为在互依文化中“我们”和“他们”之间的界线更加明晰,这些文化中的人比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人更少帮助外团体的成员。因此在互依文化中,如果想要获得更多的帮助,成为群体中的一员是非常重要的。
1702481804
1702481805 (2)他人的存在。1964年的一个晚上,纽约市的一个女青年在回家的路上遭到了歹徒的袭击,当时她的38位邻居听到了呼叫声,但是在长达30分钟的时间内,竟无人实施救援,有人甚至一直目睹了惨剧的全过程,却连报警电话也没有打。事件发生以后,许多社会评论家把这种现象看成是一种道德缺失。对此心理学家Latanē和Darley认为,恰恰是旁观者的存在成了助人行为缺乏的原因。当有其他人存在时,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他人,其他人越多,帮助的可能性越小,同时给予帮助前的延迟时间越长。Latanē和Darley把这种现象叫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与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1702481806
1702481807 ●责任扩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即周围他人越多,每个人分担的责任越少,这种责任分担可以降低个体的助人行为。在一项现场研究中,Latanē策划了一个抢劫事件情境。情节很简单,当小商店的售货员到店铺后面核对商品时,两个抢劫犯低声说:“决不能错过这个大好机会!”然后就拿了一箱啤酒跑了。这种事件都是在小店里只有一位或两位顾客时发生。正如研究者所预料到的,单独目击犯罪行为的人与那些尚有其他人在场的人相比,显然更有可能向店员报告偷窃行为。
1702481808
1702481809 ●情境的不明确性(ambiguity):从决策分析过程来看,人们有时无法确定某一情境是否真正处于紧急状态,这时,其他旁观者的行为就会自然而然地影响到该个体对情境的定义,进而影响到他的行为。假如其他人漠视该情境,或表现得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我们也可能认为没有任何紧急事件发生。Latanē和Darley(1970)设计了一个实验情境,在实验中让男性大学生填写一份调查问卷,几分钟后有烟雾透过气孔进入房间,在4分钟内烟会越来越多,使被试看东西与呼吸变得困难。结果发现,当被试是单独一人时,他们会到周围去查看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而且75%的人会向实验者报告这种情况;而当被试与两名实验助手一起填写问卷时(实验者的助手没有起来察看情况),只有10%的人这样做。很显然,其他人的沉默使得被试认为这个情境是没有危险的。
[ 上一页 ]  [ :1.7024817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