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482624
然而,社会交换理论也会有一些例外的情况。比如在某些情境下,人们并不愿意做那些在关系中收益最大的人。一些学者认为,关系满意度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关系中的公平程度。按照公平理论,当我们在关系中体验到的收益和成本之比大致与伴侣体验到的相等时,我们是最为快乐的。
1702482625
1702482626
3.联结原则
1702482627
1702482628
我们喜欢那些与美好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而厌恶那些与不愉快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Clore,1974)。May和Hamilton(1980)的一项研究就证明了这种效果,研究中主试把大学生被试分为两组,分别听他们最喜欢的摇滚乐或最不喜欢的前卫派古典音乐,在听音乐的同时让他们评价一个陌生男子的照片。结果发现当照片与他们最喜欢的摇滚乐结合时,学生对陌生男子照片的评价也较有利。
1702482629
1702482630
(三)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702482631
1702482632
1.个人特质
1702482633
1702482634
一个人的某些特征会决定他是否受人喜爱。在一项研究中,Anderson(1968)收集了555个用来描述个人特质的形容词,让大学生评定对具有其中某项特质的个体的喜欢程度。结果发现,对20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而言,真诚是最重要的特质,在评价最高的八项形容词中占了六项(真诚的、诚实的、忠诚的、真实的、值得信赖的、可靠的),另两项特质为“温暖”及“能力”,而被评定最低的特征为“说谎”及“欺骗”。这个结果和我们在前面讲到的有关总统特质的结论有相似之处,也就是说,人们认为一个人是否真诚决定了我们是不是会喜欢这个人。总的来说,影响人际吸引的个人特质包括三个:
1702482635
1702482636
(1)个人的温暖(personal warmth)。温暖是影响我们形成对他人第一印象的主要特质,什么因素让人觉得温暖呢?Foikes(1977)指出:当人们对其他人有正性态度时便表现出温暖,而温暖的人较受人欢迎。
1702482637
1702482638
(2)能力。人们往往比较喜欢有能力的人,能力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比如智力、社交技巧等。有时候聪明的人较受欢迎,但有时候过于完美反而引起他人不舒服。Aronson等人(1966)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在实验中让被试听录音带,录音带的内容是讲一个学生参加某一个测验。在一种情况下,这个学生表现优异,几乎答对了所有问题,而另一种情况里的学生表现平平。测验结束后,部分被试还听到录音带上的学生不小心把咖啡倒在自己的衣服上。实验确实证明了表现优异的人受人欢迎,他们还发现了另一个有趣的结论,就是当表现优异者犯了一点小小的疏忽或失态时,比他毫无失误时更受欢迎。
1702482639
1702482640
(3)外表的吸引力。人们最容易注意到的是他人的外表,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漂亮的人更招人喜爱。社会心理学研究显示,外表漂亮的人更容易引起周围人的注意,人际吸引力更大,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帮助、有更多的约会,更受欢迎,也更容易获得职业的成功,很可能还会有更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Langlois,et al.,2000)。例如,Walster在一项“电脑约会”的实验中发现不论男性与女性,漂亮的人更受欢迎。外表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影响力,一是因为晕轮效应的存在,用Dion的话来讲就是“美的就是好的”。另一个因素是所谓的“漂亮的辐射效应”(radiating effect of beauty):人们认为让别人看到自己和特别漂亮的人在一起,能提高他们的大众形象,就像对方的光环笼罩着自己一样。
1702482641
1702482642
随着文化心理学的兴起,有学者认为,不同人际关系可以自由选择的程度不同,外表吸引力在其间的作用也是不同的,这中间可能有文化差异(Adams,Anderson,&Adonu,2008)。外表吸引力通常意味着健康和生殖能力,但只有文化情境使你有机会选择建构你的关系时,外表吸引力对生活的作用才会得以彰显。比如研究发现在加纳这样的依赖型文化中,拥有良好外貌特质的人并没有享受到满意的人际关系。而在独立型文化中,美貌往往能带来好生活。
1702482643
1702482644
专栏7-2
1702482645
1702482646
针对美貌的刻板印象
1702482647
1702482648
美貌有统一的标准吗?这一直是一个引发争论的问题。一方面,不同种族、不同文化条件下的人们都达成了这样一个广泛的共识,那就是同一类面孔和体型是很吸引人的。比方说,一个迷人的女性的眼睛应该占她脸的宽度的30%,她的鼻子应该约占整个面孔的5%(M.R.Cunningham,1986)。对许多人面部照片的组合研究发现,面部的对称性也很关键。如果最后组合成的面孔是一张已经存在的普通面孔,那通常人们也会认为它更迷人,即使面孔组合所用的那些部件其实均来自现实中的人。漂亮宝宝的妈妈相比不漂亮宝宝的妈妈与宝宝之间会进行更多的交流,同样,婴儿对漂亮的面孔也会给予更多的注意。
1702482649
1702482650
另一方面,外在的吸引力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内在的品性,比如,我们有多喜欢一个人,我们就会怎么评价他的性格。多年前,迪恩、伯奇和沃尔斯特写了一篇文章——“漂亮的就是好的”,介绍了有关美貌所造成的刻板印象。迪恩发现人们对长相漂亮的人的评价要高于一般的人,人们往往认为漂亮的人婚姻幸福,职业较好,威望也高。与不漂亮的人相比,漂亮的个体更为自信、温暖、诚实、强壮、谦虚、友好、合群及有知识。正如在前面讲过的,漂亮在很多方面影响人们的生活。
1702482651
1702482652
但是漂亮并不是绝对的。比如影视世界往往被漂亮的人占据,一些人认为这些完美的形象产生了一种不实际的标准,很少有人能达到。这些传播媒体所造成的漂亮标准,在日常生活里是否确实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反应方式呢?为了验证这一点,肯贝利等人(1989)设计了一项现场研究。他们在男性大学生看一部“霹雳娇娃”(由三位漂亮女性主演的电视片)的前后访问这些大学生。实验中两名实验者的助手到大学生宿舍,请他们帮忙解决一项私人争论,让大学生评定照片(这张照片事先已被评定为中等,在一个7点量表上得4分)上的女孩的漂亮程度。正如预测的一样,刚刚看过“霹雳娇娃”的男学生对相片上女孩的评价比未看过的低。该研究揭示了漂亮的对比效果(contrast effect):普通外貌的人常因为另一个刚出现过的美貌绝伦者,而被认为较不具吸引力。
1702482653
1702482654
肯尼斯和维勒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他们想知道对比效果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而与其相反的辐射效应又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他们假设是由于长相一般的人和漂亮者之间的关系造成了这种差异。为此肯尼斯设计了一项研究,实验中被试看到两个人,其中一位是长相一般的目标个体,另一位是外貌较好或是其貌不扬的比较个体,这两个人有时扮成朋友,有时为陌生人。这两种不同的人际关系产生了不同的效果(陌生人、朋友):当他们被认为是陌生人时,产生对比,而当两人是朋友时,则产生辐射效应。
1702482655
1702482656
2.相似性
1702482657
1702482658
人们倾向于喜欢在态度、价值观、兴趣、背景及人格等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Kandel(1978)对2000名高中生的友谊关系所做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他让每一位学生写出他在学校里最好的朋友,并详细填写有关自己的背景及态度的问卷,大部分学生最好的朋友在性别、年级、年龄及种族、学业态度、对药物的态度等方面与自己都很相似。
1702482659
1702482660
对人际吸引有重要影响的相似性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特征的相似性(demographic similarity),它包括性别、种族背景、宗教、社会阶层以及年龄。二是态度的相似性(attitudinal similarity),包括观点、人格、兴趣、人际风格等。在Byrne(1971)的一项相识研究中,被试在填写完一份态度问卷后,主试把他介绍给另外一个人,同时要求这个人要把自己在该态度问卷上的回答大声念给被试听。实际上这个人所念的问卷是由主试替他填好的,有些情况下这些回答与被试的一致,有些情况下则差别较大。念完之后要求被试评价对这个人的喜欢程度,结果正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态度的相似性导致了喜欢程度的增加,如图7-2所示:
1702482661
1702482662
1702482663
1702482664
1702482665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外表相似性也影响人际吸引。在选择约会对象及婚姻方面,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在长相上相似的异性做伴侣,Berscheid(1971)把这种倾向称为“匹配假设”(matching hypothesis)。Hill(1976)对约会情侣的一项研究发现,这些情侣在年龄、智力、宗教、外表吸引力,甚至身高上都很相似,在研究中Hill还发现那些背景最相似的情侣,一年以后分手可能性也小。Feingold(1988)认为之所以出现“匹配假设”,是因为人们认为与自己长相接近的人与自己有相同的社会交换价值。此外,Rusbult(2009)研究发现伴侣与自己理想自我的相似性在人际吸引中起着重要作用。
1702482666
1702482667
为什么相似性对人际吸引如此重要?Festinger(1954)、Goethals(1986)用自我确认理论(self validation)来解释。他们认为,当情境不明确的时候,人们往往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确认自己。而选择那些在某些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交往,能使自我概念得以确认,与自己相似的人一般同意我们的主张,对我们的观点加以支持,使我们有信心。
1702482668
1702482669
Heider的平衡理论在解释相似性的时候则认为,个体有强烈的欲望要维持自己对他人或事物态度的协调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可以通过喜欢或不喜欢来达到:喜欢某个人,而同时与他在某个问题上有不同意见,将导致心理上的不愉快,因此人们便借喜欢那些支持自己意见的人,或反对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从而使认知达到平衡。
1702482670
1702482671
3.互补性
1702482672
1702482673
在恋爱与婚姻关系中,人们有时候喜欢与自己在某些方面相反的人。Buss(1989)对37个文化群体的研究发现,在异性关系中男性喜欢年轻的女性,而女性却喜欢老一点的男性,Davis(1990)把这种现象叫做相貌换地位(looks for status):男性喜欢年轻女性是因为她们漂亮,而女性喜欢老一点的男性是因为他们成熟且有地位。Townsend和Levy(1990)用实验支持这一结论,他们确实发现在大学生中,一个男性只要有地位,他即使不漂亮也能吸引女性;而没有地位的女性只要长相好,她依然吸引男性。但这一效应反过来却不成立:女性用地位补偿长相或男性以长相弥补地位都不可能。这种互补性有时候也表现在交往双方的性格上,比如夫妻双方性格的互补性就能使家庭生活更有意思。
[
上一页 ]
[ :1.70248262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