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484329e+09
1702484329
1702484330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于人类健康的话题就引起了许多领域研究者的关注,其中在医学领域,人们对健康的模式的观念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702484331
1702484332 1.生物医学模式
1702484333
1702484334 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是20世纪比较有影响的理论。受法国思想家笛卡儿身心平行论的影响,这一理论的持有者认为人的身体和人的心理是两个独立的系统,并把人的身体看成是一个机械系统,尽管人的心理活动可能包含着不同的精神层面。
1702484335
1702484336 著名的健康心理学家Mc Clelland(1985)是这样描述生物医学模型的:“人的身体被看成是一个机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分可以被拆卸和转移,如果身体的某个部分出了问题,我们可以用其他人身体的同一部分来替代。”可以看出,在生物医学模型中,只有和疾病有关的生化因素被考虑到了,其他的如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以及行为层面的因素都不在考虑之列。
1702484337
1702484338 2.心身医学模型
1702484339
1702484340 心身医学模型(psychosomatic medicine model)对生物医学模型提出了有力的挑战,这一模型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上的相互作用,为人们理解健康和疾病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它告诉人们,生物因素并不必然导致人们会患上某些疾病,心理因素才是比较重要的(Ader,1980;Syme,1984)。Ader认为所有的失常(disorder)都可以称为心身疾病,因为所有的感觉输入都要经过大脑的解释和加工。
1702484341
1702484342 健康心理学关于心身关系问题的研究为心身医学模型提供了许多方面的支持。比如心理学家关于癌症病人康复的研究就发现,心理因素在癌症的产生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Mc Connell(1989)在他的《理解人类行为》(Understanding Human Behavior)一书中就谈到了身体组织和系统如何与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问题。尤其是人类的免疫系统,更容易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后面所谈到的心身疾病,很多就与免疫功能的作用有关。
1702484343
1702484344 3.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1702484345
1702484346 Engel(1980)和Jasnoski以及Schwartz等人(1985)对心身医学模型进一步加以发展,他们认为仅仅考虑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因素,并不能真正反映影响健康的实际因素。人都生活在社会中,所以抛开社会因素的影响来看待健康问题,本身就是不全面的,社会环境、社会变化、社会压力等无疑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由此可以构建生物—心理—社会模型(biopsychosocial model)。比如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1988年提供的数据表明,20世纪初导致死亡的疾病排在前五位的依次为流感和肺炎、结核病、肠胃病、心脏病和中风,癌症只排在第八位;而到了80年代,排在前五位的变成心脏病、癌症、意外事故、中风和慢性肺炎。
1702484347
1702484348 (三)心身疾病
1702484349
1702484350 1.什么是心身疾病
1702484351
1702484352 心身疾病属于躯体疾病,但其产生、发展、治疗与预防都和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对这些疾病的治疗也采取心理治疗的方法。
1702484353
1702484354 正如心身医学模型在理解心理和身体的关系时所谈到的,人的生理与心理是协调发生的,任何心理活动都会引发相应的生理反应。所以,如果某些不良的心理反应持续时间太久,就必然引发人体某些器官功能的紊乱,严重的甚至是器官器质上的变化。一般来讲,心身疾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702484355
1702484356 ●它是由情绪和人格因素引发的疾病;
1702484357
1702484358 ●患者身上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
1702484359
1702484360 ●患者躯体变化与正常情绪反应时的生理变化相同,但更为持久和强烈;
1702484361
1702484362 ●心身疾病不是神经症和精神病,后者没有器质上的异常。
1702484363
1702484364 在医学实践上,心身疾病在所有临床疾病中的比例约为25%~35%,在循环系统疾病中的比例最高,超过了50%。另外,女性心身疾病的发病率高于男性,脑力劳动者的发病率高于体力劳动者,城市高于农村,高度紧张职业的人高于一般职业的人。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越发达,生活节奏越快,生活事件越多,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就越高。
1702484365
1702484366 2.心身疾病及其致病因素分析
1702484367
1702484368 心身疾病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高血压、心脏病、癌症、溃疡和哮喘等。余展飞等人在研究中发现,这些心身疾病往往和个体的一些人格特征联系在一起。比如患高血压的人常常比较容易发怒,但在发怒之后又往往压抑自己愤怒情绪的表达,同时这些人又经常好高骛远。癌症患者则习惯自我克制,比较内向,经常压抑自己的情绪,并且多愁善感。
1702484369
1702484370 由于心身疾病的产生是因为心理因素导致应激或情绪反应,并进而出现身体器质性病变的过程,总结心身疾病的致病原因,除了人格特征之外,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702484371
1702484372 (1)生理因素。心身疾病的产生也与人的身体因素有关,相同的心理社会刺激,比如战争或大的社会动荡,其中只有少数的人患身心疾病,而且所患的病也各不相同:有人患溃疡,有人患冠心病,有人则患癌症。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呢?心理学家Hihkle用“器官选择理论”加以说明,他认为在心理与社会因素的作用下,首先受到伤害的器官是那些发育较弱的器官。
1702484373
1702484374 (2)心理因素。正如心身医学模型所证明的那样,人的心理与生理是相互适应的,心理紊乱必然引发生理的不适。比如一个人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往往会睡不着觉,吃不下饭,生理功能明显会受到影响。如果这种紊乱是短期的,还可以调整过来,但如果长期紊乱,必然会引发身体器质性的变化。心理紊乱最直接的体验是精神紧张、压抑、心理矛盾和创伤,这些体验最终会通过情绪反映出来。
1702484375
1702484376 (3)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生活的环境,包括生活与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环境、家庭环境、角色适应和变化、社会制度、社会地位、文化传统和宗教习俗等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社会文化因素中,对人影响最大,也是现在研究最多的是生活事件,关于生活事件的影响问题,在后面将有专门的论述。
1702484377
1702484378 专栏10-1
[ 上一页 ]  [ :1.70248432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