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484379e+09
1702484379
1702484380 良好的社会关系有助于身心健康
1702484381
1702484382 美国心理学家J.Cacioppo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就像心理与生理间存在关联一样,我们与自身之外的他人发生的各种社会联系,同样也会影响到我们的身心健康。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是否拥有一份良好的社会关系,更是保证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
1702484383
1702484384 在这项名为“健康、年龄和社会联系”纵向追踪研究中,Cacioppo在芝加哥地区选取了200名中老年被试,连续几年对他们的身体健康、生活习惯、社会联系甚至经济收入等情况做了细致的跟踪调查,试图找出到底什么是保证人们在慢慢变老的过程中,继续享受健康快乐的秘密。结果发现:人们与外界发生的各种社会联系对自身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那些“对自己的社会联系满意”的人,绝大多数睡眠情况都非常好,而且总体上生活质量也较高,经常可以体验到幸福,甚至在工作中也赚到了更多的钱。
1702484385
1702484386 在身体健康方面,研究人员也有同样发现。那些缺少社会联系、渴望友谊的孤独者,他们的血压比社会联系良好的人们高得多,平均高出了30个标准分。而且,对比不同年份收集到的调查数据也说明:那些社会联系良好的人们,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感随年龄增加变得越来越好。正如Cacioppo所说的那样:“与所在的社会环境发生联系,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一个重要基础部分。”实际上,感到孤独就好像感到饥饿一样,是我们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的一种暗示;而社会联系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1702484387
1702484388
1702484389
1702484390
1702484391 社会心理学(第三版) [:1702479939]
1702484392 社会心理学(第三版) 二、压力
1702484393
1702484394 (一)生活事件
1702484395
1702484396 生活事件(life events)是指对个体生活可能产生影响的变化性事件,它表明了生活变化对个体健康的价值。心理学家用生活事件来说明环境变化和个体的相互影响问题,生活事件可以从很多方面来加以说明:可以是家庭、工作和健康方面的,也可以是身体方面的。对个体来说,不同的人生阶段所遇到的生活问题不同,在一些非常时期,如战争,非典(SARS)等,我们都可能称之为生活事件。
1702484397
1702484398 生活事件会给个体带来压力,个体应对这些压力的过程被称为应激,它是身体对威胁性事件所产生的一种生理性的反应。最早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的是心理学家Hans Stelye(1956,1976),他研究的重点是人们的身体如何适应环境中的威胁,但他忽视了这种威胁是来自心理上的还是生理上的。后来的研究者扩展了研究的范畴,他们想知道产生威胁的生活事件到底是什么?Holmes 和Rahe(1967)就发现,应激的产生取决于人们在应对外界事件时所做的转变及适应的程度:转变越多,应激就越强烈。比如一个人的配偶去世,他的生活就会完全被打乱。
1702484399
1702484400 为了评价这些转变对人的影响,Holmes和Rahe编制了《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在这个量表上,我们可以看到生活事件的影响,一个事件所得到的“生活转变值”越高,它对个体的影响就越大,例如丧偶。许多研究表明:人们在该量表上的得分越高,他们的身心健康就越糟糕。表10-1列出了前20个对个体生活有影响的生活事件以及这些事件的影响大小。
1702484401
1702484402
1702484403
1702484404
1702484405 从这个表中的排序可以看出,对成年人来说,配偶去世的影响最大,而轻微违纪的影响最小。Holmes和Rahe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给我们提供了评定生活事件影响的思路,但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其中比较明显的有四个:一是该量表的文化适应性问题,因为西方人遇到的问题,不一定也是中国人遇到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该量表忽略了个人内在因素对事件评价的影响,也就是说,同样遇到这些问题,不同的人的理解不同。比如抗逆力(resilence)不同的个体对压力事件的反应就会有差异;第三个问题就是比较陈旧,有些不合时代;四是问卷以美国中产阶级为对象,忽略了贫穷和少数民族阶层的压力源。
1702484406
1702484407 当然,对具有不同年龄和经验的人来说,生活事件的种类和影响也不一样。Renner和Mackin(1998)通过对1247名大学生的调查分析,编制了一个适合大学生样本的生活事件量表,表10-2列出了其中前20个题目以及评价方法。量表要求大学生把过去一年中你经历过的生活事件的“压力等级”分数填写到最后一栏中,然后把最后一栏的分数加总。
1702484408
1702484409
1702484410
1702484411
1702484412 我国学者杨德森和张亚林(1990)编制了一个适合中国人的生活事件量表,该量表包含48个项目,把人们遇到的问题分为三大类:家庭问题、工作学习问题、社交与其他问题。同时也考虑到了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事件的性质、对个体的影响程度以及事件持续的时间,并把这些因素总和起来,估算出正性和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值。其中的计算公式为:某一生活事件的影响值=该事件的影响程度分×该事件的持续时间分×该事件发生次数。这样就可以较可观地衡量生活事件的实际影响。
1702484413
1702484414 (二)对压力的知觉
1702484415
1702484416 从客观上讲,生活事件确实影响我们的健康,但简单地将人们经历的负性事件的数量合计,明显违反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中主观情境对人的影响会大于客观情境这一原理。正如杨德森等人在编制中国人生活事件量表时的理念一样,个体对应激性事件的知觉,在某种程度上比事件本身更能预测个体的健康状况。比如有人认为收到一张罚单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小事一桩而毫不在意;有人把离婚看成是得到解脱的事情,而也有人认为那是人生中的一次重大失败。为此心理学家Richard Lazarus(1996,1993)指出:是主观压力而不是客观事件本身产生问题的,一件事情除非被诠释为应激来源,否则算不上应激事件。Lazarus据此将应激定义为:当一个人觉得无法应付环境中要求时产生的负性感受和消极信念。为了证明人们对事件的看法是产生应激的重要因素,Lazarus进行了一系列经典研究。
1702484417
1702484418 在一项以伐木工为被试的研究中,他让工人观看带有血淋淋画面的事故录像,比如在其中一个画面中,有一位粗心大意的工人被锯锯断了手指。他认为看完这样的录像之后一个人的难受程度,取决于人们如何解释这些事件。为了区分这种解释的影响,他把被试分成两组:对实验组的被试,主试指导他们观看电影时能采取一种比较理性的态度,去关注工人之间的关系而较少关注事故。对控制组的被试没有任何指导,直接观看电影。结果发现:那些接受过指导的实验组的被试并没有受电影的影响,由于这些被试采用了近乎医学的观点来观看影片中那些意外,所以他们将那些会产生应激的情形看成是正常的,像医生不像普通人那么怕见流血一样。
1702484419
1702484420 Lazarus的研究证明了对应激性事件的主观理解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人们对负性生活事件的诠释引发的压力会直接影响到免疫系统,从而使人生病。以普通感冒来说,当人们受到感冒病毒传染后,只有20%到60%的人会发病,而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感冒。
1702484421
1702484422 为了回答生活压力是否是发病的决定因素这个问题,Cohen等人邀请了一些志愿者参加一项研究。在研究开始的时候,实验者先要求被试写出一年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且对自己有影响的负性事件。紧接着研究人员给被试注射感冒病毒或生理盐水,然后将他们隔离数天。结果发现那些有较多生活压力的人更容易患病毒性感冒(见图10-1)。
1702484423
1702484424
1702484425
1702484426
1702484427 在经历负性事件少的人中,只有27%发病;而那些经历负性事件多的人,发病率将近50%。感冒发病的比率与负性事件的数量呈正相关。这种负性应激所产生的影响,即使在去除其他可能会导致病变的因素,例如年龄、体重、性别之后也存在。Cohen的研究以及其他类似的研究都显示,当一个人承受越大的压力时,他对疾病的抵抗力就越低。
1702484428
[ 上一页 ]  [ :1.70248437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