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580423e+09
1702580423
1702580424 边际递减效应就是指原来10克糖或脂肪就能产生的愉悦感,渐渐发展到需要20克甚至更多的糖或脂肪才能产生,这种现象会让我们进入一种难以停止的状态,逐渐形成糖瘾和脂肪瘾。
1702580425
1702580426 很多专家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在他们看来,糖是这个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合法毒品”。从基本原理上来看,糖的成瘾性和人们对咖啡因、尼古丁、酒精甚至是真正毒品的依赖并没有太多不同。因为压力和焦虑的恶性循环,导致人体摄入过量的糖分和脂肪,形成糖瘾,引起肥胖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1702580427
1702580428 而且,上面说的两种情况往往同时起作用,食欲增加和糖瘾、脂肪瘾还会产生叠加效应。
1702580429
1702580430 这种无法控制食欲的情绪失控,从根源上来说应当从心理层面寻找原因。
1702580431
1702580432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首先应认真倾听内心的真实声音。问问自己,在许多方面取得优秀成绩的想法,究竟是源于自己的进取心,还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羡慕和称赞?
1702580433
1702580434 如果是前者,压力会成为你的动力,达成目标是迟早的事,不需要焦虑。
1702580435
1702580436 如果是后者,则需要弄清楚一点,谁都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羡慕。无论我们怎样努力,身上还是会有缺点,同样也有许多优点,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无须事事与别人比较。
1702580437
1702580438 放下焦虑,首先要认清自己,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为什么需要。这样你就可以在精力的空间内进行“断舍离”,放弃那些消耗精力而又对自身无益的杂念,保存更多的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1702580439
1702580440 掌控:开启不疲惫、不焦虑的人生 [:1702577495]
1702580441 比时间、金钱更宝贵的是注意力
1702580442
1702580443 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已经改变了我们和周围世界的互动方式,通过智能手机和互联网让人们时时刻刻“在线”。很多人经常在智能手机和电脑上同时运行多个社交程序,人们的专注力也因此难以聚集。
1702580444
1702580445 有研究显示,成年人和青少年平均每天查看手机的次数高达150次以上,或者除去睡眠时间平均每6~7分钟就查看一次手机,甚至有很多人在找不到手机时会感到恐慌。就像两年前罗振宇老师说的,为什么这两年遗失手机的情况变少了?因为我们查看手机的次数变得太频繁了,几分钟就要查看一次。
1702580446
1702580447 很多人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躺在床上看手机,然后在上厕所的时候看手机,吃饭的时候看手机,不断地把信息输入大脑里,生怕错过任何一条。虽说好奇心是创造力的源泉,但如果把好奇心都浪费在莫名其妙的热闹上,真是很可惜。
1702580448
1702580449 我们可以反思一下,每次把大量的信息填入大脑之后,我们是感觉精神状态更好了,还是更疲劳了?我的感觉是仿佛吃了一大堆食物,昏昏沉沉的。所以,我们每天填入大脑的这些信息可能成为大脑的负担,而不是优质的“燃料”。这种负担在慢慢吞噬、耗散我们的精力。
1702580450
1702580451 我们的注意力非常稀缺,一天24个小时中,能够集中起来的有效注意力只有2~3个小时而已。如果我们把这些注意力再分散到不同的地方,分配给各种各样的信息,可能很少会有收获。
1702580452
1702580453 面对四面八方涌来的过量信息,我们没有时间去思考、反思,甚至连放空发呆的时间都没有,只能任由各种情绪和观点带着思想乱跑。
1702580454
1702580455 钱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再生;时间也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本质上并不属于你,你只能试着与它做朋友,让它为你所用。你的注意力才是你所拥有的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生其实是公平的,因为你的注意力确实是你自己可以做主的,除非你放弃主权。
1702580456
1702580457 掌控:开启不疲惫、不焦虑的人生 [:1702577496]
1702580458 越专注,越轻松
1702580459
1702580460 提到多任务处理,我想用电脑来和我们的大脑做个比较。电脑从1990年我所知道的“386”台式机开始,直至升级到现在以i7为核心的台式机,CPU从单核升级到现在的16核。在近30年的时间内,电脑的硬件每几年就会全部进行一次升级换代。可是我们的大脑在这近30年内并不能在硬件上升级或更换,只能从软件上,也就是认知上不断升级。所以,我们的大脑无法达到电脑的多任务处理速度。
1702580461
1702580462 在亚当·格萨雷(Adam Gazzaley)和拉里·罗森(Larry D. Rosen)的《专注:把事情做到极致的艺术》(The Distracted Mind)一书中,作者通过大量的科学实验总结出人脑在多任务处理方面的特点。
1702580463
1702580464 第一个特点是我们无法有效地并行处理两个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任务,这一点决定了人脑多任务处理的不可实现性。我们可以轻松地从头背出26个英文字母,或者从1数到26,但是尝试按照A1、B2、C3、D4……这样的顺序背诵,会发现难度增大了很多,因为这两个任务很难有效并行。这个尝试也引出了多任务处理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在不同的任务之间切换,会使得任务执行的精确性降低、速度变慢。
1702580465
1702580466 所以,重要的事情一定要专注处理,不要把它和其他任务一起处理。否则,事情不但得不到最好的处理,还会有负面效应出现。我们身边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在开车过程中因任务切换和注意力分散导致的车祸,轻则受伤,重则死亡。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人机交互及设计教授兰迪·波许(Randy Pausch)曾经在轰动全球的《最后的演讲》中说过:我们的专注力资源是特别稀缺的,当我们做一件事被打断之后,再重新回到这件事,恢复专注的时间为10分钟。显然,这个恢复时间是对精力的极大浪费。
1702580467
1702580468 基于节省精力的需要,我们总结出不要进行多任务处理的任务类型:
1702580469
1702580470 较困难或需要大量思考的任务;
1702580471
1702580472 具有较大风险的任务;
[ 上一页 ]  [ :1.70258042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