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670579e+09
1702670579
1702670580 这声音像一道晴天霹雳,打断了她对那名男子的监视。
1702670581
1702670582 “阿雅—娜!”
1702670583
1702670584 是她的母亲。
1702670585
1702670586 “阿雅—娜!”
1702670587
1702670588 起先,女孩呆住不动。接着她俯下身,几乎跪在水里,抚摸她的小猫。她小声对猫说,“没事”,——用的是斯瓦希里语。“她看不到我们。”
1702670589
1702670590 阿雅娜早上哮喘发作,现本当在休息。她的母亲穆妮拉太太给她发紧的胸口搽了丁香油,把包治百病的黑种草籽塞进她嘴里。她们坐在一起,没穿衣服,盖着一条毯子,一个热气腾腾的罐子里放了桉叶、薄荷等草药,舒张她们的肺。阿雅娜大吸一口气,闭息咽下满满六大匙鱼肝油。她咕咕喝了一剂苦药汤,然后在她母亲“嘟—嘟—嘟”悦耳的摇篮曲中睡去。她醒来,听见她母亲工作的动静:玻璃、黄铜和陶瓷制品的当啷声;玫瑰、丁香、依兰和月光花的芬芳;女人在她母亲简陋的家庭式美容院里轻快的话音。
1702670591
1702670592 阿雅娜努力过了。她似睡非睡,直到一阵呼啸的海风穿透和驱散她的遐思。她听见遥远的雷鸣,但她忍着不起来,直至暴风雨持续的召唤变得不可抗拒。于是她翻下床,用多余的枕头伪装出有人的样子,给这些枕头盖上被单。她从一扇狭窄、高高的窗户钻出去,麻利地滑下固定在珊瑚色、摇摇欲坠的墙上的排水管。落地后,她发现几天前她从泥泞的下水道里救出的那只小猫,躺在她们家门口。她抱起小猫,把它安放在自己的右肩上,朝海边飞奔,最后向北一个急转弯,来到那片小湾的红树沼泽地带,从这儿她可以偷偷窥探世界。
1702670593
1702670594 “阿雅—娜!”
1702670595
1702670596 风吹得她的脸发凉。小猫呜呜作声。阿雅娜望着那艘船。那个身穿米黄色西装、上了年纪的陌生人抬起头。他们的目光交汇。阿雅娜闪避,躲进红树丛后面,她的心跳加速。怎么会那样?
1702670597
1702670598 “阿雅—娜!”她母亲的声音更近了。“那孩子在哪里?阿雅—娜?我必须去问上帝吗?”
1702670599
1702670600 阿雅娜把目光投向那艘船,又再看了看越来越黑的天色。她并不知道哪个先登岸,是那艘船还是暴风雨。她记起那双与她对望的眼睛。眼睛的主人会告发她吗?她反复扫视那条水道,再度找寻那双眼睛。她肩膀上的小猫把脸埋进她的脖子里。
1702670601
1702670602 “阿雅—娜!神灵在上……哎咿咿!”那充盈着威胁的女低音从红树沼泽地左边的灌木丛传来。“喂,我的儿啊,为啥和我过不去呀?”迫在眉睫。女孩放弃掩护,哗哗趟过低浅的潮水,来到空旷的沙滩上。阿雅娜在石头间攀爬,小猫紧紧抱着她的脖子。她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1702670603
1702670604 那个陌生人,一名来自南京的男子,看见一个小东西在黑沉沉的天幕下升起、盘旋、然后像折枝般落下;当她做着这些动作时,男子爆发出一长串大笑声。本已同情他老是晕船的同行的旅客,担忧地瞅了他一眼。一个先前神志正常的人因晕船而发疯,这样的事并不罕见。那名男子盯着陆地,安详的脸上两眼炯炯有神。他右眼的白内障给他的脸添了一个光点,青筋毕现的脖子支着他谢顶的脑袋。“阿雅—娜!”他循着一名妇女的喊声转过头。胃里翻江倒海。他渴望踏上陆地的感觉,目测船与防波堤之间的距离,盼望他们能很快靠岸。
1702670605
1702670606 十五分钟后,这位来客走下船,不合身的西装飘动起来。他必须涉过浅水区才能抵达黑沙滩海岸。尽管有双不知名的手扶着他前行,他还是绊了一跤。他的双手碰到土。他咽下空气。听,亡灵在窸窸窣窣地移动。听,那些客死他乡、太久无人问津也无人惦记的逝者在孤独地哼唱。一只棕色的手悬于他面前。他拉住那只手。一位海员扶他起来,接着递上他仅有的灰色旅行袋。那名男子吟咏道,“以礼相待”,随后哈哈大笑,一个让人不明其意的笑话。
1702670607
1702670608 这位旅客眨了眨眼,心神不宁,被裹挟在傍晚馥郁的芳香中;阿瓦德人施展法术。他嗅出酸橙、甜美的香脂和大海的水汽,那水汽与一股亦令他骨头发热的浓稠的空气混在一起。臣服,吸气。他又侧耳倾听人们到达的喧嚷声。他听见滚滚的潮水声,瞥见一场即将来临的暴风雨在地平线上徘徊。这个地方是哪里?他安步前行,脚后跟转动着,仿佛脚趾上有左右流盼的眼睛。惨淡的光照着一片粉红花瓣,它正从孤零零、一小簇野玫瑰丛里凋落。那名男子步履不稳。他等那片花瓣着陆后,伸手捡起它。他把花瓣握于一只手中,然后才将它放到嘴边,他的另一只手调整背在肩上的帆布袋,里面装着一生浓缩的全部。
1702670609
1702670610
1702670611
1702670612
1702670613 [1] 本文系长篇小说《蜻蜓海》(The Dragonfly Sea,Knopf Doubleday Publishing Group,2019)第一章。
1702670614
1702670615
1702670616
1702670617
1702670618 明亮的时刻:女导演特辑(单读28) [:1702661487]
1702670619 明亮的时刻:女导演特辑(单读28) 随笔
1702670620
1702670621 明亮的时刻:女导演特辑(单读28) [:1702661488]
1702670622 口述笔记员的声音
1702670623
1702670624 撰文 默音
1702670625
1702670626 1946年,战后的东京,纸张依旧短缺,出版业已开始复兴。神田的小巷里,门脸狭窄的咖啡馆和旧书店彼此紧挨着。兰波咖啡馆是其中的一家。推开兰波的磨砂玻璃门,有道通往楼上的陡急楼梯。二楼的地板略略向北倾斜,不大的屋内挤了三张桌子,属于三家出版社。昭森社、Eureka书肆和思潮社。三家均把诗歌出版作为主业。也就是说,当时日本市面上的诗集,有很大一部分来自这间屋子。
1702670627
1702670628 昭森社的社长森谷均被称作“神保町的巴尔扎克”,他开在楼下的兰波咖啡馆自然而然地成了年轻文人扎堆的地方。正值同人杂志兴盛的时代,兰波咖啡馆的顾客也有不少人投身其中。“同人”这个词在中文语境容易引起歧义,在此稍做说明,同人杂志指的是一群同好自办杂志。同人杂志一般没有稿费或只有少量稿费,对作者来说,好处是创作的自由度,坏处是贫穷,唯有当稿子脱离同人杂志的范畴,刊登于正式的报刊等出版物,才能“以文谋生”。仅就结果来看,1940年代后半的同人杂志的作者们,将在未来的几十年间占据日本文坛的主要位置。
[ 上一页 ]  [ :1.70267057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