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672158e+09
1702672158
1702672159 我再重提教育的三大部分:一、儿童,即教育的基础;二、学校和学科,即教育的工具;三、社会,即教育的目的。前两次已讲过教育的社会的目的,上次并特别提出怎样使学校的组织、管理及生活,可以用来达到教育的社会的目的。
1702672160
1702672161 上次讲演的大旨,无非说明学校自强的生活,就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要使学生将来能过社会的生活,必须先将学校变成社会。学校的最大坏处,就是先为学生悬一个很远的目的,以为现在所学,都为预备将来入社会之用,现在虽与生活没有关系,将来总有一天得用的。于是所学与所用,完全不能联贯。不知学校的生活必须处处与社会的生活有关,使学生对于学校的生活能生出浓厚的趣味。
1702672162
1702672163 学生的教育,倘专事讨论预备很远的将来生活,而不注意于眼前的现在生活,其弊约有下列几端:
1702672164
1702672165 第一,耽误学生的光阴。学生知所学的东西用处很远,与现在没有关系,于是且把这些东西搁下,先做那些与现在生活有关的游戏、玩耍去了,因为他们的目光很近,只知道趣味都在目前,自然把几十年后比较的不很亲切的事挤出去了,搁下去了。
1702672166
1702672167 第二,减少学生对于现在生活的趣味,不注意于现在而希望将来。这是一件很大的危险。有几派宗教和哲学,也有这种弊端,往往悬一个很远的将来的目的,如天国、净土、极乐世界等等,而对于现在的生活,却很不注意。信仰的人,渐渐养成一种坏的心理。其结果于世界文化的进步大受影响。
1702672168
1702672169 宗教和哲学的出世主义,希望将来而不注重现世,比较的还有理由。因为他们都是成人,对于现世,都已尝过滋味,或有失意的经验,所以假设将来,实为解脱现在。但在教育,可谓毫无理由。儿童对于现在的生活,兴趣正浓正厚,而教育者偏要用这种预悬将来目的的教育方法,实在是一件最不合自然、最反乎常理的事。观于督察学生成绩的方法可以知之。考试咧、赏罚咧,想尽种种方法督促他们用功。因为所悬目的在于将来,自然不得不如此。
1702672170
1702672171 在教育史上,无论那一国,总有一个时代用极残酷、不人道的方法对待学生。凡是大人对于儿童,本来一定很爱惜的,何以竟如此残忍呢?这不是很奇怪的事吗?我想没有旁的解说,只有一种,就是儿童的眼光看不见将来的目的,对于所学不发生一点兴趣。因此大人若要儿童求学,不得不用种种刑罚去迫胁他们。
1702672172
1702672173 后来人类的良心稍为发现,觉得对于儿童施用体罚,究竟有点不忍。于是另换一个较近人道的方法,就是用奖赏去欺骗他们:考得好的给他一点信纸或一盒糖。这真是叫小孩吃苦药加一点糖的办法!这种办法虽然比打较为文明,但是儿童对于将来的目的依然毫无兴趣——不过本来用刑罚的,现在改用贿赂罢了。
1702672174
1702672175 第三,使我们评判儿童的成绩没有自然的标准。教育所悬的目的既然很远,与现在没有关系,我们自不能拿他来做评判儿童成绩的标准。于是对于儿童成绩的进步与否,不得不用考试记分的制度来定。
1702672176
1702672177 这不是评判儿童成绩的真方法。若真要评判儿童的成绩,那么应该看他们今天比昨天长进了多少,从前的缺点现在补正了没有,从前未发展的能力和兴趣现在发展了没有。总而言之,现在比从前是否进步,这才是评判儿童成绩的真问题。
1702672178
1702672179 以上所讲的话,并不是说教育不应该预备将来,不过说预备的方法不是如此。预备将来,应该是教育的结果,不是教育的目的。倘能把现在的生活看做重要,使儿童养成种种兴趣,后来一步一步的过去,自然就是预备将来。倘先悬一个很远的目的,与现在的生活截然没有关系,这种预备将来,结果一定反而不能预备将来。
1702672180
1702672181 讲到此处,实已牵涉了哲学上很重要的问题:人生的真意义究竟是什么?应该是为将来呢,还是使现在的生活格外增加,格外浓厚呢?这已经不单是儿童的问题了。
1702672182
1702672183 我们倘若相信人生的真意义,应该使现在的生活格外增加,格外浓厚,那么教育的目的应该增加儿童更多的能力,更多的兴趣,每天所受的教育应该一天增加一天,教育便是现在的长进,不是将来的长进。因为倘若不是现在的长进,便是不长进。
1702672184
1702672185 斯宾塞尔做教育论文,提出教育的目的是预备将来的生活,可以算教育界一大进步。因为从前的教育与生活完全没有关系。但是这话千万不要误解。要知所谓预备将来的生活,并不是很远的生活,是一步一步过去的生活。步步都是生活,便步步都是预备。
1702672186
1702672187 以上是个引论,引起今天要讲的本题:就是教育三大部分中学科的一部分,究竟以那一种最为适用,可以做到教育的社会生活的目的。倒过来说,就是现在所有的地理、历史、写字等学科,究竟与儿童及社会有什么关系;要教这种学科,究竟有什么理由。
1702672188
1702672189 用哪一种学科,怎么样的教法,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学校的生活是社会的生活,故有社会生活的作用。怎样可以使学生有社会生活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这是一个大问题。
1702672190
1702672191 因为问题太重大了,所以不能一个人解决;即使一个人能够解决的,也不能在讲演的时间解决。其法只有各人随时随地试验,哪一种应用,哪一种不应用,或应添置,或应废除,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不是随随便便的可以解决,也要有学理做个指挥,做个根基,做个假设,然后用试验的结果来证明这学理是否没有错误。
1702672192
1702672193 我虽然再三引申,怎样使学科能与儿童现在的社会生活联在一起,但所谈的还是大旨,其具体的方法,仍在各人自己随时随地去留意,但我可以举出两个应该防备之点。
1702672194
1702672195 第一,不要把遗传下来的习惯、古训、旧法拿来做标准。不论本国、外国,凡是遗留的东西,总未必能适用。
1702672196
1702672197 第二,应打破读书人和学者的观念。从前的学问是为个人做装饰品,不为社会的生活,不过少数人拿了做摆架子张门面的东西罢了。这种观念,应该打破。
1702672198
1702672199 我们如拿无论那一国的课程表来看,问他们为什么你们要教这种学科,他们一定回答不出,大概总是说这是受遗传的影响罢了。一个英国的学者曾经发过一个疑问,说:学科当中为什么要这样注重文学而不注重科学呢?他的答案是:这是二千年前希腊的遗风,要解答这个问题,非回到二千年前的希腊不可。
1702672200
1702672201 再举一个例,如德国当初教育大改良的时候,各国因看了他的兴盛,都依样传抄,不知他的改良是针对当时的时世的,一经别国的传抄,便变为无意识的了。要知应付需要,一定要自己随时随地试验出来的,抄袭他国几十年前的成法,哪里能行呢?!
1702672202
1702672203 不但盲从古训和成法的观念应该打破,还应该打破教育为少数人的装饰品、奢侈品的观念,就是教育的贵族观念。有这种观念的人,以为学了可以比平常人高出一等。其实这种学问只能供少数人的特别研究,与普通大多数的人生日用毫无密切关系。
1702672204
1702672205 一部分的人,学了这种文学、文法、文理,渐渐成为挂了某种学问招牌的学者。他们以为学问便是那些学科,不是那些学科便不成其为学问。于是教育遂被这些人垄断,被这些人永久专利。
1702672206
1702672207 他们又以为倘把平常人生日用的事包含在学问之内,岂不是把学问的程度降低了吗?学问的资格失去了吗?
[ 上一页 ]  [ :1.70267215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