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699007
1702699008
南抚题:王四等共殴杨大和身死、原谋监毙,将王四减等拟流,声明仍追埋银。[参见第53.1案。在讨论第53.1案时,我们已说明同一案件将王四减等量刑的原因,只是未涉及追埋银一事。]
1702699009
1702699010
又,北抚题:姚作伦等殴死罗延均,殴有重伤之余人在监病故,将姚作伦减等拟流,并未声叙应追埋银案。
1702699011
1702699012
查例载:应该偿命罪囚遇蒙赦宥,俱追银二十两,给付被杀家属。又,命案内减等发落人犯,应追埋葬银两,勒限三个月追完。
1702699013
1702699014
是律例内应该偿命人犯或蒙赦宥减等,或例内不应抵命,即应减为军、流、徒、杖等罪者,均应勒追埋银。例内既有明文,办理未便歧异。此二案均系应绞减等拟流之犯。湖北省并未声明,系属疏漏,应即添叙明晰。
1702699015
1702699016
55.2 道光六年(1826年)说帖
1702699017
1702699018
《刑案汇览》卷三一,《刑律》
1702699019
1702699020
山东司查应追埋葬银两之案,除例内载明外,其余各案总视其原犯是否应该偿命为断。
1702699021
1702699022
至斗殴因风身死、拟流之案,本属应抵人命,例文所以指出免其抵偿。[参见《大清律例·刑律·保辜期限》律。根据该律规定,殴伤人案内,根据伤之轻重及致伤方式,确定一定的期限,责令致伤者为被伤者医治。限内被伤者死亡,说明原伤已成致命,致伤者处死刑;若限内被伤者未死,则说明原伤并非致命,对致伤者减等处刑。]
1702699023
1702699024
他如救亲情切[《大清律例·刑律·父祖被殴》规定:儿子见父母被人殴打,上前救护,并将行凶之人打死,此类案件对该儿子的处理,可专门上奏皇帝,请求准许将其在死刑上减等处理]、原谋病故、下手伤重准其减等各案,原犯俱应偿命,自应著追银两。
1702699025
1702699026
其正限外、余限内因风身死者,止照“殴人成废”律,拟徒。[“保辜期限”律规定,殴伤人案内,若将人肢骨折断,则在其保辜期限50日之外,另设20日“余限”。伤者在50日正限内死亡,则表示该人死亡由致伤者所引起;若在正限之外、余限20日之内死亡,致伤者所负法律责任则较轻,一般仅对其处以徒刑。]是与拟流、免抵者不同。此等人犯,向例并不著追埋葬银两。
1702699027
1702699028
是以嘉庆元、二等年,本部核覆该省“史三殴伤林士聪”“王成业殴伤王复成”、正限外抽风身死二案,曾经行令毋庸著追银两。
1702699029
1702699030
兹据咨称:该省华三保、丁成二案,均照“殴人至废疾”律拟徒,声明仍追埋葬银两。现准部覆,似与旧案办理两歧。应请核示,相应申明例意,咨行。该抚如有前项案件,毋庸著追银两,划一办理。
1702699031
1702699032
从上述情况看,究竟是否支付埋葬银,得区别情形不同对待。第一,如果一项杀人罪行使得罪犯实际被处死刑,则不再为被害者追埋葬银。第二,如果一项杀人罪属于这样一种犯罪,即在特定情形下,罪犯应受之死刑得依法减为流刑,则该罪犯应向被害者家属支付埋葬银。第三,如果根据法律,一桩杀人罪行一开始就不会使得罪犯受死刑的处罚,也就无须支付埋葬银。上述三种情形,只是在第二种情形之下,罪犯才有义务向被害者家属支付埋葬银。由此可见,法律规定殴人致死的罪犯向受害者家属支付埋葬银的最初意图在于:对于应该以命抵命的罪犯来说,若其获得法律的宽宥而减等量刑,那么,他仍得以“偿命金”的名义,向受害者家属支付埋葬银。从经济角度考虑,对于受害者家属来说,与其要罪犯偿命,处之以死刑,还不如强迫罪犯支付埋葬银。因为在前一情况下,受害者家属并不能得到任何实惠。
1702699033
1702699034
还应注意,上述原则被那些根据有关律例的明确规定应支付埋葬银的杀人行为(见第一段所列举的例案)所破坏。这些杀人行为似乎属于第三种类型,即法律本来就规定了轻于死刑刑罚的杀人行为。之所以如此,可能正因为它们与《大清律例》有关条款明确规定的支付埋葬银的原则相矛盾。另一方面,对于属于第二种类型的杀人行为则没有如此规定,因为对于第二类杀人行为来说,支付埋葬银实际上已是一项强制性义务,当然地应被履行,故在此没有提及。
1702699035
1702699036
55.3 嘉庆十八年(1813年)说帖
1702699037
1702699038
《刑案汇览》卷三一,《刑律》
1702699039
1702699040
福抚咨:吴七理点放火炮、失火烧毙陈朝玉等四人一案。此案:吴七理因赴山祭扫祖坟,点放花炮,烧残炮纸被风吹入草丛,以致烧毙陈朝玉等四人。[本案发生时间,可能是清明节。在中国,每年4月5日(清明节),人们均带上祭品去祖先埋葬之处。一方面,为祖坟培土、清扫杂草;另一方面,将祭品放在坟前,供奉祖宗,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敬悼之意。]
1702699041
1702699042
核其情节,实系“耳目所不及”,“思虑所不到”,自应照“过失杀人”律,准其收赎。[《大清律例·刑律·戏杀误杀过失杀伤人》律规定:过失杀伤人者,准斗杀伤人罪量刑,但依据法律规定,收赎代刑,即缴纳一定的银钱,以代替应受之刑。罪犯所纳银钱给受害者家属,作为丧葬及医药所费。收赎的钱数,法律有明确规定。过失杀死人的收赎钱数,最高不超过银12.42两。]
1702699043
1702699044
“耳目所不及,思虑所不到”,这是清律官释本对于“过失杀伤人”罪中“过失”一词的权威解释。官方的律文注释还举出例证,具体说明何为“过失”。例如:因事投扔砖块、瓦片,意外砸中人身,致其伤、亡;登高处,因脚下失误,致同伴伤、亡;驾驶船只,因风力过大,船只失控,或所乘马匹受惊失控,或所驾车辆在下坡路上失控,因而导致他人伤、亡;几人同举重物,其中一人乏力而不能坚持,导致同举物者伤、亡,等等。清律官释本进一步说明,上述各种情况下,行为人原本没有害人之心,只是因为意外原因,导致他人伤、亡的结果。
1702699045
1702699046
惟过失杀人至数命之案,例应按死者名数著追银两。今该省仅在吴七理名下著追埋葬银十二两四钱二分,系属错误。应行令:著追赎银四份,分别给领。
1702699047
1702699048
本案与第29.1案极为相似。在这两个案子中,都因火灾生事,而其结果都是数人死亡。但在案件分类上,二者却截然不同。后者名列“亵渎神明”罪下,而本案则划在“戏杀误杀过失杀伤人”罪下。另外,在这两桩案子里面,比较于死亡人数的众多,肇事者所受的处罚似乎太轻了。
1702699049
1702699050
56.夫殴死有罪妻妾
1702699051
1702699052
56.1 嘉庆十四年(1809年)说帖
1702699053
1702699054
《刑案汇览》卷三三,《刑律》
1702699055
1702699056
广东抚咨外结咨销一案。
[
上一页 ]
[ :1.70269900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