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714165e+09
1702714165 [52] 据《申报》1930年10月18日消息,恢复后的暨南大学法学院在任教师包括张志让、石颎、汪翰章,并列名特约讲师戴修瓒、董康。《恢复后之暨大法学院》,《申报》1930年10月18日,第12版。
1702714166
1702714167 [53] 如林众可与孟寿椿、余祥森等于1933年6月19日创立现代学术研究会;林众可与孟寿椿为各大学教职员联合会主要组织者及活跃分子。参见《申报》1933年6月19日第16版、1934年5月9日第14版等。
1702714168
1702714169 [54] 《大东书局创办法律函授学社》,《申报》1931年3月9日,第21版。
1702714170
1702714171 [55] 《大东书局创办法律函授学社》,《申报》1931年3月9日,第21版。
1702714172
1702714173 [56] 晓兰:《大东书局》,北京出版志编辑部编《北京出版史志》第4辑,第224页。1931年4月28日《申报》刊文《大东书局15周[年]纪念》称,“报名入法律函授学社者亦异常踊跃”。《大东书局15周[年]纪念》,《申报》1931年4月28日,第10版。
1702714174
1702714175 [57] 参见《清末、民国时期上海主要函授学校情况表》,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通志》第7册,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第4939页。另,丘汉平与《法律大辞典》编纂群体多有交集。略录这一时期丘汉平简历如下:丘汉平(1904—1990),1927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1929年获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30年赴欧洲考察后返回上海执律师业务。1931年起出任国立暨南大学教授、东吴大学法学院教授,兼上海各大学教职员联合会主编《大学》杂志。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吴大学法学院任教兼主编《东吴法学》季刊。1939年秋出任福建省政府委员兼省银行总经理。参见何勤华《丘汉平其人其书》,杨海坤主编《东吴法学》(2003年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第42—54页;丘汉平《中国公学的回忆》,王云五、丘汉平、阮毅成等编《学府纪闻:私立中国公学》,台北,南京出版有限公司,1982,第171—174页。
1702714176
1702714177 [58] 开明书局函授学校学生数1084人,中华书局函授学校学生数875人,其他专业性函授学校如中华会计函授学校的学生数为399人、申报新闻函授学校为466人等。参见朱荫贵、戴鞍钢主编《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第487—488页。
1702714178
1702714179 [59] 参见王余光、吴永贵《中国出版通史·民国卷》,第38页。另,笔者检索所得以大东书局法律函授学社名义编印的讲义有三种:大东书局法律函授学社编《监狱学》第3册《法律函授学社讲义》,上海大东法律函授学校编《刑事诉讼法》(上海私立大东法律函授学校讲义);李谟《民法继承编》(第1册)(大东书局法律函授学社讲义)。大东书局出版的法律类丛书有《法学丛书》《现行基本法典丛刊》《现行法典丛刊》《现行重要法规丛刊》数种,抗战爆发后,独家出版《司法判例》《司法院解释要旨分类汇编》;发行法学杂志多种,包括《中华法学杂志》以及抗战期间在重庆出版发行的《法学杂志》《法令周报》《司法判例》等。参见同书,第35—39页。
1702714180
1702714181
1702714182
1702714183
1702714184 近代法律人的世界 [:1702710424]
1702714185 近代法律人的世界 民国法律学生生活图景
1702714186
1702714187 ——“南京审判”大法官葛召棠在上海法政学院(1929—1932)
1702714188
1702714189 姜增
1702714190
1702714191 摘要:葛召棠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化名人和法律名人,他因审判南京大屠杀战犯而声名远播。葛召棠司法才干的培育与爱国主义情怀的熏陶,与他在上海法政学院的三年求学经历有重要关系。他不仅在课业上有优异的表现,还致力于学术创作,撰写法家思想论著。九一八事变后他担任学校救国会《抗日特刊》总编辑、学校赴京请愿督察政府出兵团总纠察、上海旅沪安徽籍同学会抗日救国会干事,积极抗日。他的求学经历为我们了解民国法律学生的生活图景提供了一个窗口,他的自律与坚守对当今法律学生有重要的学习意义。
1702714192
1702714193 关键词:葛召棠 上海法政学院 抗日救国会 法律教育
1702714194
1702714195 一 问题的提出
1702714196
1702714197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南京国民政府为清算日本战犯的罪行,根据相关国际法的规定,从1945年12月16日到1946年5月1日,分别在南京、汉口等十处成立“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审理各地区的日本乙、丙级战犯。其中设在南京的“审判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案的审理最受人关注。[1]本文的主人公葛召棠便是该法庭的五名主审大法官之一,他亲自参与了对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的审判。[2]葛召棠不仅参与了对日本战犯的审判,还作为首都地方高等法院的推事参与了对多名汪伪汉奸的审判,其中包括温宗尧、林柏生、丁默邨、罗君强、王荫泰、殷汝耕、汪时璟、周作人等人。[3]他在这一系列审判中充分展现出一名中国法律人杰出的司法才干与赤诚的爱国情怀。他也因审判战犯和汉奸名垂史册,获得世人的敬仰。
1702714198
1702714199 关于葛召棠的著述不在少数,但几乎所有著述的基本思路是对他法律生涯中光辉事迹的结果式呈现,对于呈现这种结果的缘由,无一著述涉及。[4]笔者不反对目前著述的基本思路,但更关注造就结果的缘由:作为法律人的葛召棠何以有如此的司法才干胜任战犯与汉奸审判工作?他的爱国主义情怀除了作为中国人的本性流露外,又因何机缘得到培育,使其能理性地通过行动表达出来?如果要考证其中的缘由,最重要的一种路径便是回溯到他的学生时代。民国时期特别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法律教育已基本脱离前清的学徒模式和自学模式,法律也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被纳入高等教育体系。[5]所以当时一个人想习得系统的法律知识,进入法律院校几乎成为唯一的选择。和现在一样,大学生大都在18—22岁,[6]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方面,这都是一个人迅速走向成熟的阶段。他们的情绪体验强烈而富于热情,是高尚情操形成、人生观逐步确立和稳定的重要阶段。[7]可见,大学时代对一个人的知识系统的构建与人生信仰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奠基与导向作用。不仅如此,就目之所及,当时的法律人还会因其学历背景在今后的从业中被划分为不同的派系,诸如律师界中的东吴系律师、法政系律师、持志系律师等。无论在法律意识还是法律知识层面,学校时光都会对一个法律人产生深远影响,所以对葛召棠学生生涯的回溯对于廓清上述问题将会是一个有益的思路。
1702714200
1702714201 当下的近代法律教育史研究中,有一种长期聚焦于法律名流,即在当时及现在看来相对有名气的已从法学院毕业的法律人的现象,[8]而缺乏对他们在学习法律阶段以及对其他普通在校法律学生群体的关注。笔者认为,研究近现代中国法律教育乃至法治建设状况,这些“箭垛式的人物”[9]将会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但是这也只是一个切入点,无法全面深入展现整个中国近现代法制以及法律教育的状况。像在清代律学领域,“箭垛式的人物”沈家本在人们的印象以及研究著作中,几乎代表了清代律学的全貌,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首先,沈家本所处年代已是清朝晚期,就清朝200多年的历史来看,很难说有代表性;其二,清代律学家不只有沈家本,还有薛允升、沈之奇等。[10]所以,对更加普通广泛的法律学生群体的研究,便是绕开“箭垛式的人物”,力求更加全面地还原近现代法制以及法律教育史样貌的一种努力。
1702714202
1702714203 本文试图在近代法律教育史的宏大叙事背景下,具体叙述1929—1932年葛召棠求学上海法政学院的经历,从学习与反日活动两方面分析他的在校表现,在探明上述问题的同时,以期能更进一步在对民国法律人尤其是民国法律学生生活图景的微观叙事中,对全面了解近代法律人共同体有所助益。
1702714204
1702714205 二 法律之外:自信天下一支笔
1702714206
1702714207 葛召棠(1908—1960),名希栋,安徽繁昌人。他的家境颇为优裕,其曾祖葛洪是清咸丰年间的秀才,以医为业。祖辈与父辈均开药铺,兼业中医。他八岁进私塾接受启蒙教育,后就读于繁昌县模范小学、芜湖新民中学以及南京五卅中学。[11]1929年葛召棠考取上海法政学院,于1932年顺利毕业。大学毕业后,他办过报纸,从事过教育行业。[12]不过绝大部分时间,他都是从事司法审判工作。1936—1947年,他先后担任皖北多地司法处的审判员。1947年,葛召棠被召入新成立的首都地方高等法院。正是在任职首都地方高等法院推事期间,他参与了对日本战犯和汉奸的审判工作。[13]新中国成立后,他短暂地担任过人民审判员。1958年他被错划为右派,在劳改中因一次劳动事故受到严重的伤害,于1960年不幸离世,结束了其短暂而辉煌的一生。[14]
1702714208
1702714209 葛召棠不只是一位有着丰富司法经历的法律人,他的书法造诣也颇为人所称道。在去上海学习法律之前,葛召棠在繁昌当地已小有名气,这源于他自己的书法,他的字得到当地很多人特别是商人的青睐。[15]选择法律之路后,他并没有因此而荒废书法,而是利用闲暇时间苦练,书法技艺日益精进,得到时人极高的夸赞。近现代著名教育家鲍幼文(1898—1961)说他的字“四体皆尽善”,[16]而在中国近代书法史上,“四体皆精者,可谓寥若晨星。在昔西有三晋赵铁山,东有沪上邓散木,舍此而外,海内似乎找不到能与之鼎足而三的人物”。[17]清代大文学家吴汝纶之子,近现代著名国学大师、书法家,桐城派末代代表人物吴北江(1877—1950)更是称葛召棠的书法为“神品”:
1702714210
1702714211 惜翁书法推神品,梁邓包传火尽薪。二百年来谁继起?芾南楼里读碑人。[18]
1702714212
1702714213
1702714214
[ 上一页 ]  [ :1.70271416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