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730143
中人 程大成
1702730144
1702730145
同人 刘兴锐
1702730146
1702730147
曲阜县齐王庄佃户所立[111]:
1702730148
1702730149
立卖约齐朱氏同侄女张齐氏、侄秉寅,因丧葬无资,凭中说合,将齐王官庄家后东西地二段共七亩正,出卖于孔秋涯名下,承粮为业。言定每亩京钱三十五千,共京钱二百四十五千,其价当日交足。土上土下,尽系买主,四至分明,并无违碍,如有,卖主一面全管。恐后无凭,立约存证。
1702730150
1702730151
中人 陈景昌
1702730152
1702730153
陈鸣玉
1702730154
1702730155
道光二年后三月十三日立卖约
1702730156
1702730157
“退约”所体现的田面权的转移,同样具有买卖的性质,但和完整意义上的土地买卖不同。“切民间置买宅田,所居所种,接买之人,如系大粮,即过割头[投]税纳粮;如系租地,即顶名完租,此已定例也。”[112]“退约”表示“顶名完租”,即承认孔府的土地所有权,租地“实地实粮”,粮地则是“四六粮”[113]。而顶名者即是田面主兼佃农,孔府称他们是“佃户”,间或称为“业户”(即“小业”主),在手续上“自应随时呈报,更换姓名,登注地册,以便稽考”。但直到宣统二年(1910),佃户经常“希图省便,隐匿不报,往往本人早故,其子孙顶名完纳者有之;地更数主,而业户仍用原名完纳者亦有之”[114],弄得稽查无凭。在官庄、厂地祭田推顶时采用“卖约”,孔府认为是私卖行为。但佃户间的俗例,以为这和“退约”意义完全一样,买来租地,不过是顶名完租而已。但事实上这种“私相授受”行为,与屯地买卖一样,导致“脱累祀银”[115],侵蚀孔府土地所有权的后果,即祭田“失迷”,向民田转化。所以,这种官庄、厂地推顶的“卖约”,如在表述土地性质时不写明“租地”或官庄、厂地,则和民间完整的土地买卖契约没有什么区别。孔府和“佃户”经常为土地所有权争讼,在一定程度上是和卖约的混用相联系的。
1702730158
1702730159
从上可见,孔府“佃户”在祭学田上占有了田面权,转让时采用卖约和民间土地买卖混同,是导致孔府祭学田不断“失迷”的一种方式。明清时代地主阶级结构的变化和地权的分化,已经渗透到孔府庄田的租佃关系。因此,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孔府庄田的租佃关系,也很有必要把握这一时代经济变动的特点。
1702730160
1702730161
1702730162
1702730163
1702730165
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第三版) 第二节 从民间文约看明清徽州土地关系的几个问题
1702730166
1702730167
在明清社会经济史上,徽州以商业资本发达和庄仆制残存引起世人的注目,历来研究者众多,在国内外都出版了不少著作和专论。特别是大量民间文约的发现,更加引起人们探寻其中奥秘的兴趣。但是,从总体上说,我们对大量民间文约的利用还是初步的,对明清徽州社会经济的某些侧面还注意得很不够。就土地关系而言:人们注意到世代相袭的宗法土地占有制度,而忽略了一般的私人所有土地;注意到庄仆制,而忽略了一般租佃制度;注意到商业资本与宗法土地占有制及庄仆经营的联系,而忽略了商业资本与土地相联系的多样性;等等。作为对一个局部地区的典型解剖,这些问题却都是需要加以探讨的。这里,仅就我接触到的一部分徽州民间文约,对明清徽州土地关系的几个问题,提出一点很不成熟的想法。
1702730168
1702730169
一、私人土地及其主佃关系
1702730170
1702730171
明清时代的徽州农村,大族强宗势力雄踞。对这些大族强宗的土地关系进行深入的探究,无疑有助于了解明清徽州农村社会的风貌。但是,由于宋代以来土地私人所有制的发展,特别是土地买卖的盛行,这种世袭的宗法土地占有制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徽州虽然山重水复,但并非世外桃源,不能不受到这种社会经济关系变化的影响。一般来说,在宗法土地占有制下,私人土地所有权观念薄弱,土地买卖不发达。然而,大量的卖田契表明,明清徽州的土地买卖不仅在同姓、同族、同宗、同村之间进行,而且也在异姓、异村之间进行着。试举以下四契为例:
1702730172
1702730173
(一)
1702730174
1702730175
廿六都伍图朱训民户,有原买到本都朱彦通三保力字卅七号五分四厘二毫,土名×××,又力字六百卅四号山三亩,土名汪龙坑……今来缺物支用,自情愿将前项田取田二分七厘一毫,山共五亩八分七厘五毫,立契出卖与十一都亲人金玉臣名下,面议时值官苧布拾匹,计价钞三百头,其价当收足讫,别不立领札。其田山今从出卖之后,一听买人闻官受税管业为定,如有内外人占拦及重复不明等事,并是卖人自理,不及买人之事。所有税粮则于本户推过,其来脚契文随此缴付。今恐人心无信,立文契为用。
1702730176
1702730177
宣德七年正月二十五日
1702730178
1702730179
出产人 朱训民 押[116]
1702730180
1702730181
(再批,略)
1702730182
1702730183
(二)
1702730184
1702730185
立卖契妇韩阿汪,今因一孙无银讨亲,自情愿将夫续置田三备,土名欧村,系师字 号,计租壹拾六砠,佃人四时;又取土名社屋前,系翔字 号,计租壹拾壹砠,佃人何小女;又土名江坞,系翔字 号,计租二砠零拾伍斤,佃人长才。其田东西四至,自有经理可查,不及开写。今将前项田三备凭中立契,尽行出卖与同都汪 名下,三面议作时值价白文银一拾九两整,其银契当日两相交付明白,其田听自买主随即收租管业,所有税银,候册年听自买人收割过户解纳,家下人等无得生情异说。未卖之先,即无重复交易,来历不明,一切等事,尽是卖人之当,不及受人之事。自成之后,各无悔异,如有悔者,甘罚契外银壹两与不悔人用,仍依此契为准。今恐无凭,立此卖契为照。
1702730186
1702730187
万历十八年六月初九日
1702730188
1702730189
立卖契妇 韩阿汪 号
1702730190
1702730191
亲叔 韩儯 号
1702730192
[
上一页 ]
[ :1.70273014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