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730642
立分析阄书母 姚阿汪 +
1702730643
1702730644
承分长孙肇滋 +
1702730645
1702730646
男 克基 押
1702730647
1702730648
克昌 押
1702730649
1702730650
克明 +
1702730651
1702730652
(具名下略)
1702730653
1702730654
姚克基的祖上于康熙年间经营徽商的传统行业,“初贩茶于西口关东,续创典于杭州新城”,在“家业丰饶”的基础上,也把一部分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转移到土地上来,“置田造屋”,可说是商人、高利贷者、地主三位一体的人物。到姚克基父、叔手上,他们“缵承父志,内外廓增”。但由于家庭变故,到雍正、乾隆朝之交,姚家渐渐衰落,虽有姚克基之兄“继诸经营”,但叔、兄死后,很快就“典业堕隳,茶号亦歇”。这样,姚家便下降为一般地主了。
1702730655
1702730656
使人感兴趣的是,这份《分析阄书》的最后,姚母要求分产子孙以所得产业(主要是土地)为“谋生根底”,“须各立志,士农工贾,各执一艺以成名”。这和明代张友兰为子设计的格局一模一样。这是明清两代众多徽州商人所走的道路。
1702730657
1702730658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商人资本的发展往往不是向生产资本转化,而是向土地资本和高利贷资本转化。除了产业不发达的社会条件外,主要是由于建立在地主制基础之上的社会结构,决定了土地是财产中较为稳定的因素。因此,即使是中小商人,也势必千方百计和土地联系起来,为自己留下一条后路,并作为东山再起的“根底”。明清时代,徽州中小地主普遍拥有私人土地,这与中小商人和土地的这种联系是否有关?我想是有的。今后史学界如有可能将各地散藏的各种商人文书集中加以整理的话,这未尝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1702730659
1702730660
明清徽州民间文约数量甚巨,内容浩繁,涉及农村社会的内容很多。我所见到的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提出的问题和看法也不一定得当,期待徽州史研究者们不吝教正。
1702730661
1702730662
[1] 参见齐武:《孔氏地主庄园》,48~57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庆,重庆出版社,1982。
1702730663
1702730664
[2] 参见孔档404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号二[1]6101。
1702730665
1702730666
[3] 乾隆十三年八月辛亥山东巡抚阿里衮奏称,山东“多旱田易种,一夫亦不过二十余亩”。
1702730667
1702730668
[4] 孔府散档照片,第13袋。
1702730669
1702730670
[5] 孔档4736。
1702730671
1702730672
[6] 孔档4086。
1702730673
1702730674
[7] 孔档4665。
1702730675
1702730676
[8] 孔档4665。
1702730677
1702730678
[9] 孔档4035·11。
1702730679
1702730680
[10] 孔档4076。
1702730681
1702730682
[11] 孔档4076。
1702730683
1702730684
[12] 孔档4009。
1702730685
1702730686
[13] 孔档0046·3。
1702730687
1702730688
[14] 孔档0035·2。
1702730689
1702730690
[15] 孔档0035·3。
1702730691
[
上一页 ]
[ :1.70273064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