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732592e+09
1702732592
1702732593 [8] 建阳王其章乾隆三十五年八月所立的找契。
1702732594
1702732595 [9] 《建阳县志》卷八《礼俗》,引弘治府志。
1702732596
1702732597 [10] 《重纂邵武府志》卷九《风俗》。
1702732598
1702732599 [11] 徽州有关文约,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收存的原件。本书第四章略有抄录,见前述。台湾有关文约,见于《清代台湾大租调查书》和《台湾公私藏古文书影本》(原件藏我国台湾省,美国有影印本)。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张富美博士见示后者第1辑第2册中之淡水厅卖契1件,摘引如下:立杜卖尽断根田契字人陈添丁,有承父遗下阄分内水田壹段,坐贯三角涌福安庄,土名上地公坑……今因乏银别创,先问尽房亲叔兄弟侄不欲承买外,托中引就与陈网官、吕士禄、吕源水三人出首承买,当日三面言议,依时值价银贰佰柒拾大员正,银契即日同中交收足讫,愿将此田踏明界址,交付银主前去掌管,永远为业,或招佃耕种,不敢阻当……如有不明等情,丁出首一力抵当,不干银主之事,自此壹卖干休,永断葛藤,界址内寸土无留,日后子孙及自己不敢言找、贴、赎……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 日立杜卖尽断根田契字人陈添丁(下略)
1702732600
1702732601 [12] 明中叶以后,福建各地都有不少农民或地主为逃避赋役负担,将田土依附于“吴衙”等身份地主之下,交付一定的代价,而自为佃农或二地主。
1702732602
1702732603 [13] 乾隆二十五年十一月郑之焕卖契字。
1702732604
1702732605 [14] 通过购置田皮成为二地主的“赔主”,从清顺治朝到民国,都有直接称为“银主”的,试举例证如下:(一)慈惠里四十五都李墩坊住人李科第……将前田小业立契出赔与本里范宅边为业,其田言过不拘年月备办原价取赎……如无原银,仍以银主永远管业(顺治十一年二月 日 立赔契交银人李科第)。(二)立卖赔田契字人沈元琳……情愿将前赔田……出卖与八仙坊林华熙叔边承买为业……且琳自受价银之后,前小赔田任凭卖主召佃管业收租……敬立卖契一纸,付与银主为照(嘉庆十五年十二月 日 立卖契人沈元琳)。(三)立卖小苗田契字人叶学旺……情愿即将前田……出卖与族内叶其森弟边承买为业……自卖受价之后,前田任凭银主前去召佃收租管业(光绪乙酉十一年十二月 日 立卖小苗田契字人叶学旺)。(原件藏南平阶级斗争展览馆)(四)立卖小苗田契字人叶友占……即将小苗田……出卖与族内友宽叔边承买为业……自卖受价后,前小苗田任凭银主登田召佃,收租管业(民国癸丑年十二月 日 立卖小苗田契字人叶友占)。(原件藏南平阶级斗争展览馆)
1702732606
1702732607 [15] 道光八年十二月谢延灼卖契字。
1702732608
1702732609 [16] 原件藏南平阶级斗争展览馆。
1702732610
1702732611 [17] 陈盛韶:《问俗录》卷一《建阳县》,“骨田皮田”。
1702732612
1702732613 [18] 转引自傅衣凌:《明清农村社会经济》,64页。
1702732614
1702732615 [19] 咸丰《邵武县志》卷四《田赋》。
1702732616
1702732617 [20] 原件藏邵武县人民政府。
1702732618
1702732619 [21] 原件藏邵武县人民政府。
1702732620
1702732621 [22] 《政和县志》卷三《田赋》。
1702732622
1702732623 [23] 康熙《崇安县志》卷一《风俗》。
1702732624
1702732625 [24] 房永清:《正俗条约》,引自《邵武县志》卷一七《风俗》。
1702732626
1702732627 [25] 《南平县志》卷八《田赋》。
1702732628
1702732629 [26] 《福建省例》卷一五《田宅》。
1702732630
1702732631 [27] 原件藏南平阶级斗争展览馆。
1702732632
1702732633 [28] 黄宗羲:《赐姓始末》(《台湾文献丛刊》第25种),6页,台北,大通书局,1987。
1702732634
1702732635 [29] 《重修凤山县志》卷四。
1702732636
1702732637 [30] 季麒光:《复议二十四年饷税文》。
1702732638
1702732639 [31] 杨英撰:《先王实录》,陈碧笙校注,254~255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1702732640
1702732641 [32] 杨英撰:《先王实录》,254~255页。
[ 上一页 ]  [ :1.70273259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