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752715e+09
1702752715
1702752716 大概元丰以后,“左右厅”的名称,久不见用,所以钱勰要求恢复这个名称,以便“分治”。至于他说的“共治职事”——他这里用字太不谨严了!——意思是说“让他们大家都来办公”,而非使“二人共治一事”之谓。[40]
1702752717
1702752718 在体制上仅次于开封府的应天府——即归德府——“判官推官,止设一员,其左右军巡,悉同开封”。[41]
1702752719
1702752720 南渡以后的临安府,即杭州,因为是临时京城的关系,设置有左司理参军和右司理参军各一员。[42]司理参军的衙门,也可以称作“院”。[43]他们各有自己掌管的牢狱,和临安府衙门的牢狱,也是鼎足而三。[44]这正是在维持北宋时代开封三狱的体制。[45]
1702752721
1702752722 (二)鞫谳分司
1702752723
1702752724 宋朝审判制度中,最特殊,也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把“审”——推问事实——和“判”——依法断刑——划分开来,而交付两个不同的机关或官员去分别办理。[46]
1702752725
1702752726 关于这一点,高宗时代的汪应辰——绍兴五五年(1145)的状元[47],在他绍兴二十六年(1156)作吏部右司郎中时上奏的一个剳子里[48],讲得最为透彻。他指出宋朝过去的制度,在京城的狱讼,是由开封府或御史台去审问,而由大理寺和刑部去判刑。这为的是“鞫之与谳之者,各司其局,初不相关。是非可否,可以相济,无偏听独任之失”。本来在唐朝,一切死刑的案件,都是要经过大理寺和刑部两个机关的先后审核,才能决定。[49]那原不过是格外谨慎之意。这一点在大理寺的组织沿革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1702752727
1702752728 本来大理寺的组织,在唐朝虽然也设有两员“少卿”,但是并没有职务上的区别。[50]而且到了宋初,还裁去了一员。[51]可是在元丰改制(1081)的时候,不但把“少卿”增为二人,而且指定“一以治狱,一以断刑”。[52]宋史职官志说:元丰时代的大理寺里面,“凡职务分左右,天下奏劾命官将校,及大辟囚以下,以疑请谳者,隶左断刑。……若在京百司事当推治,或特旨委勘,及系官之物应追究者,隶右治狱”。[53]而右治狱之下,又设有“左右推”,“主鞫勘诸处送下公事及定夺等”。[54]后来在哲宗元祐元年(1086),一度把左右推并为一司,两年之后(1088),索性把整个右治狱取消了。可是过了七年——绍圣二年(1095)——“复置右治狱,置官属如元丰制,左右推事有翻异者互送。再有异者,朝廷委官审问,或送御史台治之。”[55]南渡以后,朝廷裁并了不少的机关,“惟大理寺不并”。[56]
1702752729
1702752730 这种鞫谳分司的制度,在大理寺和刑部之外,应当还在不少的机关内存在。至少我们有“检断官司”的一个实例。就是在神宗时(1068—1085),一个颍州万寿县令刘献臣判案子出了毛病,提刑司巡历到县,检点发觉,于是调来本州宛丘县令张尧夫和司法参军周琳去“检断”,当时是牒请张尧夫“录问”,周琳“检法”的。[57]
1702752731
1702752732 可惜这个制度,没有能够推行到一般地方机关。高宗时(1127—1162)有一个周林,他上疏说:
1702752733
1702752734 “州郡之间,刑狱之地,尚有循习旧态,因仍故事,为民大害……狱司推鞫,法司检断,各有司存,所以防奸也。然而推鞫之吏,狱案未成,先与法吏议其曲折,若非款状显然,如法吏之意,则谓难以出手。故于结案之时不无高下迁就,非本情去处。臣愿严立法案:推司公事,未曾结案以前,不得辄与法司商议。重立赏格,许人告首。”[58]
1702752735
1702752736 他说的“狱司”、“推鞫之吏”,就是府、州、军、监里“掌讼狱勘鞫之事”的“司理参军”。“法司”、“法吏”就是“掌议法断刑”的“司法参军”。[59]他这一个条谏,宋史里没有记载,大概当时没有被采纳吧。
1702752737
1702752738 (三)励行覆察
1702752739
1702752740 利用若干不同的机关,或一个机关里若干不同的官员,来处理同一个案子,以求反覆详尽,以达至公;这本是中国司法制度的传统精神。而到了宋朝,更格外得到有力的发展。
1702752741
1702752742 1. 同僚覆察
1702752743
1702752744 在同一个机关内,使不同的官员们,相互覆察的,有以下各例:
1702752745
1702752746 a诸州 《宋史·刑法志》说:宋初“诸州狱,则录事参军与司法椽断之……自是……折狱蔽罪,皆有官以相覆察”[60],依职官志,录事参军“掌州院庶务,纠诸曹稽迟”,司法参军“掌议法断刑”,司理参军“掌讼狱鞫之事”。[61]也许就是为了达到这相互覆察的目的,所以上面所引周林的鞫谳分司的建议,未被采用。
1702752747
1702752748 b大理寺 大理寺内部的工作分配办法,《宋史·刑法志》有下面一段记载:
1702752749
1702752750 元丰六年(1083),刑部言:“旧详断官分公案讫,主判官论议改正,发详议官覆议,有差失问难,则书于检尾,送断官改正,主判官审定,然后判成,自详断官归大理为评事,司直,议官为丞;所断按草,不由长贰,类多差忒。乃定制分评事,司直、与正为‘断司’,丞与长贰为‘议司’,凡断公按,正先详其当否,论定则签印注日,移议司覆议,有辩难乃具议改正,长贰更加审定,然后判成录奏。”[62]
1702752751
1702752752 这里所叙述的,是大理寺内部工作分配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北宋初期,大理寺本身不用职员,而选“京官”八人为“详断官”,幕府州县官二人为“法直官”或京宫二人为“检法官”。[63]第二个阶段,就是元丰改制(1081)在寺里设“评事”,“司直”为详断官,“丞”为详议官。第三个阶段,就是元丰六年(1084)刑部建议以后的时期。大理寺办案的程序,先由评事、司直起草,这是第一步。再由正加以审核,这是第二步。从那里送到丞那里去覆议——如丞有异议,则说明理由,并加具办法——这是第三步。然后送到少卿和卿那里去审定画行。这是第四步。
1702752753
1702752754 c刑部 关于刑部里的工作程序,宋初仍是适用唐建中二年(781)十一月十三日的一条敕文:
1702752755
1702752756 “刑部法直,应覆大理及诸州府狱案。据狱官令,长官以外,皆为佐职。法直是佐职以下官,但合据所覆犯由,录出科条。至于引条判断,合在曹官。法直仍闻擅有与夺。因循曰久,殊乖典礼,自今以后,不得更然,其诸司及外州府,并宜准此。”[64]
1702752757
1702752758 敕里所说刑部的“法直”,新旧唐书皆不载,可能中唐后才设置的。宋初大理寺以州县官调充的法直官,不知道和这里所说的法直,有没有什么关系。
1702752759
1702752760 元丰四年(1081)的新官制,“刑部设左右厅,左以详覆,右以叙雪”。[65]详覆就是审核“诸路的大辟帐状”,叙雪就是审核官吏们除名落职的罪名。[66]但是如果当事者对于一个厅的决定表示不服,照上面所引汪应辰剳子的说法,似乎左右厅可以互送移审的。
1702752761
1702752762 这个同僚覆察的精神,可惜没有能推行到县级的审判。本来在唐朝的时候,县政府里有“司法佐”、“司法”等专管狱讼的佐职。[67]可是到了宋朝,全被废除。[68]于是“平决狱讼”的责任,全部落在县令的头上。县里虽然有个“丞”,但他掌的是山泽坑冶,有个“主簿”掌出纳官物,有个“尉”,掌阅习弓手,戢奸禁暴,全不管狱讼之事。[69]
1702752763
1702752764 高宗时有一个刘行简,主张指定县丞兼治狱事。他上疏说:
[ 上一页 ]  [ :1.70275271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