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754449
这是淳熙三年(1176)三月诏书的重申,也就是特别着重律义。所谓“铨试之设,政欲取能文晓法之人出仕”也。[178]
1702754450
1702754451
铨试最初是每年春秋二试,十分取七。[179]到了孝宗隆兴(1165)时代,每年止一试,十分以半为合格。[180]宁宗庆元三年(1197)规定,改为三人取一。[181]
1702754452
1702754453
文臣铨试,本来是“试中者始得放行参选”。[182]孝宗乾道七年(1171)九月二十四日诏:“文臣铨试不中,年四十,选出官”。[183]这是体贴老年任子的措施,淳熙三年(1176)二月十一日,予以取消了:“已试不中,虽已年及,亦不与放行,须侯再试”。[184]但是三年之后——淳熙六年(1779)四月——和武臣的“呈试”一样,又予以恢复。[185]光宗绍熙三年(1192),根据吏部侍郎谢深甫的建议,又稍微加了一点限制如下:
1702754454
1702754455
铨试不中,年及四十人,许注残零阙……到部日,令本选郎官,就长贰听写律一条以授之,俾之解释律意。不问文采,止直说数语,如定夺公事之辞。或愿试省题诗,小赋,小经义者亦听。但义理稍通,便与参注。如或不通,许再到部。[186]
1702754456
1702754457
条件固然十分通融,但是当时朝廷之看重法律,还是值得我们欣赏。
1702754458
1702754459
(二)呈试
1702754460
1702754461
相当于文臣出官的“铨试”,武臣子弟出官的考试,叫做“呈试”。通过呈试之后,他们才能够在侍郎右选(旧三班院)参加选注。仁宗庆历四年(1044)六月,诏三班院:“自今使臣[187]参班,止令读律写家状”。[188]参班就是参选。写字只要写自己三代履历,读律只要念不要讲解。要求真不能算高。但是要读律而不是读经,倒是宋朝政治的特色。
1702754462
1702754463
神宗元丰元年(1078)十二月,颁行“大小使臣呈试弓马艺业出官试格”。考试项目有七种,律令义就是其中之一。(其他六种,是步射、射亲、马射、马上武艺、孙吴大义、时务边防策)。[189]元丰四年(1081),这个项目被取消。[190]
1702754464
1702754465
孝宗淳熙五年(1178)八月诏:“呈试添断案一场,书判一场,各听以所长求是。”[191]六年(1179)正月诏:“呈试第二等、第三等弓力人,并令添断案一场,仍止试一道,问目少立条件,比文臣铨试题一半。”[192]
1702754466
1702754467
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九月十日,明堂赦:“使臣校尉,陈乞酬赏,令行当官铨量,读律,试写书剳百字以上,方许差注。”[193]
1702754468
1702754469
宋史《职官志》还说:“武臣试换文资,愿依法官条试断案刑统大义者听”。[194]
1702754470
1702754471
宋朝对于武臣读律的要求,是一直当作家法处理的。
1702754472
1702754473
(三)宗子
1702754474
1702754475
神宗熙宁十年(1077),立宗子试法:非袒免以外,例许应举。国子监及礼部,皆别试别取。十人取五。试者虽多,解毋过五十人。[195]
1702754476
1702754477
徽宗崇宁初(1102),疏属年二十五,以经义律义试礼部,合格分二等,附进士榜,与“三班奉职”。文优者奏裁。其不能试,及试而粗者,读律于礼部。推恩与“三班借职”,勿著为令。[196]这个“读律于礼部”的规定,怪有意思。
1702754478
1702754479
(四)流外
1702754480
1702754481
唐宋人事制度,没有品级的官吏,谓之流外。宋史选举志:五省,御史台,九寺,三监,金吾寺,四方馆职掌(即流外官),每岁遣近臣与铨曹,就尚书省同试律三道。中者补正名,理劳考。[197]
1702754482
1702754483
(五)吏人
1702754484
1702754485
太宗端拱二年(989)诏禁吏人应举。[198]但是到了真宗朝代,这个禁令就取消了。试百司吏人,问律及疏。吏部考试百司人,岁以二十人为额。[199]
1702754486
1702754487
(六)画学
1702754488
1702754489
宋朝的国子监,设有“画学”(不过废置无常)。[200]学生分士流及杂流二种。士流兼习一大经,或一小经。杂流则诵小经,或读律。[201]画人要读律,宋朝真是把法律看得重要啊。
1702754490
1702754491
八、结论
1702754492
1702754493
总结以上所说,宋朝之利用各种制度,提倡法律,可以说是前所未有。不过中国社会,自两汉以来,儒家“德礼为主,政刑为辅”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法律一直不能抢先。所以唐朝国子监的六学,“律学”是一个第四等的学校,而宋朝“诸科”考试中,“明法”最是下科。就是在神宗大力推进法律考试的时候,就有监察御史陈师锡上书反对。他说:
1702754494
1702754495
陛下方大阐学校,用经术训迪士类,不应以刑名之学乱之。夫道德本也,刑名末也。教之大本,人犹趋末,况教之以末乎。望追寝其制,使得悉意本业。[202]
1702754496
1702754497
神宗死后,司马光很快的就有了他极力反对习律的奏折:通考三一,选举四。
1702754498
[
上一页 ]
[ :1.70275444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