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755705e+09
1702755705 这里所提到的窦仪的“表”,现存的宋刑统、宋史、宋会要和文献通考,全都没有收载。幸亏还保存在《历代名臣奏议》里面。现在把它全文抄录如下:
1702755706
1702755707 臣闻虞帝聪明,始恤刑而御物。汉高豁达,先约法以临人。盖此丹书,辅于皇极。礼之失则刑之得。作于凉而弊于贪。百王之损益相因,四海之准绳斯在。如御勒之持逸驾。犹郛郭之城群居。有国有家,其来尚矣。伏惟皇帝陛下宝图攸属,骏命是膺,象日之明,流祥光于有截。继天而王。垂拱覆于无疆。乃圣乃神。克明克类。河图八卦。惟上德以潜符。洛书九章。谅至仁而默感。哀矜在念。钦恤为怀。网欲自密而疎。文务从微而显。乃诏执事。明启邢书。俾自我朝弥隆大典。贵体时之宽简。使率上以遵行。国有常科。史无敢侮。伏以刑统前朝创始。群彦规为。贯彼旧章。采缀已从于撮要。属兹新造。发挥愈合于执中。臣与朝议大夫尚书屯田郎中权大理少卿柱国臣苏晓。朝议大夫大理正臣奚屿。朝议大夫大理柱国臣张帝逊等。恭承制旨。伺罄考详。刑部大理法直官陈光乂冯叔向等。俱效检寻,庶无遗漏。夙宵不怠。缀补俄成。旧二十一卷。今并目录增为三十一卷。旧疏议节略。今悉备文。削出式令宣敕一百九条。别编或归本。卷又编入后来制敕一十五条。各从门类。又录出一部律内,“余条准此”[14]四十四条附名例后。字稍难识者,音于本字之下。义似难晓者。并例具别条者。悉注引于其处。又虑混杂律文。本注并加释曰二字以别之。务令检讨之司。晓然易达。其有今昔浸异。轻重难同或则禁约之科。刑名未备。臣等起请总三十二条。其格令宣敕削出及后来至今续降要用者凡一百六条。今别编分为四卷。名曰新编较。凡厘革一司一务一州一县之类。非干大例者。不在此数。草定之初。寻送中书门下请加裁酌。盖以平章。今则可否之间。上系宸鉴。将来若许颁下。请与式令及新编敕兼行。其律并疏本书所在依旧收掌。所有大周刑统二十一卷今后不行。臣等幸偶文明。谬参宪法。金科奥妙。比亏洞达之能。丹笔重轻。徒窃讨论之寄。将尘睿览。惟俟严诛。
1702755708
1702755709 正如这篇表里所说,宋刑统和周刑统最大的不同,是周刑统里面唐律原有的“疏”文,有不少被删节掉了,(范质表所谓“义理之有易了者,略其疏文”。)到了宋刑统,又把这些删略的疏文,全都恢复过来(窦仪表所谓“旧疏议节略,令悉备文”)。所以宋刑统实际包涵《唐律疏议》的全部文字在内,不过只把永徽四年(653)长孙无忌等的一篇“进律疏表”省去而已。
1702755710
1702755711 宋刑统曾经在中原失传了好几百年。元明清三代的有名学者,好像没有一个看见过这部书,一直到了前清末年(1908),沈家本打听出宁波范家的天一阁藏有一部“乌丝栏”的抄本,派人前往重抄一遍[15],民国七年,北京法制局把它重新刊行。于是这一部重要法典,再度得与世人相见。[16]
1702755712
1702755713 不过这部书的原抄本,经过咸丰辛酉(1861)的兵火,已有残缺。且其中包括两唐晋汉周宋六个朝代的令敕,和宋臣的“起请”等等,其性质颇有不同。兹试予略作说明如下。
1702755714
1702755715 (一)分门
1702755716
1702755717 宋刑统三十一卷,其头一卷只是目录。其正文三十卷,除了第一到第三卷的条文起讫,和唐律略有不同外,其余二十七卷的内容,和《唐律疏议》完全一样。沈家本说宋刑统里的律比唐律多两条[17],是因为他没有一条一条的去对照过的缘故,真乃智者千虑之一失。不过刑统在每卷之内,另作门类的划分。例如唐律正文第一卷是名例律一至七条:笞刑五、杖刑五、徒刑五、流刑三、死刑二、十恶、八议。刑统正文第一卷则只列前六条,而把它们分成“伍刑”、“十恶”两门。唐律第七卷卫禁律十八条,刑统也是这十八条,但把它们分成了九门。因之唐律的五百零二条,在刑统里被分成了二百一十三门。我想当初大中刑律统类之分为一百二十一门,其情形很可能大致相仿。
1702755718
1702755719 (二)唐朝的令格和式
1702755720
1702755721 唐朝的法规,是分为律令格式四种的。[18]唐律的条文,既然已经全部归纳到刑统里,其他三种法规,也还有不少条文保存在内。据我初步的统计,刑统现保存有唐令四十六条,唐格十二条,唐式九条。其排列的次序,大概是沿袭以前各种刑律统类的成例。
1702755722
1702755723 (三)历代敕文
1702755724
1702755725 刑统里有唐朝高宗到宣宗十个皇帝的敕文五十一条,后唐的敕文十三条,后晋一条,后汉四条,后周十四条,这些大概都是周刑统里原有的。宋朝建隆的敕文,至少五条,可能十条(因为文字残缺,年月不详)。应该就是窦仪表里所说“又编入后来制敕一十五条”的大部分也。
1702755726
1702755727 (四)余条准此四十四条
1702755728
1702755729 窦仪奏进刑统表里说:“又录出一部律内‘余条准此’四十四条,列名例后。”见书中卷六百二十一至二十五(227~236页)。
1702755730
1702755731 (五)“释曰”
1702755732
1702755733 窦仪又说:“字稍难识者……义似难晓者悉注引于其处……并加‘释曰’二字以别之。”如二,4:“周亲具在假宁令后”(33页),三,1:“节级犹等级也”(88页)皆是。可惜这类释文不够多。
1702755734
1702755735 (六)“起请”
1702755736
1702755737 窦仪说书中有“臣等起请”三十二条。这是窦仪他们编纂刑统时向朝廷的建议。在书中都是低三格排印的。全书现只有二十九条,比原来缺少了三条,还算不多。
1702755738
1702755739 (七)疏议后的“议”
1702755740
1702755741 刑统里的疏议,大部分和《唐律疏议》本的文字相同。间或有三两个字的出入,不是唐宋避讳不同,就是虚字的省用,全属无关宏旨。只是在名例律里,从“称反坐正之”到“称道士女冠”五条之内,在许多地方,疏议之后,刑统本又增加有“议……”云云一小段或一大段不等。例如“称反坐正之”条,疏议文到“死者止绞而已”为止。刑统本则多出“议,反坐,罪之,坐之,与同罪,流以下止是杂犯,不在除免加役流之例。若至绞,即依例除名”二十四个字(六,一五,213页)。(称日者)条里:“称众者二人以上”的疏议,到“一人同二人之法”为止。刑统本则又多出:“议,奴婢诸条,虽不同良人,应充支证,亦同良人例”十九个字(六,十七,220页)。这样增加的“议”,共有二十条。窦仪进刑统表里,对于这些增文,没有提起。可能当时的流行的疏议本就是如此。应该是在律疏颁行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加进去的。然其为唐人文字,要无可疑。研究唐律者,对于这二十条增文,应该特加注意。
1702755742
1702755743 三、有关刑统的几项记载
1702755744
1702755745 (一)新旧刑统
1702755746
1702755747 宋会要辑稿职官五十六,有下列一条:
1702755748
1702755749 (太祖乾德)二年(964)二月七日,尚书刑部言:准旧刑统晋天福六年(941)敕准长定格特敕,停任及削官人及曾经徒流不以官当者,经恩后本官选数赴集,况除名罪重于停任,及不以官当者,自令望准长定格。长定格经恩后并年限满依所降资品理选数候合格日赴集。又准乾德元年(963),赦书、诸除名人合叙理准格敕处分者,当部自前出给雪牒,皆坐前敕。昨据大理寺送到新刑统编敕,并无上件敕文。本寺言详定之时,检详上件敕文引长定格,该系铨选公事,又别无刑名,不在编集之数。伏缘当司元敕先经兵火散失,旧刑统又废不行。敕书又云准格敕处分,欲望许于旧刑统内写录敕格施行。从之。[19]
1702755750
1702755751 这里所说的“新刑统”,当然就是建隆四年(963)七月颁行的“重详定刑统”,也常被称为“建隆刑统”,而所谓“旧刑统”,就是在这个时期以前仍旧有效的“大周刑统”,也常被称为“显德刑统”。因为这正是新旧交替的一刹那,所以有此新旧之称。在研究法制史者的眼光看来,这真是一件十分难得的文件。
1702755752
1702755753 (二)夏竦请修“宋律”
1702755754
[ 上一页 ]  [ :1.70275570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