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870598e+09
1702870598
1702870599
1702870600 毛泽东与苏联驻华大使尤金观看苏联马戏团来华演出后到场与演员见面(1956年)
1702870601
1702870602 赫鲁晓夫很清楚,为了巩固苏共新领导集团在国内和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地位,他在莫斯科的举动需要得到各国党的支持,其中特别是中国党和毛泽东的支持。中央全会结束后,7月3日,苏联立即向各共产党国家使节介绍了全会的情况,又专门向中国使馆进行了个别通报。[46]同时,苏联驻华使馆还打电话给中共中央办公厅,要求紧急约见毛泽东。刘少奇在中南海接见临时代办阿布拉希莫夫时只表态说,毛泽东不在北京,情况可以转告;又说,对一些老同志犯了错误,能否采取别的办法处理。[47]7月4日,《真理报》刊登了会议决议和新闻公报,同时刊出的还有一些党支持苏共中央全会决议的公开表态。[48]但是,包括中共在内的大部分党没有表示自己的立场,这引起了苏联的注意。在当天的一次宴会上,《真理报》总编辑急切地询问中国记者,中国报纸发表了什么没有。当时中国的反应确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莫斯科一些学生的说法很说明问题:对于苏共中央的决议,“毛泽东不发表意见,我们也不发表意见;现在只有毛泽东说的才算对的”。[49]
1702870603
1702870604 此时莫斯科对中共的态度还一无所知,赫鲁晓夫显得非常焦急,于是派米高扬立即飞往中国,直接听取毛泽东的意见。7月5日晚,毛泽东在杭州会见米高扬,谈了整整8个小时。米高扬详细介绍了情况后,毛泽东发表了几点意见:莫洛托夫的错误在于思想守旧,企图破坏党的领导;苏共这样解决问题很好,加强了党的领导;中共原来有些人认为最好把莫洛托夫等人留在中央委员会,现在看来只能如此处理;肃反问题主要是取得教训,不可太追究个人责任,要注意团结。毛泽东最后表示,这次事件对中共也有些震动,但中共中央政治局已经召开会议,决定公开发表意见,支持苏共中央的决议。[50]米高扬回国后汇报说,开始中共反对采取把莫洛托夫等人开除出中央的严厉措施,但最后“中国朋友对中央全会的决议感到满意”,“认为做得非常好”。主席团会议因此一致认为,米高扬对中国的访问是“有益的和必要的”。[51]
1702870605
1702870606 此后不到半个月,苏共领导层又发生了一次巨大震动,赫鲁晓夫再次向毛泽东寻求支持。10月28日《人民日报》透露了一条简短的消息:据塔斯社莫斯科26日电,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解除了苏联元帅朱可夫的国防部长职务。朱可夫元帅及其随行人员是应邀到阿尔巴尼亚访问后于26日当天回到莫斯科的。[52]明白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这里面大有名堂。
1702870607
1702870608 目前已经解密的俄国档案证实,这的确是赫鲁晓夫精心策划的一次行动。在6月“反党集团”事件中,朱可夫凭借其在军队中的影响,拯救赫鲁晓夫于危难之中。但也正是朱可夫的一句话——“没有我的命令一辆坦克都不能从原地移动”,令赫鲁晓夫对日后朱可夫可能造成的威胁十分担忧。莫洛托夫等人下台后两个月,赫鲁晓夫就开始了他的秘密计划。他先派朱可夫到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进行长期访问,然后在主席团、书记处和部分军事将领中进行个别串联,准备攻击朱可夫的材料。一切就绪后,10月17~19日召开主席团会议,通过了关于改善苏联军队中党的政治工作的决议,而朱可夫的“罪行”就是削弱军队的政治工作,企图以军压党。22~23日又召开了国防部和莫斯科军区党员积极分子大会,主席团全体成员和军队最高指挥官及政工人员都出席了会议。朱可夫对此一无所知,经历近半个月的外出访问,26日14时下飞机后,他就赶往克里姆林宫参加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当朱可夫刚刚汇报完他的巴尔干之行,会议议程便直接转为批判朱可夫在军队中无视政治工作和党的领导的错误。朱可夫惊魂未定,会议即讨论和通过了罢免其国防部长职务的决议,接替这一职务的是马利诺夫斯基元帅。[53]
1702870609
1702870610 朱可夫是苏联著名将领,在军中享有崇高威望,作为六月事件中赫鲁晓夫的“救星”,他刚刚被选为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还荣获了第四枚苏联英雄金质奖章,朱可夫的倒台确实出人意料。很多苏联人听到朱可夫被免去国防部长职务的消息时,还以为他将就任部长会议主席,取代在六月事件中名誉扫地的布尔加宁。[54]就在四个月前,苏共领导集团刚发生了一场政治地震,现在又出现一次重大人事变更,赫鲁晓夫非常心虚。为了稳定局面,赫鲁晓夫不仅需要得到党内和国内的拥护,也离不开社会主义各国,首先是中国的支持。这一次赫鲁晓夫没有任何耽搁,26日主席团会议一结束,中国使馆便接到了米高扬的情况通报。毛泽东的反应也很迅速,于29日召见了尤金大使。毛泽东对尤金说:他对苏共中央关于撤换朱可夫的决定十分满意,应该直截了当地说,苏共中央做出了一项十分重要的决定,从而防止了一场军队不服从党中央的巨大危险,一场可能引发重大麻烦的危险。毛泽东还说,他认为,苏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组织在军队中的作用、关于加强军队同地方党的机关的联系、关于军队彻底而无条件地服从党和党中央的决定,意义十分重大。[55]听到这个消息,赫鲁晓夫心里的大石头才算落了地。
1702870611
1702870612 据中国驻苏大使刘晓回忆,自苏共二十大以后,苏共党内两派都频繁与中国使馆接触,寻求中国党的理解和支持。[56]从后来的情况看,毛泽东的观点和立场,与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等苏联党内传统派更为接近,那么,毛泽东为什么要支持赫鲁晓夫呢?不可否认,对上述事件的表态,都是接受了既成事实,但是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中共与赫鲁晓夫在原则问题上是没有分歧的。毛泽东雪中送炭,赫鲁晓夫投桃报李,中苏关系在1957年确实处在一种相互支援、团结协作的亲密气氛中。作为回报,情绪激动的赫鲁晓夫立即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向中国提供核援助。中苏同盟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1702870613
1702870614 [1] 详见《中苏关系文件》第9卷,第2152~2183页。
1702870615
1702870616 [2] Коваль К. И. Переговоры И. В. Сталина с Чжоу Эньлаем в 1953г. в Москве и Н. С. Хрущева с Мао Цзэдуном в 1954г. в Пекине//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1989,№5,с.107-108.科瓦利是苏联对外贸易部主管对外经济联络的副部长。他的记忆有误:周恩来与斯大林的这次会谈是在1952年9月,而不是1953年初。
1702870617
1702870618 [3] 《党的文献》1999年第5期,第9~18页;《1953~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卷》,第359~364页。
1702870619
1702870620 [4] Коваль Переговоры И. В. Сталина с Чжоу Эньлаем,с.108;《党的文献》1999年第5期,第21~22页。
1702870621
1702870622 [5] 《党的文献》1999年第5期,第18~20页。
1702870623
1702870624 [6] 房维中、金冲及主编《李富春传》,第451页。
1702870625
1702870626 [7] Коваль Переговоры И. В. Сталина с Чжоу Эньлаем,с.108-111.
1702870627
1702870628 [8] 《党的文献》1999年第5期,第24~25页。后来苏联追加的5.2亿军事贷款很可能与此有关。关于1950年代苏联对华贷款的详细情况,见沈志华《对50年代苏联援华贷款的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3期。
1702870629
1702870630 [9] 赫鲁晓夫的努力过程详见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第182~192页。
1702870631
1702870632 [10] 1958年赫鲁晓夫接替布尔加宁担任部长会议主席。
1702870633
1702870634 [11] 《1953~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卷》,第390、396、437页。
1702870635
1702870636 [12] 详细计算见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第406~408页。
1702870637
1702870638 [13] Филатов Л. В. Научно-техническое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с.24.
1702870639
1702870640 [14] 《中苏关系文件》第11卷,第2810~2813页。如果按照中方的估计,此期在华苏联专家的人数还要多。1956年6月28日结束的全国外国专家招待工作会议报告说,预计到年底全国将有苏联专家3500人,其他国家专家200余人。见辽宁省档案馆,ZE1/2/138,第7~14页。
1702870641
1702870642 [15] Зазерская Т. Г. Советские специалисты и формирование военно-промышленного комплекса Китая(1949-1960годы),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2000,с.60.
1702870643
1702870644 [16] Филатов Научно-техническое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с.101-102.以上数字为笔者根据统计表计算所得,1959年的数字是按1958年1月协定计算的。
1702870645
1702870646 [17] Филатов Научно-техническое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с.16,24.
1702870647
[ 上一页 ]  [ :1.70287059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