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87424e+09
1702874240 中国调整外交战略,确立联合美国抗衡苏联的战略目标之后,中苏两国在进行政治和军事对峙的同时,仍然都希望避免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由此,双方一方面着手恢复正常的联系渠道,1970年10~11月,双方根据周恩来与柯西金在北京机场达成的协议重新互派了大使,恢复了年度贸易谈判,两国领导人政务载波电话联系也恢复了;[131]一方面开始举行新的边界谈判,以把握和控制边界问题这个导致军事冲突的最敏感因素。
1702874241
1702874242 这样,1969年10月至1978年6月中苏两国第二次边界谈判在北京举行。由于苏方拒绝讨论机场会谈达成的协议草案,不承认中苏边界存在“争议地区”,[132]甚至否认双方所达成的谅解,[133]两国代表团就涉及中苏边界的中俄历史条约的平等性问题、争议地区问题等,开始了新的斗争。到1978年夏中苏第二次边界谈判结束,双方共进行了15轮会谈,始终未能达成任何协议。[134]但是谈判毕竟持续未断,虽然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两国边界上也没有再发生武装冲突。
1702874243
1702874244 事实上,中苏第二次边界谈判长期没有进展是一个必然的结果。由于中美两国的化敌为友,中苏双边关系已转入中美苏三角外交的轨道,其中注入了更多的战略利益因素,三国之间的利益走向和政策制定日益卷入一种互动状态,构成了一种战略三角关系。其间,美国试图既通过联合中国的力量牵制苏联,又随时摆出与苏联缓和关系的姿态制约中国,以此加强美国对华关系的主动权,令毛泽东不断担心美国要“踏着中国的肩膀跑莫斯科”,“将苏联这股祸水”引向东方。[135]苏联也试图通过对中国打出和谈的旗帜,争取时机,稳定东欧局势,巩固并扩展其在中东及亚洲的地盘,增加同美国进行争夺的资本;同时,坐在谈判桌前向美国打中国牌,以干扰中美关系的发展。而中国响应苏联举行边界会谈的建议,除了谋求解决中苏之间长期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缓和两国间的紧张局势外,更重要的则是利用谈判桌对美国打苏联牌,以利用苏美矛盾,促进美国与中国关系正常化的步伐。谈判期间,在中国代表团于双方会晤后的每次讨论中,周恩来最先询问的不是谈判的情况,而是美国方面有何反应,[136]以至于苏联方面认为,中国坚持其解决边界问题的立场,是要随着与帝国主义战略关系的推进而加大对苏联的压力,是将苏中关系当作某种政治交易所,在这个政治交易所里,中国方面可以根据整个国际政治局势的变化而增加或减少赌注。[137]
1702874245
1702874246 其实,中美两国通过进行军事合作,构筑起了一种准同盟性质的战略安全关系。这种双边关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维系中美双方交往的纽带。实际上,在中美苏三角外交中,中国本有可能作为一种制衡力量,在三角平衡的天平中增减砝码,影响美苏力量对比的变化。但是强硬僵滞的反苏立场和对苏政策,阻碍了中国灵活地运用这种身份,使自己处于更为有利的战略地位。中国选择了依赖美国与苏联抗衡到底的方针,并试图从某种程度上把三角关系变为一种反苏的工具。其结果,不但消除了美国对中苏言归于好、再结同盟的顾虑,削弱了中国向美国打苏联牌的分量,而且还加重了对中越关系的消极影响,刺激苏越联盟的巩固。中国的外交再次陷入了实现世界革命和保障国家安全的矛盾之中。
1702874247
1702874248 总之,随着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冷战格局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1950年代的亚洲冷战中,中苏结盟共同对美,中国始终处于反美的前沿,中美之间进行了面对面的较量。进入1960年代,中苏两党分裂,两国同盟关系破裂。及至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调整外交战略,开始联合美国抗衡苏联。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实际退出了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美苏重新站在冷战的第一线,使国际冷战格局出现了继中苏签订同盟条约后的第二次转型。
1702874249
1702874250 [1] 《人民日报》1966年3月24日。
1702874251
1702874252 [2] 毛泽东给江青的信,1966年7月8日;毛泽东与宫本显治等谈话记录,1966年3月28日。
1702874253
1702874254 [3] 《人民日报》1964年5月9日。
1702874255
1702874256 [4] 《人民日报》1964年7月31日。
1702874257
1702874258 [5] 《人民日报》1964年8月31日。
1702874259
1702874260 [6] 吴冷西:《十年论战》,第800页。
1702874261
1702874262 [7] 吴冷西:《十年论战》,第806~807页;《人民日报》1964年7月31日。
1702874263
1702874264 [8] 吴冷西:《十年论战》,第808~809、812~813页;《人民日报》1964年8月31日。
1702874265
1702874266 [9] 1964年11月21日,《红旗》杂志发表社论《赫鲁晓夫是怎样下台的》,此后,《人民日报》开始陆续转载兄弟党评述赫鲁晓夫下台、批判现代修正主义、质疑举行国际会议的文章、讲话等。
1702874267
1702874268 [10] 《中苏关系文件》第17卷,第4304~4305、4306页。
1702874269
1702874270 [11] 外档,102-00142-03,第12~17页。
1702874271
1702874272 [12] 吴冷西:《十年论战》,第910页。
1702874273
1702874274 [13] 吴冷西:《十年论战》,第916~917页;《中苏关系文件》第17卷,第4305~4306页。
1702874275
1702874276 [14] 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2卷,第262~263页。
1702874277
1702874278 [15] 《人民日报》1965年3月22日。
1702874279
1702874280 [16] 《中苏关系文件》第17卷,第4310~4311页。
1702874281
1702874282 [17] 《中苏关系文件》第17卷,第4306~4307、4309~4310、4325页;周文琪、褚良如编著《特殊而复杂的课题》,第544页。
1702874283
1702874284 [18] 《中苏关系文件》第17卷,第4300~4327页。
1702874285
1702874286 [19] 《人民日报》1965年11月10日,3月23、7日。
1702874287
1702874288 [20] 吉林省档案馆,77/11,第1卷,第13~15页;《人民日报》1965年3月23日。
1702874289
[ 上一页 ]  [ :1.7028742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