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87504e+09
1702875040
1702875041 第三节 恢复经贸科技文化合作
1702875042
1702875043 1982年夏季以后中苏政治关系的进展虽然缓慢,但还是为两国关系的缓和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气氛。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深入落实,同苏联发展在各个领域的关系已经成为一种巨大的内在需求。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中苏在经济、贸易、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很快恢复和发展起来。
1702875044
1702875045 1983年中苏第二轮副外长级政治磋商期间,双方达成协议,恢复互派留学生,并于当年秋季互派了10名留学生、研究生到对方大学学习。[29]这多少有些象征意义,但大门毕竟就这样打开了。此后双方互派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两国各有14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1702875046
1702875047 1984年12月阿尔希波夫访华后,由于双方签署了三个重要协议,中国国务院所属的几十个部委和一些省市分别同苏联的相应机构建立了联系,双方开始通过这些渠道进行科技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两国的各类机构如工、青、妇和其他民间团体也按照协议展开交流,艺术、体育等方面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1985年7月,中国副总理姚依林访问苏联,双方签署了两国政府关于1986~1990年换货和支付协定,以及在中国建设、改建工业和其他一些项目的合作协定。1986年3月,阿尔希波夫再次访华,进一步推动和落实两国在经济、贸易和科技等方面的合作。
1702875048
1702875049 两国经贸关系有明显的恢复和增长。据统计,1982年两国的贸易额为6亿瑞士法郎。从1983年起,中苏的经济贸易关系明显开始加强,贸易关系回升也比较快,到1985年两国贸易额达到了46亿瑞士法郎。[30]1986年3月,阿尔希波夫第二次访华,参加中苏经贸、科技合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双方在这次会议中签署了《中苏经贸、科技合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纪要》。另外阿尔希波夫在访问期间还同中方签订了《中苏两国关于互相派遣工程技术人员条件的议定书》。这些协定的签署促进了中苏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1702875050
1702875051 中苏经贸关系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中国东北地区同苏联东部边疆地区之间的地方贸易的恢复与发展。1982年10月,中苏副外长级政治磋商开始时,双方就在伯力(哈巴罗夫斯克)就边境贸易问题举行过会谈。从1983年开始,中苏边境地区的贸易开始迅速地发展。4月10日,中国边疆省份如内蒙古自治区就与苏联的毗邻地区签订了两个有关恢复两国边境地区贸易的协定。当年中苏在中亚毗邻地区开放了两个边境口岸,以利于边境贸易和人员往来。根据中方的统计,1988年中苏边境贸易的总额达到8亿瑞士法郎,约占两国贸易总额的1/8。
1702875052
1702875053 随着中苏关系的缓和与改善,以及东北边疆地区落实改革开放政策必然导致的打开中苏边境贸易的强烈要求,促使中国领导人越来越明确地表示支持发展中苏边境贸易。胡耀邦在1984年8月到黑河考察时说,在中苏边境地区的往来不必等待两国政治谈判的结果,黑河要同深圳在对外开放方面“比翼齐飞”。[31]在苏联也有相同的情况发生。苏联远东地区的地方领导人积极主张发展同中国的边境贸易,认为这有利于解决苏联远东地区的物资紧缺问题。[32]中苏边境地区的经贸发展对两国中央政府的政策和中苏政治关系总体发展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1702875054
1702875055 总体上看,1983年以后中苏两国的政治关系在缓慢改善,例如两国的高层互访达到了副总理层级,形成了两国外长在联合国大会举行正式会晤的机制,等等。但在双边关系的各个领域,包括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的交流及人员往来等,都获得了比较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在经贸领域,双方关系的发展势头强劲,政治与战略安全领域的僵局不仅没能阻碍经贸领域合作的发展,倒是经贸领域持续加强的合作凸显了政治关系的滞后和这种滞后的不合理性,并在实际上为解决两国间的政治难题创造了条件。其实随着中苏双边关系在各个领域的改善和发展,“中苏关系正常化”越来越像一个人为制造的假命题,越来越凸显了它是为解决中苏关系中一些战略问题而设定的目标,而客观地看中苏关系发展的进程,“正常化”作为政治问题很有可能被逐步边缘化。
1702875056
1702875057 [1] 《亲历与见闻一黄华回忆录》,第360页。
1702875058
1702875059 [2] 《亲历与见闻——黄华回忆录》,第361页。
1702875060
1702875061 [3] 《亲历与见闻——黄华回忆录》,第361~362页。
1702875062
1702875063 [4] 钱其琛:《外交十记》,第20页。
1702875064
1702875065 [5] 《人民日报》1982年11月15日。
1702875066
1702875067 [6] 《亲历与见闻——黄华回忆录》,第363~364页。
1702875068
1702875069 [7] 《亲历与见闻——黄华回忆录》,第368~369页。
1702875070
1702875071 [8] 钱其深:《外交十记》,第8页。
1702875072
1702875073 [9] 钱其琛:《外交十记》,第11~13页。
1702875074
1702875075 [10] 《亲历与见闻——黄华回忆录》,第367页。
1702875076
1702875077 [11] 马叙生:《我亲历的中苏关系正常化过程》,第36页。
1702875078
1702875079 [12] 《纽约时报》1983年3月2日,转引自《参考资料》1983年3月4日(下),第4页。
1702875080
1702875081 [13] 《安德罗波夫答〈真理报〉记者问》,塔斯社1983年8月26日电,转引自《参考资料》1983年8月27日(下),第3页。
1702875082
1702875083 [14] 《人民日报》1983年9月17日。
1702875084
1702875085 [15] 《参考资料》1983年8月27日(下),第4页。
1702875086
1702875087 [16] 《人民日报》1983年8月28日。
1702875088
1702875089 [17]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926页。
[ 上一页 ]  [ :1.7028750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