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899301e+09
1702899301 [192] 周均伦主编《聂荣臻年谱》,第623页;李觉等主编《当代中国的核工业》,第43页;东方鹤:《张爱萍传》,人民出版社,2000,第728页;《肖劲光回忆录》续集,解放军出版社,1988,第172~174页;Lewis and Xue Litai,China Builds the Bomb,p.62。在这次谈判中,中方的主要要求中只有一项没有得到满足,即苏联拒绝提供有关核动力潜艇的任何技术资料。见李觉等主编《当代中国的核工业》,第32页。
1702899302
1702899303 [193] 李觉等主编《当代中国的核工业》,第21~22页。
1702899304
1702899305 [194] 吴玉崑、冯百川编《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史》,第29页。
1702899306
1702899307 [195] 笔者采访孟戈非记录。
1702899308
1702899309 [196] 笔者2002年12月22日采访宣淼记录。宣淼50年代长期在外国专家局聘请处任职。
1702899310
1702899311 [197] 李鹰翔2010年3月12日给笔者的信。
1702899312
1702899313 [198] 《毛泽东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记录》(1958年6月21日),吉林省档案馆藏:1/1-14/126;《毛军事文稿》中卷,第387~388页。
1702899314
1702899315 [199] 《聂荣臻回忆录》,第803~804页;《聂荣臻传》,第579页;周均伦主编《聂荣臻年谱》,第671页。
1702899316
1702899317 [200] 杨连堂:《周恩来与中国核工业》,《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1期,第6页。
1702899318
1702899319 [201] 袁成隆:《忆中国原子弹的初制》,《炎黄春秋》2002年第1期,第25页。俄国学者提供的数字是,帮助中国进行核武器研制的苏联科学家共640人。见乌索夫《原子能问题是如何破坏苏中友谊的?》。
1702899320
1702899321 [202] 笔者2001年8月10日采访安纯祥记录(安纯祥曾任包头核燃料元件厂总工程师);《聂荣臻传》,第554页;周均伦主编《聂荣臻年谱》,第659页;李觉等主编《当代中国的核工业》,第22~27页。
1702899322
1702899323 [203] 吴玉崑、冯百川编《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史》,第21页;《人民日报》1958年9月28日,第1版。移交典礼后,放映了一部国产新影片《向原子能时代跃进》。
1702899324
1702899325 [204] 周均伦主编《聂荣臻年谱》,第627~628页。
1702899326
1702899327 [205] 李伶、周飞:《横空出世的中国导弹部队》,《党史博览》2002年第9期,第11~12页。
1702899328
1702899329 [206] 周均伦主编《聂荣臻年谱》,第632页。
1702899330
1702899331 [207] 李伶、周飞:《横空出世的中国导弹部队》,《党史博览》2002年第9期,第11、14页。
1702899332
1702899333 [208] 王定烈:《我军第一所导弹学校的建立》,《空军·回忆史料》,第481~485页。
1702899334
1702899335 [209] 张伯华:《组建第一支地空导弹部队的回忆》,《空军·回忆史料》,第489~493页。
1702899336
1702899337 [210] 岳振华:《击落美制U-2飞机作战追记》,《百年潮》2002年第6期,第17~22页;笔者2002年3月2日采访恽前程记录(恽前程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作战部副部长)。1960年11月5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自己的第一枚短程弹道导弹,并于1962年投入生产。1963年5月进行了射程为800~1100公里的中程弹道导弹试验。这就是说,在原子弹爆炸成功一年多前,中国已经拥有了运载工具。参见林中斌《龙威:中国的核力量与核战略》,第63页。
1702899338
1702899339 [211] 赫鲁晓夫后来回忆说:苏联在原子能和核武器研制方面完全满足了中国的要求,对中国没有秘密可言。(赫鲁晓夫:《最后的遗言》,第412~414页)这未免有些言过其实。
1702899340
1702899341 [212] 周均伦主编《聂荣臻年谱》,第742页。
1702899342
1702899343 [213] 李鹰翔2010年3月12日给笔者的信。
1702899344
1702899345 [214] 杨尚昆:《我所知道的胡乔木》,阎明复:《回忆两次莫斯科会议和胡乔木》,《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3期,第3、7~8页;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第724页。阎原来回忆说,苏共草案是10月25日交给中共的,后来的回忆又改为28日。见阎明复、朱瑞真《毛泽东第二次访苏和1957年莫斯科会议(一)》,《中共党史资料》2005年第4期,第13页。
1702899346
1702899347 [215] 《尤金致苏共中央电》(1957年10月30日),АПРФ,ф.3,оп.65,д.589,л.173-179。另参见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第724~727页;阎明复:《回忆两次莫斯科会议和胡乔木》,《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3期,第9页。
1702899348
1702899349 [216] 阎明复、朱瑞真:《毛泽东第二次访苏和1957年莫斯科会议(一)》,《中共党史资料》2005年第4期,第16页;吴冷西:《十年论战》,第96~97页。杨尚昆回忆说,中方的修改稿当时就译成俄文交给苏方了。(杨尚昆:《我所知道的胡乔木》,《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3期,第3页)这大概是记忆有误,详见下文。
1702899350
[ 上一页 ]  [ :1.70289930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