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936209e+09
1702936209 (111) 国际联盟的成员国最高累计数字曾达到63个,但在同一时期内的成员国最多也只有1937年的58个。最初,国联把苏联排斥在外,战败的德国未加入。1934年,在德、日两国已通知国联正式退出这一国际组织、发动世界大战之际,苏联应邀参加了国联,但在1937年又被国联开除。虽然美国是国际联盟的积极倡导者,并在一开始就被列为国联创始国,但它没有得到议会的批准,因此自始至终没有加入国际联盟。
1702936210
1702936211 (112) 其中瑞士从来没有申请过联合国成员国的资格,一些“迷你”小国、依附或托管国也不是成员国,一些有效实施政权控制并得到国际社会一定承认的政体如北塞浦路斯、西撒哈拉、巴勒斯坦也不是联合国成员国。联合国半个世纪的历史中,也曾出现个别国家因国内原因而被暂时剥夺了成员国资格或长期派不出驻联合国代表使其资格名存实亡的情况。
1702936212
1702936213 (113) 关于侵略的一般可接受的和可应用的定义一直没有产生。苏联更为强调“直接”侵略,即在没有得到邀请的情况下派遣军队到他国去打仗。美国则强调“间接”侵略,如煽动性宣传、经济战、颠覆、支持外国游击队、派遣志愿人员进行渗透等等。1974年4月,“联合国侵略定义问题特别委员会”一致通过武力侵犯另一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或以与联合国宪章不符的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武力……这一定义似乎更为接近苏联所持的“直接”侵略,并且对该定义的多种解释敞开了大门。
1702936214
1702936215 (114) Inis Claude, Swords into Plowshares: The Problems and Progres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Random House, 1971, pp. 257—269.
1702936216
1702936217 (115) Alfred Zimmern, The League of Nations and the Rule of Law, 1918—1935, Russell and Russell, 1969, p. 289. 作者在该书中批评“The League of Nations”用词不当。“League”和“Nations”含义不明,令人费解。他指出,“League”由慈善和人道主义协会组成,指的是参与者反对其他人或团体的共同行动,有着特殊的原则和宗旨,有一定的排他性(exclusiveness)。但国际联盟本身却具有包容性(inclusiveness),指的是成员国资格的普遍性。同时“Nations”一词也用错了,“The League of Nations”这个标题误解了其成员国的资格。成员国应是“states”而不是“nations”,成员国资格与“民族”和“民族地位”没有关系,它仅仅与政治概念“国家资格”(statehood)有关。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在于盟约起草委员会中的大多数人受民族自决论的影响, 这些人认为每个“nation”都有获得政治独立的权利。参阅该书第3—4页。
1702936218
1702936219 (116) 在国际政治处于无政府状态下,A国总是设置“假想敌”以此作为增强军事力量的“参照物”,当其感到国家安全得到保障时,其“假想敌”或非“假想敌”(尤其是邻国)就会感到军事上的压力和国家的不安全感。这些国家的反应是使用同样的、通过加强军事力量的手段来保护国家安全,这反过来对A国的安全构成压力和威胁。一种安全与不安全的恶性循环形成了国际政治中难以克服的“安全困境”。
1702936220
1702936221 (117) Inis Claude, Power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 114.
1702936222
1702936223
1702936224
1702936225
1702936226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1702931354]
1702936227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第八章 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Ⅰ)
1702936228
1702936229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1702936230
1702936231 ——歌德:《浮士德》
1702936232
1702936233 科学的方法是批判的方法,批判是任何理智发展的主要动力。
1702936234
1702936235 ——卡尔·波普:《猜想与反驳》
1702936236
1702936237 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全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等的构成、形成过程。
1702936238
1702936239 ——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
1702936240
1702936241
1702936242
1702936243
1702936244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1702931355]
1702936245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第一节 软权力论
1702936246
1702936247 权力论一直是西方国际关系学的一个核心理论。冷战结束前后国际关系发生的深刻变化,给权力论注入了新的内容。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软权力概念正是这一变化的反映。
1702936248
1702936249 一、“软权力”概念的提出
1702936250
1702936251 1990年,约瑟夫·奈发表两篇文章和一本专著(《世界权力的变革》、《软权力》和《必定要领导——正在变化着的美国权力的性质》)(1),最早在学术界较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软权力概念,其基本内容是:
1702936252
1702936253 1.冷战后各国面临着更为复杂的世界,国际政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世界权力的变革”和“权力性质的变化”。“过去,对一个大国的考验是其在战争中的实力,而今天,实力的界定不再强调军事力量和征服。技术、教育和经济增长等因素在国际权力中正变得日益重要。”(2)在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抗的轴心是硬权力(军事机器、核威慑力等),特别是大国使用军事力量来平衡国际体系的实力地位。现实主义强调的也是硬权力的作用。而现在,随着两个超级大国全球军事对抗的消失,经济、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世界变革的情况下,“所有国家,包括美国,要学会通过新的权力源泉来实现其目标:操作全球相互依存、管理国际体系结构、共享人类文化价值。”(3)而这种新的权力源泉就叫做“软权力”。“软权力的新形式正在出现,特别是在文化、教育、大众媒介等方面,软权力的性质是无法用传统的地缘政治学来解释和评估的。”(4)
1702936254
1702936255 2.什么是软权力?软权力一般被界定为包括三方面的要素:价值标准,尤其指西方的自由、民主和人权;市场经济,特别是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体制;西方文明,指文化、宗教等影响。约瑟夫·奈在“软权力”一文中说:“国际政治性质的变化使那些无形的权力更显重要。国家的凝聚力、世界性文化和国际机构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了。”他还指出:“另一种无形权力是相互依存。”(5)他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软权力的重点在社会的相互沟通和文化思想的交互作用,强调“社会联系、经济相互依存和国际组织机制对国家的影响”(6)。
1702936256
1702936257 关于文化与软权力的关系,王沪宁教授曾作过精辟的分析。他强调:“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政策的背景,而且是一种权力,或者一种实力,可以影响它国的行为。”接着,他以“政治系统和政治领导”、“民族士气和民族精神”、“社会的国际形象”、“国家的对外战略”、“确定国际体制的能力”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六个方面说明了构成国家实力的基础(7)。
1702936258
[ 上一页 ]  [ :1.70293620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