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943356
除了这些无礼行径,在外的英国人往往因为有意地无视东道国当地语言,而给人一种孤傲的印象,使得他们很难与外国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但不管怎样,绝大多数的旅行者出行的目的更多的是试图远离自己生活的地方,而非对东道国文化的钦慕。在1869年,势利的旅行作家奥古斯都·黑尔在意大利比萨的一家酒店就遇到了这样一对“善良而庸俗的”伦敦夫妻。他发现,这位丈夫待在法国和意大利时,仅会说“牛奶,面包,茶,你好”这么一些法语。[5] 有人推测,和众多其他游客一样,这对夫妻需要的可能只是身在外国所带来的兴奋感,同时又希望周围环绕着一些熟悉的家乡特色。在1890年,瑞士、德国和意大利各处的酒店宾馆都打出了拥有“完美的”卫生条件和会说英语的服务人员,带给人“英式的舒适”以及配备一名常驻的英国牧师的广告承诺,以吸引英国中产阶级顾客。意大利那不勒斯的皇家大酒店为了打消这些难以取悦顾客们的顾虑,告诉他们,国际卫生委员会在该城下榻时“特别相中”了这家酒店。[6]而德国巴登的维多利亚大酒店和意大利热那亚的布列尼塔大酒店也为客人们带来了同样的慰藉,保证他们只需支付6先令一天就能不受港口“难闻的气味和扰人的噪音”的侵扰。
1702943357
1702943358
旅行满足了旅客的好奇心,任其想象遨游于目的地的山水之间,而酒店和旅馆为旅客提供了旅游的栖息之所。中产阶级旅行爱好者所关心的各种国内外旅行问题,都可以在各种旅游指南和诸如《画报》和《伦敦新闻画报》等周刊中占据很重篇幅的关于旅游的插图文章中找到解答。如果不是以疗养为目的,游客们往往希望在旅行中激发自己的想象,丰富自己的知识,而希腊就能充分地满足旅客的这般需求。在瞻仰希腊的文明遗迹并视察这个过去曾哺育了无数他们在学校读到过其功绩和思想的战争英雄、哲学家和作家的国家的同时,不列颠的旅行者们会审视自身文明的发源。即便是抛开历史文化联系,独取希腊之自然风景,也足以丰富心灵世界,一如爱德华·李尔诗中描述的那样:“呈现在你面前的,是绝壁盘绕的壮美海湾,城堡冠顶的高地,阴郁的堡垒;土耳其式宫殿闪烁金色的漆光,山峦森森如瑞士雪域;湾水幽幽而海色湛蓝;岛屿点缀,沉凝而光明。”
1702943359
1702943360
希腊亦有别致的人文景致,因为希腊人保有“款式各异的服装和美艳如画的盛会”。[7]更具异国情调的是安娜陀利亚族土耳其人:“无论在家中或是户外,穆斯林们皆装束别致,姿态如雕塑般俊美,额头上刻着尊严,唇齿间挂着和善,举手投足间充满着诗情画意。”置身于这般精彩的人群中消磨一日,旅者们会在回到寓所后,“沉心静气,融入自然,凝神观察人与物之间的联系”。[8]
1702943361
1702943362
令中产阶级旅行爱好者对此趋之若鹜的,正是这种充电式短途旅行对身体和心灵带来的益处。在此驱使下,伦敦一位热衷于古物的商人托马斯·罗杰斯于1855年的夏天,搭上了前往格洛斯特的早班火车。经过对当地大教堂的短暂拜访后,他又搭联运火车到了切普斯托。第二天早餐后,他步行前往丁登,在那里对着因华兹华斯的诗歌和特纳的画作而闻名的丁登寺废墟画了一幅素描。在火车车厢中度过了超过14个小时的旅途之后,他于当天深夜回到了伦敦。[9]尽管交通多有不便,但他认为整个旅程还是非常值得,于是罗杰斯随后又放下了工作去拉特兰和北安普敦郡进行了一次短暂的古文物考察之旅。这次,他或许会带上查尔斯·亨利·哈茨霍恩牧师的《北安普敦郡葬礼纪念碑》(1840),作者在书中鼓励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研读历史。眼望中世纪妇女的雕像,你能很轻易地想象她们当年的容貌。一如埃莉诺和菲利佩斯,“她们高尚的操守更彰显了其显赫的身世”。
1702943363
1702943364
苏格兰是斯科特笔下有着哥特情怀的净土,也有着中产阶级游客心生向往的曾经上演过动人的历史篇章的建筑和乡野。大概再也找不到比苏格兰更适合心灵的朝圣的其他地方了,自打有了铁路之后,小说里所描述的中洛锡安那些狂野和偏远的景致已不再是难以企及之所。书名一目了然的《布莱克的苏格兰趣味之旅》(1882)鼓励游客们在造访令罗布·罗伊留连忘返的阿伯福伊勒时,要让自己的想象力天马行空地驰骋。书中这样写道:“如果旅行者有着十足的想象力的话,他眼前可能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海伦·麦格雷戈(罗布·罗伊的妻子)站在高处正在诘问他,来到这个属于麦格雷戈的国度目的何在?”
1702943365
1702943366
以秀美的高地景致、盘亘的古堡和废弃的修道院为铺垫的苏格兰历史,无不扣动着维多利亚时代的中产阶级的心弦。这简直就是由高潮迭起的历史演义铸就而成的一种纯粹的戏剧艺术,这也是为什么那些记录下最动人和最璀璨篇章的历史题材画作得以广为流传的原因。在1875—1876年间,伦敦艺术联盟向其以中产阶级为主的会员发放了四万幅麦克列斯画作《纳尔逊之死》以及《威灵顿与布鲁彻会于滑铁卢之役后》的影印版。[10]这两幅画作每一幅都记录了这个国家所取得的今日辉煌所经历的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这一含义也使得其影印版更添魅力。
1702943367
1702943368
往昔岁月,尤其是昨日政治上的血雨腥风现已逐渐远离。而观者仍然可以在艺术画廊的裱框中窥见历史最为狂暴和失智的时刻,或是在漫步于高地小径时凭借想象得以回望,尔后继续自己的生活,庆幸自己身在文明而宁静的年岁中。中产阶级对历史的感知也带着些许的怀旧:工业革命以前轻缓而素朴的生活步调要远胜于他们当前浮华而急迫的节奏。但苏格兰乡野间却是与工业化后的城镇截然不同的两番景致,在此,游客们可以瞥见工业革命之前的井然有致。
1702943369
1702943370
与“风景如画”一样,“稀奇古怪”亦是在旅行文学中惯用的词汇。在欧洲的乡间,老旧的磨坊、半木结构的村舍和当地的居民都显得有些稀奇古怪,特别是当后者穿上传统的农夫装束之时——至今他们依旧保留着这样的传统。在各种旅行指南、旅游文章甚至是明信片上,都对穿着当地传统服饰的乡民们有着大量的图文描述。在英国境内的旅游者也能看到穿着苏格兰裙的高地男性居民、穿戴斗篷和高帽的威尔士妇女以及身着捕鱼装束的渔夫和渔妇等画家和摄影师酷爱的人物形象。
1702943371
1702943372
凯特·格里纳韦(1846—1901)也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打造了一方心灵的净土。在儿童书的插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她笔下头戴18世纪小圆帽或软布帽,坐在乡野草地或明亮而又布置简单的村舍客堂中饮茶的小女孩形象。这些场景象征了童年的快乐和无邪,也象征了一个一去而不返的时代。格里纳韦的插画和那些乡间出游伴随了好几代中产阶级孩童的成长。两者都培养了他们对乡野风情的热衷:在1912年,希尔兹的家具经销商就以乡村风格的会客厅装潢为噱头,以博得中产阶级顾客的青睐。他们是这样宣传的,“古典雅致的温莎椅立于红砖地板之上,配上一张时尚大方的橡木圆桌——一切都透着整洁清爽、商务气息和家庭温馨”。[11]
1702943373
1702943374
颇具讽刺意义的是,在英国农村经济显然已经行将就木的时期,英国的中产阶级却将乡间的一切和其居住者们理想化了。像乔治·克劳森爵士(1852—1944)那样的艺术家们所创作的描绘农夫农妇田间劳作的画作,成为了当时极受欢迎的风俗画。然而这一时期却没有任何关于工人的作品。中产阶级还采取一些其他的措施来保护他们心中的这一世外桃源:比如他们在1865年组建成立了公共用地保护协会,在1889年成立了鸟类保护协会(后成为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还在1895年成立了国民信托组织。
1702943375
1702943376
乡村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就是英国的最根本特征,这些协会以及揣着浪漫情怀的游客们都在不经意间强化了这一概念。而孜孜不倦的漫游者兼著名田园诗人吉尔伯特·基思·切斯特顿(1874—1936)则勾勒出了这一特性的要素。当切斯特顿被问到为何如此“珍视”乡村时,他说,这源于“浑然天成的屋顶和砖墙秉直的脊梁,似与田野山林和谐交融;源于供人栖息的旅店、十字路口、市场告示带给人的珍视之感;源于一切看似平凡却极具英伦风情的不可替代之事物”。[12]这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这位年轻的中产阶级诗人在战壕内幻想的“伊甸园”。这片欢乐的天地曾陪伴他们度过一个又一个夏日假期,承载了他们祖国所有的美好与不朽。这是乔治·巴特沃斯的《绿柳岸》和沃恩·威廉斯的《田园交响曲》的神奇韵律再现的英格兰乡野风情。
1702943377
1702943378
中产阶级的旅游者常常在旅行结束时带回照片或者是纪念品陈列于家中,以便日后勾起自己的怀旧之情。他们不相信仅仅依靠回忆就能保存自己的经历。爱丁堡的内科医师托马斯·特雷尔于1844年出行伦敦时参观了国家美术馆,在那里他把看到的所有画作全拿笔列了出来,并给每一幅作品写上自己的备注。在日记里还精确描绘了他在别处所见过的古迹遗址。[13]至19世纪80年代,拍照留念成为了人们更为青睐的记录旅行的方式,大家会把照片嵌入相册,翻阅照片也成为了一种家庭消遣形式。人们会收集在风景秀美的地方拍摄的合家欢照、以商业为目的制造销售的印有独特地貌(比如瀑布就很流行)和遗址古迹的器皿。不到几年时间,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要,廉价明信片也应运而生。那时,几乎没有任何一家邮局不出售明信片,它们将成千上万的明信片递送给寄信者的亲朋好友们,告诉后者旅行者此刻身在何方、着手何事的消息。旅行者在明信片上表达满足之感的同时,最不忘记提及的就属天气情况了。
1702943379
1702943380
至1900年,盒式相机和胶卷的价格已经非常廉价,使得更多旅程中的永久精彩和生活中的快乐瞬间得以保存。当时人们对拥有一部相机的渴望,在一位热衷自己爱好的自行车骑手兼摄影师于1897年创作的诗歌中找到了佐证:
1702943381
1702943382
然而,当你骑上你的骏马
1702943383
1702943384
风驰电掣般横越大陆之时,
1702943385
1702943386
请祈祷莫将相机遗落在家;
1702943387
1702943388
你所拍摄的那些美景影像,
1702943389
1702943390
一如旅程的纪念品将留住
1702943391
1702943392
你心往神游于其间的风景。[14]
1702943393
1702943394
除了相片,当然还有各种旅游纪念品。在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尤其是海边胜地,会出售刻有该景点名称的小装饰品和纪念物,以供游客购买回家置于桌子或壁炉台之上赏玩。19世纪80年代,在英国诺福克湖区旅游度假的中产阶级游客获准在区域内进行绘画、拓印、观鸟、压花、采集蝴蝶等活动。可以设想,在这样的条件下,鳞翅目昆虫学家们可能会心满意足地在冬季整夜地观察自己在芦苇地里捕来的昆虫标本。[15]这对化石、贝壳、奇石、鸟蛋、植物等各种收藏爱好者们来说,就像是场集体的狂欢。之后,他们会将标本带回家中进行分类,贴上标签,然后规整地存入陈列柜和盒子里。对于中产阶级的旅行者来说,大自然就如同一个永不枯竭的百宝箱。
1702943395
1702943396
科技使人类能够不分地域深入偏远的美景和悠远的古刹,同时也赋予了他们掠夺自然资源的能力。铁路、轮船乃至随后的自行车、汽车、公共汽车繁衍出了大众旅游业。但对中产阶级来说,最为重要的交通工具还是火车,不论前往何方,乘坐它出行既经济又迅捷而且有不同的档次可供选择。铁路公司深谙中产阶级群体对其运输业务如饥似渴的需求,于是乎,不惜一切代价地从中牟取利润。据估计,1893年发生于沃辛的一场流行伤寒导致了伦敦、布赖顿和南部海岸铁路公司约1.5万英镑的车票损失。[16]许多原本只是作为当日往返票被发售的车票,有时候会包含一些当地的文娱康乐场所的入场费用。铁路公司还发售特许车票,允许度假者乘坐当地的支线列车探访乡村。
1702943397
1702943398
乘坐火车旅行非常耗时且令人烦躁不安。1874年,从英国伦敦到意大利米兰(头等车厢收费7个几尼,二等车厢5个几尼)需耗时54个小时。1895年,前往康沃尔郡度假的一户来自伦敦的家庭从滑铁卢出发,早晨6点以前就登上了火车,在经历了14个小时的颠簸后才抵达该郡的彭赞斯城。从伦敦的维多利亚出发搭乘联运列车,经英吉利海峡到达巴黎共需9个小时,但购买往返的三等车厢票价总共只需33先令3便士,连普通公司职员周薪的一半都不到。
1702943399
1702943400
各家铁路公司的运输服务效率差异巨大。1866年,一家铁路公司的倒闭引起了业内广泛的焦虑,其他公司开始担心自己的企业负荷过重,被迫采取了削减开支的举措。[17]和现在的情形一样,这一举措导致了铁路职员疲劳过度,车厢拥挤不堪,火车经常晚点而车祸频发。1870年7月的一个下午,人满为患的通勤者和短途游客充斥的交通运行在锡德纳姆引发了一起铁路事故。就在此前不久,曾有目击者描述,那群结束埃普索姆和水晶宫一日游归来的“举止优雅的旅客们”都面露“难以遏制的烦躁”。[18]对中产阶级来说,再没有什么能比站在月台前无可奈何磕着脚跟等待迟迟不到的火车更令人光火的事了,而对于身着华美撑裙的女性来说,被夹塞着挤进车厢也着实是场噩梦。
1702943401
1702943402
1872年,《泰晤士报》收到了一捆又一捆针对类似情形的抱怨信函,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搭乘伦敦至朴次茅斯这一繁忙线路的出行者们。他们抱怨列车信号误报,机械故障频繁,而吊儿郎当的列车司机则会因为和车站员工逗笑而延误了列车运行。[19]不过,至少有一位经常搭乘火车上下班的人选择了屈从这一无奈的现实,他诙谐地随口说道,“下了这条线路,你就等于彻底摆脱了这个年代的焦躁”。然而痛苦和折磨依旧在蔓延。1892年,伦敦的通勤者们成立了铁路乘客协会,以对抗过度拥挤的车厢、季度票的种种限制和铁路公司及其雇员的“专横和不公”。[20]但胜利对于他们依然遥不可及。
1702943403
1702943404
在这些抱怨的背后,令人们烦扰的还有因管理不善和机械故障引发的铁路事故。仅1872年一年之间,铁路事故就导致了1100人死亡,3000人受伤。[21]因为事故太过频发,《年度纪事》只勉强给出几笔关于重大撞车和出轨事故的记载:“1876年共发生10起重大铁路事故,共计26人死亡,50人受伤。”所有的游客都容易受伤:在巴斯附近发生的一起撞车事故中,伤亡者多为一日短途旅行归来的游客。如火车这样的灾祸,还有游艇的沉没事故,这些都是维多利亚时代生活的写照:1878年,“艾丽斯公主号”明轮艇在伍尔维奇与一艘运煤船发生碰撞后沉没,船上乘客加上全体船员共640人溺水。
1702943405
[
上一页 ]
[ :1.70294335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