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977967
1702977968
[32] 《布哈林文选》上册。
1702977969
1702977970
[33] 《斯大林全集》第11卷。
1702977971
1702977972
[34]见(苏)沃尔科戈诺夫著,岑鼎山等译:《胜利与悲剧》第1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1702977973
1702977974
[35] ПАНО, Φ. 1, ΟП. 2, Д. 266, Л. 31. 转引自Πавловя И. В.Сталинизм: становление механизма власти. Новосибирск. 1993. С. 208.
1702977975
1702977976
[36] 《斯大林全集》第12卷。黑体是原有的。
1702977977
1702977978
[37] 《斯大林全集》第12卷。
1702977979
1702977980
[38]转引自Павлова И. В.Сталинизм: становление механизма власти. С. 208.
1702977981
1702977982
[39]转引自阿夫托尔哈诺夫著,晨曦等译:《苏共野史》下册,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702977983
1702977984
[40] 《斯大林全集》第12卷。俄文原文为:“Мы её отбросим к чорту”,全集的译文为“我们就把它抛开”,直译应是“我们让它见鬼去”。
1702977985
1702977986
[41]参见《斯大林全集》第12卷。
1702977987
1702977988
1702977989
1702977990
1702977992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11. 新经济政策为什么夭折了?
1702977993
1702977994
马龙闪
1702977995
1702977996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试图正确解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重要探索。在苏联74年的历史上,它是与采取军事共产主义统制体制发展经济的模式相对立的另一种发展模式。在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这一重要问题上,列宁在实践中通过新经济政策走上了正确的轨道。因此,可以说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后领导国家建设挥洒最成功的一笔,也是列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灵活运用于俄国实际,创造性运用商品市场关系——实际上是利用资本主义,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伟大创举。
1702977997
1702977998
但是列宁逝世不久,新经济政策就被中途取消了。这中间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过去,从政治史和经济史的层面上对这个问题作了许多研究,但学界观点各异,争论不休,似乎每一观点都缺乏充分的说服力。近年,俄罗斯学术界通过社会学的方法,挖掘了大量文献资料,并以现代化的理论为切入点,将问题的研究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笔者认为,阻碍新经济政策顺利实施的主要是主观原因,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702977999
1702978000
新经济政策与布尔什维克传统意识形态的矛盾
1702978001
1702978002
新经济政策的初步措施,包括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和在一定范围内放开商品流通,见效显著,对调动农民积极性,恢复和发展经济产生了明显作用。为新经济政策的最初成就所鼓舞,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沿着市场的方向,又向前迈出了若干步子。为了刺激生产和小商业的发展,降低了某些税率,放宽了租赁和雇佣劳动力的条件,也更多地允许人们迁出农庄。但是,这些措施在这个时候已经显不出实质性的效果。相反,从1926年起,一些矛盾和困难在苏联社会已经开始显现和发展起来,其根源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也在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
1702978003
1702978004
布尔什维克有特别重视意识形态的传统,目前俄罗斯学者将此称为“意识形态治国论”思想。鉴于此,新经济政策遇到的阻力和困难,首先在意识形态方面凸显出来。
1702978005
1702978006
布尔什维克的意识形态从其建党开始,在其各个阶段发展的历史上,虽然具体特点不尽相同,但其传统的、一以贯之的、在其整个历史中凸显出来的、与新经济政策相违忤的最重要的特征,恰是在“军事共产主义”时期形成的思想意识,这可以说是布尔什维克最传统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表征。这种传统的文化意识形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强烈的反商品、反资本主义意识;二是“直接过渡”的思想,其中含有不惜任何代价建设共产主义的价值至上论思想;三是把暴力绝对化的普遍暴力论思想;四是坚持“阶级战争”,即把阶级斗争绝对化的思想;五是革命浪漫主义思想飞扬,其突出特点是充满强烈的世界革命意识,甚至被一些革命诗人称为“星际革命”。
1702978007
1702978008
布尔什维克这一传统的意识形态,除了关于阶级斗争的思想是纯粹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其他一些特征都有浓厚的俄罗斯传统思想色彩,特别是民粹主义思想色彩。反商品、反资本主义意识和绕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的思想,直接来自民粹主义,这是十分明显的;凡是对民粹主义稍有一点深入研究的,对此无须多加说明,都能了解这一问题。但对商品、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也是马克思主义的ABC;但是,马克思从商品开始解剖资本主义,这完全是一种理性的科学分析方法,是属于科学理性的范畴;而民粹主义和俄罗斯纯本土传统的反商品意识,却是落后的自然经济的产物,含有非科学、非理性的成分。暴力冲动和普遍暴力倾向,是俄国社会在战争和革命年代发展起来的,是这种社会群众意识向布尔什维克党内的传播和渗透。至于“阶级战争”的思想,它是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无条件地绝对化了,显然是有所曲解造成的。而且,这种对阶级斗争理论曲解和绝对化的后果,是为日后有关国家,特别是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所证实了的。
1702978009
1702978010
20年代,苏联社会具有布尔什维克传统意识形态,即“军事共产主义”思想意识的,存在这样几种社会成分的人:相当部分的党政干部;“左”倾情绪的知识分子;希望迅速发起“革命冲击”的工人;具有平均社会主义思想、指望迅速兑现革命承诺的贫苦农民。如果说,当“战时共产主义”给革命带来严重危机,发生喀琅施塔得水兵暴动的时候,布尔什维克全党上下和其他革命阶层尚能比较一致地接受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很快地转入了商品市场的轨道,那么,当危机稍一过去,商品经济打破了过去对革命的浪漫主义幻想,带来了有违“革命”常规的“纷乱”,出现一些贫富分化和其他商品经济社会常有的现象时,党内和革命者当中便对新经济政策产生了各种怀疑和不满。
1702978011
1702978012
这种怀疑和不满,突出表现之一,是“具有极左思想情绪的知识分子对新经济政策的否定”[1]。列宁在俄共(布)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上谈到过一部分诗人的这种情绪,他说:“我们甚至有过这样的诗人,他们写道:看!在莫斯科,饥寒交迫,‘从前是整洁、美丽;现在是买卖、投机’。这样的诗作在我们这里是很多的。”[2]列宁在这里所说的诗人,实际上是指“无产阶级文化派”一类的诗人,在该派诗人中有一批“锻冶场”诗人,他们许多人的诗中都表现出了这种思想情绪。其中一个叫亚历山大罗夫斯基的诗人在《车床》一诗中写道,他在革命时期曾用他诗歌的切削器,削掉了整个勃朗山的山峰,但是
1702978013
1702978014
……他的神经颤抖起来,
1702978015
1702978016
在一九二一年,
[
上一页 ]
[ :1.70297796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