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978590
值得一提的是,匆忙修建的陵墓在列宁遗体移入后立即关闭了。官方的理由是陵墓内部装修未完,实际上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列宁的遗体开始腐烂了,需要用新办法重新处理。
1702978591
1702978592
政治局和捷尔任斯基、克拉辛开始寻求保存遗体的办法。1924年3月13日政治局听取莫洛托夫和克拉辛的报告后通过决定:“鉴于缺乏其他保存弗 · 伊 · 列宁遗体的方法,责成委员会用低温的方法保存遗体。”此后不久,党的领导赞同哈尔科夫市的沃罗比约夫的保存方案。经过4个月的防腐处理,得出可以长期保存的结论。
1702978593
1702978594
1925年1月,悬赏列宁墓的设计:一等奖1000卢布,二等奖600卢布,三等奖500卢布。1929年7月政治局经过多次审查,听取叶努基泽的报告后通过决定:着手修建列宁陵墓。
1702978595
1702978596
当局禁止对此提出任何异议。1929年7月《共青团真理报》发表沙茨金的文章《论党内的庸俗作风》,对建造陵墓的思想提出批评。政治局认为此文是“严重的政治错误”,并采取了相应的组织措施。
1702978597
1702978598
1929年,用木头仓促建筑的陵墓改建成大理石建筑。从此,列宁陵墓成为红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重大集会、庆祝游行的观礼台。
1702978599
1702978600
此后,苏联领导人的殡葬逐渐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最高等级是列宁、斯大林,进入专门的陵墓;其次是一些在职去世的领导人如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等,埋在红墙旁边的墓地,斯大林后来也进入了这个行列;下一个等级的领导人和名人,骨灰盒安放在红墙上,即在墙上取出一块砖,放进骨灰盒,外面镶上刻有名字和生卒年的大理石,《震撼世界的十天》作者里德的骨灰盒就安放在红墙上。如果苏联存在下去,这种做法延续下去,有一天红场很可能会变成一片墓地!一些“下台干部”是没有资格进红场的,曾任苏共第一书记的赫鲁晓夫、曾任人民委员会主席的莫洛托夫等都只能去新圣母公墓安眠。还有一些领导人,如曾任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的季诺维也夫、曾任共产国际政治书记处书记的布哈林,则至今不明葬身何处!
1702978601
1702978602
列宁遗体的保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开了一个先例,此后不少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领袖的遗体也做了防腐处理,长期保存,如保加利亚的季米特洛夫,越南的胡志明,朝鲜的金日成,中国的毛泽东。
1702978603
1702978604
列宁逝世后,为纪念领袖采取了3项措施,一个是把“彼得格勒”改名为“列宁格勒”,一个是决定出版《列宁全集》,第三个是保存遗体以供瞻仰。现在,“列宁格勒”又改名为“圣彼得堡”,恢复了历史名称。保存遗体一事时不时地在俄国国内引发激烈争议,甚至有造成社会分裂的危险,而其最后命运尚难预料。撇开意识形态问题不论,保存遗体是要花费大量资金的,一旦资金短缺,就难以为继。真正能够永久纪念列宁的是出版他的著作,让他的思想流传下来。《列宁全集》在苏联出版了5个版次。在中国出了两版,我国出的60卷第二版《列宁全集》(还有一卷补遗)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完整的列宁著作集,为研究列宁思想提供了相当完整的资料,这是我国对纪念列宁作出的贡献。
1702978605
1702978606
[1]Волентинов (Вольский) Η. Новая 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политика и кризис партии послес мерти Ленина. Stanford. California. 1971. С. 90—92.
1702978607
1702978608
[2] 《真理报》1924年1月26日。
1702978609
1702978610
[3] 《真理报》1924年1月26日。
1702978611
1702978612
[4]托洛茨基著,赵弘等译:《我的生平》,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702978613
1702978614
[5]见《斯大林全集》第6卷。
1702978615
1702978616
1702978617
1702978618
1702978620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第二编 斯大林时期
1702978621
1702978622
1702978623
1702978624
1702978625
1702978626
1702978627
1702978629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15.斯大林是怎样一步一步登上最高领导岗位的?
1702978630
1702978631
郑异凡
1702978632
1702978633
担任总书记以前的斯大林
1702978634
1702978635
斯大林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12年在布尔什维克的布拉格代表会议之后被缺席增补为中央委员(不是像后来所说的在代表会议上缺席当选的)。他于1913年2月被捕,被流放图鲁汉斯克边疆区(现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此后直到1917年3月足足沉寂了4年之久,《斯大林全集》中没有这一时期的任何文章。
1702978636
1702978637
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斯大林从流放地回到彼得格勒,重新开始活跃的革命活动。这时候,斯大林并不是列宁方针的积极拥护者。由他和加米涅夫主持的《真理报》在基本方针上动摇不定,如在对待帝国主义战争问题上,加米涅夫发表文章,号召士兵“用子弹回敬子弹,用炮弹回敬炮弹”,也就是说号召继续进行战争。而斯大林在《论战争》中认为,摆脱帝国主义战争的出路在于“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要它表示同意立即开始和平谈判”。[1]孟什维克苏汉诺夫在回忆录中写道:“斯大林在政治舞台上不过是一个暗淡的、没有光泽的斑点。”
1702978638
1702978639
1917年4月4日列宁在布尔什维克会议上第一次宣读《四月提纲》,会上发言支持列宁的只有柯伦泰。由此可见包括斯大林在内的当时的布尔什维克领导人的态度。列宁在9月建议举行武装起义,中央委员会置之不理,为此列宁甚至提出辞职表示抗议。没有材料能够证明斯大林站在列宁一边。在武装起义之前,斯大林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真理报》和某些组织工作,由于不善于鼓动讲演,他很少在群众集会上露面。
[
上一页 ]
[ :1.7029785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