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978697e+09
1702978697
1702978698 十月革命后,斯大林在政府中担任的职务是民族人民委员、工农检查人民委员,相对来说是闲职,并且工作得也并不出色,甚至可以说很差。1923年初列宁在《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中批评长期由斯大林领导的工农检查人民委员部,他写道:“让我们直说吧,工农检查人民委员部现在没有丝毫威信。大家都知道,再没有比我们工农检查院这个机关办得更糟的机关了。”[9]民族人民委员在成立苏联的过程中才发挥出重要作用,但斯大林的“自治化”方案受到列宁的严厉批评和否定。
1702978699
1702978700 不过,在党内斯大林的职务却是无人能比的,他担任了政治局委员、组织局委员、书记处总书记。在政治局委员中,只有斯大林一人,身兼三职,管政治、组织和日常党务,加起来权力是够大的。那时候,党内没有更高的职位,既没有党主席,也没有政治局主席,政治局会议一直由列宁主持,但这不是职务。列宁生病和去世后由加米涅夫主持。列宁在填表时,在党内职务一栏填的是“中央委员。”
1702978701
1702978702 斯大林工于心计,很喜欢未雨绸缪,他有个说法:“要领导就必须有预见。”早在进入书记处、担任总书记之前,斯大林已经采取措施扩大自己的队伍。
1702978703
1702978704 1921年10月22日斯大林给俄共中央组织局写信(抄送列宁),提出必须重新调配各人民委员部工作人员中的党员,把他们中间的优秀分子集中到工农检查院。他提出工农检察院需要1000到1200名新工作人员,至少也要250人。当天列宁回答说:“我觉得预计的数字过大。但老实说,我不了解组织局这次‘调配’工作的规模。”[10]
1702978705
1702978706 他插手中央委员会的一个关键部门——宣传鼓动部的工作,该部门的编制是他一人决定的。1921年8月22日他掌握的组织局作出决定,“责成斯大林同志监管并总的领导中央宣传鼓动部以及与之有关的党和苏维埃部门”,建议“斯大林同志每天分出1—2小时处理这项工作。”这样斯大林就从组织部门进而插手意识形态部门了。
1702978707
1702978708 莫洛托夫进入书记处领导组织干部工作之后,表现急躁。1921年夏天又有许多党内问题待处理,例如“清党”。为了加强“薄弱环节”,俄共领导决定派中央政治局和组织局的一名委员去帮助主管的“青年专家”。被派去的就是斯大林,他迅速使莫洛托夫退居次要地位。
1702978709
1702978710 斯大林为担任总书记提前安插了自己的人。1921年托夫斯图哈在“民族人民委员部负责‘不大的’工作”,而到1922年已经“主管斯大林同志的个人秘书处”。斯大林当选总书记后,托夫斯图哈立即改任书记处办公厅副主任。显然,斯大林早已积极为托夫斯图哈就任此职作准备了。托夫斯图哈就任新职的同时,斯大林的心腹纳扎列疆被任命为书记处办公厅副主任,卡岗诺维奇被任命为中央组织指导部部长。此外,斯大林的私人秘书麦赫利斯也得到主人的精心培养和安排。布哈林被打倒后,此人代替布哈林掌管了《真理报》,并出任权力很大的中央出版局局长,一时间几乎控制了整个意识形态。斯大林提拔的这些人在以后的许多关键时刻给了总书记以有力支持。另外,还在1921年,在斯大林的积极参与下制定了一批党内规范性文件,其大多数都是涉及登记分配工作的,担任总书记之后这些文件没有修改,而是立即“检查执行情况”。
1702978711
1702978712 俄共十一大在选举新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时向代表们建议的方案是27人。选举时可以涂去选票中不合适的候选人,写上要选的人名。结果方案中的27人均获得多数票,当选中央委员。得票最多的是列宁和托洛茨基(477),其次是布哈林和加里宁(476)。第5位的是捷尔任斯基(473),拉狄克和托姆斯基得472票。李可夫得470票,拉柯夫斯基得468票。斯大林得463票,处第10位。
1702978713
1702978714 十一大选举中最奇特之处是在发给代表的中央委员选票上,在斯大林名字后面的括弧内写着“总书记”字样,在莫洛托夫和古比雪夫名字后面标明“书记”!这就是说在制作选票的时候已经内定这三人未来的职务,而代表在投票的时候,不管愿意不愿意已经把总书记的大权交给了斯大林。所以4月中央全会实际上只是通过了一个事先已经定下的决定而已。
1702978715
1702978716 不过关于这一切,大会速记记录上没有任何说明,仅直接公布当选名单。
1702978717
1702978718 是列宁推荐斯大林担任总书记的吗?
1702978719
1702978720 斯大林时期一些著作都特别强调,是列宁提议斯大林担任总书记的。例如经斯大林本人亲自修订的《斯大林传略》写道:“1922年4月3日中央全会根据列宁的提议选举列宁最优秀最忠诚的学生和战友斯大林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1]
1702978721
1702978722 对此一说历来有不同说法。中央全会参加者托洛茨基在《我的生平》(1929年)中认为:“斯大林正是在党的第11次代表大会上由季诺维也夫推荐,违背列宁的意愿而被任命为总书记的。”[12]托洛茨基还说,谁也没有赋予这次选举以特殊意义,“在列宁生前这是个技术性的职务,不具有政治性质”。
1702978723
1702978724 历史学家麦德维杰夫提出另一个推荐人,他说:“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是列宁建议在我们党设立总书记这一职位的,尤其是,是列宁推荐斯大林担任此职的。大家知道的是,党的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后立即召开的中央全会是列 · 加米涅夫主持的(在全会开幕时)。许多老布尔什维克见证说,就是他建议选举斯大林为中央书记的。”[13]
1702978725
1702978726 无论如何,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列宁提议”的说法。
1702978727
1702978728 在代表大会之前,1922年3月25日曾经召开过一次中央全会,为大会作准备,就在这次全会上决定任命斯大林自1922年4月1日起任总书记。
1702978729
1702978730 列宁因病休养请假,没有参加这次全会。[14]据记载,1922年3月6日列宁去莫斯科省特洛伊茨科耶-雷科沃村附近的科尔津基诺休假,3月25日才返回莫斯科。所以列宁没有参加25日召开的中央全会。这就是说,列宁没有参加决定斯大林担任总书记职位的中央全会。
1702978731
1702978732 斯大林的秘书巴让诺夫在回忆录中写道:“在1922年中央4月全会上,根据季诺维也夫的主张,加米涅夫提出任命斯大林为党中央总书记的建议。当时,列宁虽然对斯大林非常了解,但对此建议没有表示异议。”[15]
1702978733
1702978734 巴让诺夫的说法解决了托洛茨基与麦德维杰夫两人之间说法的矛盾。看来斯大林担任总书记一职是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两人的共同主意,这也就可以解释不久之后,列宁于1922年5月第一次中风之后,他们三人迅速结成控制最高权力的“三驾马车”的因由。
1702978735
1702978736 选举中央委员会的选票上标明“总书记”和“书记”的字样,是明显违背程序的做法。代表大会只选举中央委员,政治局、组织局和书记处应该由大会后的中央全会选举。这种违规做法显然是为斯大林造势的措施。这种做法招致检票委员会尼 · 斯克雷普尼克的不满,甚至要求将这些选票作废。[16]
1702978737
1702978738 由于有人对这种做法有意见,四月全会讨论了这个问题,加米涅夫作了解释。他说:“在选举期间,他在大会一致赞同的情况下曾经声明过,在某些选票上注明了担任书记的人选,此事不应限制中央全会的选举自由,这只不过是一些代表表达的愿望。”然而十一大速记记录中未见加米涅夫的这一声明。中央全会只好把此解释记录备案。[17]这种解释相当牵强,某些代表个人的愿望怎么可以写在选票上呢?这种愿望首先当然是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的,同时也是斯大林本人的。
1702978739
1702978740 代表大会也没有讨论和决定设置总书记一职,最终确定设置这一职务的是大会后举行的中央全会。全会记录写道:
1702978741
1702978742 “确定设总书记和两名书记。任命斯大林同志为总书记,任命莫洛托夫和古比雪夫同志为书记。”[18]
1702978743
1702978744 在十一大上,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对身兼数职曾提出意见,他说:“我们举斯大林同志为例,他是政治局委员,同时也是两个人民委员部的人民委员。能够设想吗,一个人能够负责两个人民委员部的工作,除此以外还要担负政治局和组织局以及中央几十个各种各样委员会的工作?”[19]
1702978745
1702978746 列宁在会上为斯大林身兼数职辩护说,“我们需要有一个各族人民的代表能找他深谈的人。哪里能找到这样的人呢?我想,除了斯大林同志以外,普列奥布拉任斯基也提不出第二个人选来”,“工农检查院也是这样。工作很艰巨。为了能进行检查,需要有一个有威信的人来领导……”[20]
[ 上一页 ]  [ :1.70297869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