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979076e+09
1702979076 “二五”计划最后一年的1937年,工业产值比1932年增加1.2倍,年均增长率为17.1%,计划为16.5%,生产资料的产值增加1.39倍,消费资料的产值增加99%,农业产值增加50%,国民收入增加1倍。“一五”计划时期甲类工业增长速度超过乙类工业75%,而“二五”计划时期仅超过20%,甲、乙两类的增长速度出现接近的趋向。“二五”计划执行结果表明,机器制造业的增长大大超过原计划规定的速度。1937年机器制造与金属加工工业产值比1932年增加1.9倍,而计划规定为1.1倍。在整个工业产值增加1.2倍的情况下,钢与钢材产量增加2倍,化学工业产值增加2倍,发电量增加1.7倍,但发电量只完成计划规定的96%。“二五”计划的后几年,苏联把一部分原计划用于发展轻工业的资金调拨给了国防工业部门,使国防工业产值增长1.8倍,由于机器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为更新生产设备创造了条件。“二五”计划期间更新了50%—60%的生产设备,如考虑到“一五”计划期间进行的设备更新,那么,从1928—1937年这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生产部门的设备已全部得到更新。“二五”计划期间,对运输业的投资为170亿卢布,比上个五年多1.5倍。铺设了3000公里长的新铁路线和5700公里长的复线,对克服交通运输业的落后状况起了不小的作用。
1702979077
1702979078 “二五”计划期间,苏联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也有大的提高。职工实际工资增加了1倍。由于农业发展情况远不如工业,如粮食产量“一五”计划期间年均产量为7360万吨,而“二五”计划期间下降为7290万吨,[8]但集体农庄庄员的实物收入与现金收入与“一五”计划时期相比还是增长了。
1702979079
1702979080 根据“二五”计划期间在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改造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斯大林在1936年11月宣布:“我们苏联社会已经做到在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者又称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的制度。这就是说,我们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9]
1702979081
1702979082 (三)“三五”计划
1702979083
1702979084 1939年3月20日联共(布)第十八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三五”计划的决议。
1702979085
1702979086 “三五”计划的主要特点:一是考虑到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计划的出发点是要迅速提高苏联的军事经济潜力,加强国家的防御能力。规定加速发展国防工业,建立雄厚的国家储备,首先是燃料、电力及某些其他具有国防意义的产品储备;二是新的工业主要拟建在苏联的东部地区,特别像钢铁、石油、化工、机器制造业更着重建在东部地区;三是改变“一五”与“二五”计划期间建设大型工业企业的方针,而改为重点发展中型企业的方针,目的是缩短工厂的施工与投产期;四是新建企业不要集中在某些地区,而要分散到各个不同地区;五是强调应确立国民经济的一些主要的新的比例关系,如积累与消费、工业中的甲类与乙类、工业与农业等关系。1938年2月由人民委员会批准的苏联国家计委的条例中指出:“国家计划委员会的最主要任务是,保证苏联国民经济计划各部门发展的正确对比关系,以必要的措施防止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1702979087
1702979088 由于希特勒德国发动战争,“三五”计划不得不中断。从1938—1940年的三年情况看,工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3%(计划规定为14%),生产资料生产年均增长率为15.3%(计划规定为15.7%)。但机器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为20.6%,大大超过计划规定的指标。
1702979089
1702979090 “三五”计划的头三年,整个工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3%,而国防工业为39%。国防工业在三年中增加了1.8倍。与此相关,到1940年,生产资料生产在全部产值中的比重达到61.2%,消费品生产的比重为38.8%。
1702979091
1702979092 1940年是苏联“三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完成工业化计划的最后一年。为了了解苏联工业化的水平,下面以苏联官方公布的统计资料为依据,对1940年的主要国民经济指标列表展示。
1702979093
1702979094 表1年苏联1940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1702979095
1702979096
1702979097
1702979098
1702979099 表1年苏联1940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续表)
1702979100
1702979101
1702979102
1702979103
1702979104 资料来源:根据陆南泉等编:《苏联国民经济发展七十年》与周荣坤等编:《苏联基本数字手册》(时事出版社,1982年)等有关部分资料编制。
1702979105
1702979106 独特的工业化政策与理论
1702979107
1702979108 苏联工业化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思想进行的,其基本政策或者说主要特点是:重工业化、超高速与主要通过剥夺农民的办法用高积累来保证工业化的资金来源。在斯大林实行的三大工业化政策中,其核心是重工业化。由于工业化的基本政策,在当时的苏联实际上涉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因此,苏共党内在工业化理论上一直存在严重分歧,有过激烈的斗争。
1702979109
1702979110 (一)重工业化的实质是集中一切力量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1702979111
1702979112 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通过的关于工业化决议,并没有强调要侧重发展重工业。但到了1926年4月,斯大林开始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他明确指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工业化首先应当了解为发展我国的重工业特别是发展我国自己的机器制造业这一整个工业的神经中枢。”[10]后来,斯大林还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我们应“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11]
1702979113
1702979114 为了实现斯大林重工业化的政策,在战前三个五年计划的13年期间,苏联对工业的投资为1550亿卢布,占国民经济投资总额的42%。而用于工业的投资中,重工业占84%,轻工业占16%。重工业投资在国民经济投资总额中一般要占30%,有时高达40%,而轻工业的投资只占7%,有时仅占4%。而对农业的投资出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一五”期间为15.5%,“二五”期间为11.8%,“三五”期间为10.7%。[12]根据官方的材料,从1926年到1940年,苏联重工业增长18.4倍,年均增长率为21.2%,轻工业增长6.2倍,年均增长率为14.1%,农业仅增长26%,年均增长率仅为1.5%。
1702979115
1702979116 有关工业化从何开始的争论,在托洛茨基等“反对派”在党内失去领导地位之后,斯大林与布哈林之间的分歧日益尖锐。斯大林在坚持重工业化政策的同时,指责布哈林等人“右倾”反对派提倡的是“印花布”工业化道路。实际上,布哈林等人也强调发展重工业的决定性意义,但反对片面发展重工业。他认为:“为了使社会再生产和社会不断增长尽可能有力地(尽可能没有危机地)进行,从而达到对无产阶级尽可能有利的国内阶级力量对比,必须力求把国民经济各种基本成分尽可能正确地结合起来(它们必须‘保持平衡’,安排得恰到好处,积极影响经济生活和阶级斗争的进程)。”[13]
1702979117
1702979118 (二)超高速的工业化
1702979119
1702979120 斯大林一再强调高速度是工业化的灵魂。其做法是高积累高投入,把基本建设投资主要用于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当时布哈林认为,应该使工业化具有尽可能的速度,但“不是把一切都用于基本建设”,不能片面追求积累和工业投入,“应该坚决地把严重的商品荒缓和下来,并且不是在遥远的将来,而是在最近的几年中”。[14]他还指出:单纯追求高速度,是“疯人的政策”。[15]但斯大林不顾有人反对,还是竭力追求高速度。在1930年6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六大上,当有人表示反对斯大林提出的“五年计划四年完成”等口号时,斯大林说:“那些胡说必须减低我国工业发展速度的人,是社会主义的敌人,是我们阶级敌人的代理人”。此后,还有谁敢提反对意见呢?
1702979121
1702979122 (三)斯大林主要通过剥夺农民的办法用高积累来保证工业化所需的资金
1702979123
1702979124 为了保证工业化的高速发展,苏联在“一五”、“二五”计划时期,积累率一般要达到26%—29%的水平,个别年份要占到国民收入的1/3。在工业化初期的1928—1931年,积累率的增长速度很快,积累基金增长近2倍,而消费基金仅增长0.5倍。[16]
1702979125
[ 上一页 ]  [ :1.70297907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