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979126e+09
1702979126 斯大林为了重工业高速发展所需的资金,就必然要提高积累。而提高积累率的一个重要办法是靠剥夺农民,即靠农民的“贡税”来解决资金来源问题。斯大林在1926年党中央四中全会上的报告中,专门谈到工业化资金来源问题,即社会主义积累问题。他提出,苏联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不能像英国靠数十年数百年掠夺殖民地收集“追加的”资本,也不能像德国靠在普法战争后索取赔偿来加速工业化,更不能走俄国靠接受奴役性的条件下获得外国贷款实现工业化的道路,而是要靠苏联国内积累解决资金问题。到了1928年工业化时期开始之际,大量的资金来源已成为十分迫切的现实问题了。内部积累究竟靠什么,斯大林在1928年7月9日在《论工业化和粮食问题》的演说中回答说:这种内部积累的源泉是农民,明确提出了“贡税”论。他说:“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即直接和间接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这是为了发展为全国(包括农民在内)服务的工业向农民征收的一种额外税。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为了保持并加快工业发展的现有速度,保证工业满足全国的需要,继续提高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然后完全取消这种额外税,消除城乡间的‘剪刀差’,我们不得不暂时征这种税”。[17]斯大林通过“贡税”这种强制的办法,使农民一半的收入交给国家。据估计,“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那里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1/3以上。
1702979127
1702979128 斯大林的“贡税”论来自托洛茨基的“超工业化”、“工业专政”的理论。托洛茨基认为,在苏联这样一个农民占大多数的国家,无产阶级要像战胜资产阶级那样战胜农民,为此,国家必须实行“超工业化”,即通过向农民征收高额赋税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并同时提高向农民供应的工业品价格,靠这种剥夺农民与挤压农业的手法获取大量工业化所需资金。他还认为,要对整个国民经济领域实行“工业专政”,即使一切经济部门都必须严格服从国家工业发展的需要,以全力保证工业化的高速度。
1702979129
1702979130 布哈林针对托洛茨基的上述理论与斯大林的“贡税”论指出,这些理论实际上是把农村当做殖民地,剥夺农民的政策实际上是“建议无产阶级杀掉会生金蛋的母鸡”,从长远看,其结果必然是“需求缩减,销售危机,社会再生产的过程进行缓慢,工业凋敝等等”,最后“完全会导致社会主义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崩溃和破产”。[18]布哈林认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资金积累应通过不断扩大农村市场容量的办法去解决,这样做在开始时工业化发展得慢一点,但之后随着农民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与资本周转的加快,最后会获得一个较高甚至最高的积累速度。
1702979131
1702979132 苏联工业化的成绩巨大
1702979133
1702979134 首先应该肯定苏联工业化的成绩。在苏联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推行的工业化政策,也取得了不少成就,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关于这一点,苏联各届领导人也是一再强调的。积极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赫鲁晓夫说,斯大林时期正是由于遵循“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总路线”,在“很短的时期内就改变了经济落后的面貌”,并“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使苏联“变成为强大的工业——集体农业的强国”和“坚如磐石的社会主义堡垒。”[19]勃列日涅夫在评价实行工业化的三个五年计划时说:“头几个五年计划的岁月离开得越远,这段困难的然而是光荣的时间在我们面前也就显得越加宏伟”,“我们头几个五年计划是争取社会主义的真正战斗。”[20]提倡改革新思维的戈尔巴乔夫说:“当时不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不行的。法西斯的威胁从1933年起就开始迅速增长。”“我国人民用他们在20—30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法西斯。如果没有工业化,我们就会在法西斯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境地。”[21]长期以来,多数苏联学者对工业化的评价与官方是一致的。
1702979135
1702979136 斯大林时期的工业化的功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702979137
1702979138 (1)工业实力大大提高
1702979139
1702979140 由于工业的高速发展,在“二五”计划结束时,苏联工业产值从欧洲的第四位跃升为欧洲的第一位,世界的第二位。苏联的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产值从1917年的3%提高到10%。按斯大林的说法,“三五”计划结束时,苏联已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1702979141
1702979142 (2)基本上建立起部门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独立性大大增强
1702979143
1702979144 由于重工业特别是机器制造业的高速发展,这为工业的其他部门发展提供装备有了可能,从而使苏联在工业化的较短时间内,使很多重要的工业部门得以建立和迅速发展,如建立了汽车和拖拉机制造业,机床制造业,飞机制造业,联合收割机、大型涡轮机和发动机制造业,多种化学工业,优质钢材的生产等。木材、轻工业和食品工业也得到一定发展。在工业化时期,由于集中力量加速重工业的发展,因此,在工业中机器制造业、冶金工业、燃料工业、建筑材料工业等部门发展尤为迅速。
1702979145
1702979146 由于在工业化期间机器制造业处于特殊的优先发展地位,仅“三五”计划的头三年,机器制造业总产量增长0.76倍。1940年机床总数为71万台。这样使苏联工业独立性大大提高。在二战前苏联能依靠国产机器和设备满足国内大部分的需要,特别是能保证军用生产部门的需要。
1702979147
1702979148 (3)带动了经济落后地区工业的发展
1702979149
1702979150 斯大林从重工业开始的工业化,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还必须有大量资源作保证。苏联东部地区(西伯利亚与远东)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资源。这就要求加速东部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1940年该地区的生铁产量为425万吨,占全苏产量的28.5%,钢678.1万吨,占全苏产量的37%,生产轧材479.2万吨,占全苏产量的36.8%,铁矿砂857.5万吨,占全苏产量的28.7%,炼焦516万吨,占全苏产量的24.5%。东部地区的生产能力仅次于南部地区,居全苏第二位。从经济增长速度来讲,东部地区的工业增长速度亦高于全苏的工业增长速度。在1940年全苏整个工业的总产量比1913年增长11倍的情况下,而乌拉尔、西西伯利亚分别增长13倍和28倍。经济落后的哈萨克共和国增长19倍,格鲁吉亚共和国25倍多。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152倍,塔吉克斯坦272倍。[22]
1702979151
1702979152 (4)军事实力加强,为打败德国法西斯创造了物质条件大力发展与军事工业密切相关的重工业,是斯大林一直坚持的战略思想。所以可以说,苏联工业化过程,也是大力加强国防实力的过程。在工业化期间,苏联军事工业的核心由一些“骨干”的军工企业组成的。这些企业在1928年为46家,到1938年增加到200家。100%的航空工业、80%的造船工业、5%—10%的机器制造业、仪器制造业和化学工业的基础部门属于“骨干”军工厂。[23]
1702979153
1702979154 苏联军工生产能力发展十分迅速,工业化时期军工产品大幅度增长(详见表2)。
1702979155
1702979156 表2 1930—1938年苏联军工产品增长情况
1702979157
1702979158
1702979159
1702979160
1702979161 资料来源:(苏) A · H · 拉戈夫斯基:《列宁论对国防的经济支援》,莫斯科1976年俄文版,第158—159页。
1702979162
1702979163 在战争爆发前的一年多的时间里,苏联共生产了2700架新型飞机,4300辆坦克,其中50%是新型的。
1702979164
1702979165 在工业化过程中,迅速发展的军事工业,是战胜德国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无可争议的。但要指出的是,工业化时期形成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在战争中并未能全部发挥作用。人所共知的事实是,由于德国发动突然袭击,斯大林又没有防御的准备,因此,苏联大量领土很快被德军占领。这样,使苏联遭受到重大损失。以下事实可说明这一点:1940年苏联钢的产量为1830万吨,其中南部地区钢产量占1/2以上。战争初期南部冶金工业地区和部分中部冶金工业地区被德军占领,这意味着在战争中苏联不是以1830万吨钢同德国作战,而是以800万吨钢抗击德军进攻。在头三个星期里,红军损失约85万人,3500架飞机,一半坦克,整个1941年下半年红军损失500万人,是战前红军总数的9/10以上。[24]
1702979166
1702979167 苏联工业化的问题严重
1702979168
1702979169 随着对苏联模式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斯大林工业化道路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官方与学术界对斯大林工业化道路持简单的完全肯定的观点已不多见,而更多的是既肯定其成绩也明确指出其存在的严重问题。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在战前斯大林工业化过程中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包藏着深刻的矛盾与积累着大量尖锐的问题。戈尔巴乔夫在其下台后发表的论著中,改变了过去对斯大林工业化的看法,他说,过去苏联往往用“增强国家的必要性为苏联采用的方法辩护。(指斯大林工业化方法——笔者注)”。如斯大林所说的,“不这样,我们就会挨打。但是有谁说过,采用别的办法,就不可能使国家发展起来呢?”[25]苏联学者卡普斯京指出:“从历史上看,不惜任何代价的超工业化策略是否站得住脚呢?是否还有别的、非斯大林的实现工业化选择?选择是有的,存在过!”接着他说,这种选择就是列宁提出的使国民相互配合发展的新经济政策,而这一政策被1929年秋天斯大林突然提出的“大转变”而停止了,转向“迅速向工业化和全盘集体化”。[26]在改革大潮席卷中国大地的大前提下,在解放思想、对斯大林模式的研究不断深化的条件下,“我国学术界开始重新认识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工业化运动。通过10多年的艰辛努力,我国学者就斯大林时期工业化问题的研究发表了不少成果,与过去相比,科研水平无论从广度和深度讲都有了极大提高,如果说人们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也是毫不过分的。”[27]不少学者对斯大林工业化的评价与以前相比,要贴近实际得多与深刻得多。如有些学者指出:“把斯大林进行的国家工业化放到历史的长河考察,只能恰如其分地给予肯定,如实承认这不过是一个集中力量发展工业、并取得了一些成效的阶段。但是,就在这个阶段中,伴随着成就,既包含着违反客观规律的理论错误,也包含着严重的实践错误,如果把一时取得的成就夸大为多么正确的理论,多么伟大的功绩,那就极为片面了。至于有人认为这是斯大林的英明决策,吹嘘他给马克思主义增添了多少新内容,为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现实的发展道路等等,那更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了。”[28]
1702979170
1702979171 苏联著名学者麦德维杰夫,在1974年指出:“应该直截了当地说,我国二十年代末一三十年代初工业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如果有一个更明智的计划和领导,就不会这么大,在这方面斯大林的领导所起的作用并不是无足轻重的。如果把我们的人民为了工业化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同工业化初步结果比较的话,那么应该承认,如果没有斯大林的话,我们的成就可能会大得多。”他认为,斯大林作为一个唯志论者和空想家,在许多情况下,他的领导“不是引向胜利,相反,在我国制造了多余的困难。”[29]应该说,麦德维杰夫对斯大林在工业化中所起的作用的评价,是较为客观的,值得我们思考。
1702979172
1702979173 斯大林工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702979174
1702979175 (1)通过“贡税”榨取农民的政策,导致农业破产,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 上一页 ]  [ :1.70297912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