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986087
[6](美)罗伯特 · 唐纳森:《苏联在第三世界的得失》,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
1702986088
1702986089
[7](美)罗伯特 · 唐纳森:《苏联在第三世界的得失》。
1702986090
1702986091
[8]V · G · 斯皮林:《美帝国主义与拉丁美洲现实》,《美国:政治、经济、思想意识》1971年第8期。
1702986092
1702986093
[9](美)罗伯特 · 唐纳森:《苏联在第三世界的得失》。
1702986094
1702986095
[10]Совеская внешняя политика в годы холодной войны 1945—1985. Москва. 1995. С. 408.
1702986096
1702986097
[11]顾关福:《战后美苏关系的演变》,时事出版社1990年版。
1702986098
1702986099
[12]牛军主编:《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02986100
1702986101
[13]От правды никуда не уйдёшь——новые документы о событиях в Чехословакии в 1968. Кентавр. No. 4. 1993. С. 89.
1702986102
1702986103
[14](美)彼得 · 施魏策尔著、殷雄译:《里根政府是怎样搞垮苏联的》,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1702986104
1702986105
[15]陈之骅:《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02986106
1702986107
[16]Совеская Внешняя Политика в годы холодной войны 1945—1985. Москва. 1995. С. 341.
1702986108
1702986109
[17]俄罗斯总统档案,全宗3,目录82,卷宗177,84—86页。
1702986110
1702986111
[18]Garrison and Gleason, Shared Destiny: fifty years of Soviet - American relations, Beacon Press, Boston, 1985. pp. 102—103.
1702986112
1702986113
[19](苏)阿 · 阿夫托尔哈诺夫著,杨春华、张道庆译:《勃列日涅夫的力量和弱点》,新华出版社1981年版。
1702986114
1702986115
[20]牛军主编:《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
1702986116
1702986117
[21](英)理查德 · 克罗卡特著,王振西等译:《50年战争》,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1702986118
1702986119
1702986120
1702986121
1702986123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59.勃列日涅夫为什么大搞军备竞赛?
1702986124
1702986125
左凤荣
1702986126
1702986127
勃列日涅夫上台之时,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中苏两党关系断绝为标志,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中国逐步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向两极格局提出挑战;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取得重要成果,涌现出了一大批新独立国家,不结盟运动迅速发展;在资本主义阵营内,西欧和日本的离心倾向增强,1966年法国退出了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欧洲要求与苏东和解的声浪很高。美国的国力相对下降,莫斯科和华盛顿已经不能使世界上的国家都听命于自己,以两大阵营对立为特征的世界格局走向终结,出现了独立于美苏之外的力量中心。在这种情况下,美苏关系缓和,苏联的国际环境大大改善,如果按照事情本身的逻辑发展,苏联应该把更多的资源用于发展民用经济,改善人民的生活。但苏联却没有这么做,反而把更多的资源用于同美国的军备竞赛。这一时期苏联的军事实力快速发展,军备竞赛达到了疯狂的地步,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702986128
1702986129
苏联称霸世界目标的推动
1702986130
1702986131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国际形势基本走势总的估计是:“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得到发展和巩固,从前被压迫人民的民族解放革命得到顺利发展,而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继续削弱。”苏联把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看成是加强社会主义、各国人民争取自由和进步的阻碍,它们“希望维持自己正在失去的阵地或者甚至在可能的场合挽回已失去的东西,正在诉诸暴力和侵略、诉诸对别的国家和人民的事务的武装干涉。”为此,苏联要加强自己的国防力量,加强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军事合作,加强对外政策的攻势。苏联自我夸耀“担负着同帝国主义斗争的主要重担”,“举不出一个没有受到苏联全力支持的革命运动”,因此,苏联已“成为世界革命运动的稳定的中心”。[1]苏联军界也认为:“对于遭受帝国主义者侵略的人民,必要时,苏联将给予军事上的支援。”[2]20世纪70年代,西方希望缓和能使苏联收敛其扩张的欲望。但是,苏联所接受的只是符合苏联愿望的缓和,它并没有放弃与西方竞争,特别是军事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竞争。苏联会改变的只是实现目标的某些方式、方法,但没有改变大目标,苏联仍期望世界革命将在全世界取得胜利,苏联的影响会扩展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1702986132
1702986133
勃列日涅夫上台伊始,便在1965年9月29日苏共中央全会上宣布:“我们对外政策的实质,如果简单地说,就在于全力加强世界社会主义大家庭,支持各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和维护世界和平。我们也正在这样做。我们尽力使我国的外交成为积极的和进攻性的外交,同时,我们也在表现出灵活性和审慎态度。”[3]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国防实力空前增强,国家的安全系数达到了十月革命以来的最高点,苏共完全可以利用这一难得的机遇去实现社会主义的真正目的,但是,勃列日涅夫却把这一优势继续用来扩大社会主义的地盘。1971年2月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四大上宣布:“苏联共产党意识到自己的国际主义义务,它在国际事务中今后仍将奉行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全世界的反帝斗争和加强所有反帝斗争参加者的战斗团结的路线。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在全世界取得彻底胜利。而我们将为取得这一胜利,为争取劳动人民的幸福而不遗余力地进行斗争!”[4]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苏联的对外战略发生了重要变化,从防守走向进攻,公开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扩大苏联的影响是苏联外交的主轴线。如果说赫鲁晓夫时期在与美国争霸时,把合作、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放在第一位,争夺、对抗放在从属地位的话;勃列日涅夫则以主动的争夺与对抗为主。
1702986134
1702986135
勃列日涅夫政策的基础仍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不切实际的估计上,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和资本主义的问题,过低估计资本主义的生命力和自己的困难。苏共长期把斯大林提出的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作为确定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依据,而这一理论已被实践证明是站不住脚的。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进步表现得更为明显,但勃列日涅夫从其一上台,便开始强调“资本主义总危机继续加剧和深化”,关于资本主义总危机的理论成为领导人的口头禅,1976年2月勃列日涅夫在苏共第二十五次代表大会的总结报告中说:“我党第二十四次代表大会强调指出:‘适应新的条件,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作为一个体系的稳定。资本主义的总危机在继续加深。’最近几年的事态雄辩地证实了这一点。”“正是这几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据资产阶级人士自己供认,这次危机的尖锐程度和深度只有三十年代初期的危机可以与之相比。它同时遍及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各个主要中心。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危机的威力甚至击溃了战后形成的高度发达的国家垄断经济。”[5]
1702986136
[
上一页 ]
[ :1.70298608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