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987287e+09
1702987287
1702987288 在推动苏联经济国际化进程中,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必须重新认识当今世界上存在的一些重要国际经济组织,特别是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长期以来,苏联对这些组织持批判、否定的态度,其原因是:首先,苏联一直把东西方关系的经济内容看成是两种制度对立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而忽视了东西方互利和合作的可能性和重要性。其次,苏联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相继出现的国际经济组织,都是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倡议和支持下成立的,是由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等国所控制和操纵的。推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苏联在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指导下,逐步改变了上述看法,认识到在世界经济国际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如不参加国际经济组织,不仅给本国参加国际经济活动带来诸多不便,并且还难以使自己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另外,苏联还认识到,有关重大的国际货币金融和贸易问题,一般都是通过这些国际经济组织成员国进行讨论、协商和决策的。因此,不参加这些组织,在经济上难以受益,不能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最优惠国的待遇和获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低利率贷款等。后来,苏联主动要求以观察员身份出席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协商会议,并关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活动,设法与其接触。
1702987289
1702987290 积极调整对外经济关系的地区战略
1702987291
1702987292 总的来说,苏联建国以来,特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其理论及实践中,一直把发展与东欧国家间的经贸关系视为战略重点。直到1988年,苏联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外贸额占苏联外贸总额的65%以上。苏联上述地区战略思想,日益与戈尔巴乔夫推进其经济国际化方针不相适应。从经互会成员国民用技术水平来看,各国虽在某些领域各有其特点,但总的来说,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如果长期主要集中在这些国家范围内进行贸易和经济合作,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低水平的重复,这对提高各国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有着明显的消极作用。从经互会成员国的经贸体制来看,长期实行的是一种“统包统揽”的做法,进出口基本上都由政府统一包下来,这样,竞争机制不起作用。在这种体制下,经互会成员国家采取把高质量产品出口西方换自由外汇,而把质次产品进行互相交换,这种做法必然影响各国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提高。为了改变上述情况,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在调整对外政策的同时,对对外经济关系的地区战略也作了相应调整。调整的总趋势是,把战略重点逐步由东欧移向西方。采取的措施有:
1702987293
1702987294 (一)调整与东欧国家的经济关系
1702987295
1702987296 从1986年起,苏联不再增加向东欧国家供应燃料和其他原材料,明确表示,今后不能再成为东欧各国廉价能源和原材料的供应国。另外,在对外贸易体制上,苏联主张在经济核算制的基础上同东欧各国建立部门间、企业间的直接经济联系,自行协商和解决经济合作中的有关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十分清楚的,即为了使苏联政府尽可能地摆脱对东欧国家“统包统揽”的局面,而让各部门、企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利益来发展与东欧各国的经济关系。
1702987297
1702987298 (二)积极发展与西欧的经济关系
1702987299
1702987300 在对外经济关系调整过程中,苏联把西欧作为发展经济关系的战略重点,其出发点是,西方世界的美、日、西欧三足鼎立中,苏与美长期形成的对抗、紧张局面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消除,同日本的领土麻烦也难以解决,而同西欧各国有传统的经济联系,在地理上又是近邻,可作为苏联同整个西方国家发展经济关系的前沿阵地。应该说,戈尔巴乔夫执政以来,对西欧的上述战略思想取得了很大进展,如当时的西德对苏的贷款,与苏创办的合资企业数量都名列前茅。
1702987301
1702987302 (三)在缓和与美、日政治关系的同时,积极发展经济关系
1702987303
1702987304 苏美之间由于受政治关系的影响,经济关系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1987年两国贸易额只有12亿卢布,占苏联与西方国家贸易额的4.2%。后来,出现了上升的势头。当时据美方估计,经过3—7年的发展,苏美贸易额可由1987年的20亿美元增加到100亿—150亿美元。美国赴苏的实业家人数越来越多,对发展两国经济关系的兴趣越来越大。
1702987305
1702987306 苏联积极靠拢日本,希望在“政经分离”的原则基础上,加快经济关系的发展步伐。后来,苏日贸易发展较快。1988年,苏联向日本的出口额为2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从日本的进口额达3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1%。
1702987307
1702987308 (四)以加速开发与开放远东地区为契机,来推动苏联与亚太地区国家的经济合作
1702987309
1702987310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对外关系方面特别重视亚太地区,这也是苏联调整对外经济地区结构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作为推动整个苏联经济国际化的重要一环。苏联加速开发与开放远东地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1702987311
1702987312 第一,苏联清楚地看到,20世纪末,苏联的西伯利亚和远东、日本、中国以及整个东南亚将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国际贸易的重点将向这些地区转移。苏联要做好准备,使西伯利亚和远东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戈尔巴乔夫本人也十分重视苏联与亚太地区的合作。他指出:“东方、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充满着活力。我国的经济也在转向西伯利亚和远东。因此,我们在客观上对加强亚洲太平洋合作表示关注。”[10]
1702987313
1702987314 第二,与苏联远东地区相毗邻的国家,是一些市场容量大的亚太地区国家。它们对远东地区的资源感兴趣,而苏联对这一地区近邻国家的机器设备、先进技术、资金、食品和生活用品感兴趣。因而,发展经济合作的潜力很大。
1702987315
1702987316 第三,苏联要开发远东地区,存在缺乏技术、资金、劳力和食品供应紧张等困难,这在客观上要求通过邻国发展经贸关系来解决。这里顺便提一下,苏联加速远东地区的开发与开放,对中国来说,是发展对苏联经济关系的一种良好机遇,我们应该密切注意这一地区的发展,认真加以研究,制定措施。
1702987317
1702987318 从以上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到,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调整对经济关系地区战略的意图是:第一,总的来说,向西方倾斜,目的在于更多地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为苏联今后进入世界市场创造条件;第二,目前重点面向西欧,是为了促进苏联西部地区的发展,以西部来带动东部;第三,面向亚太地区,是为了开发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逐步使东部地区成为今后整个苏联经济的坚实基地,也为今后深化与亚太地区各国经济关系打下基础。
1702987319
1702987320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决心把自己的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起来,沿着国际化的道路前进,这是正确的。但在这条道路上,并不是铺满着玫瑰花,呈现出一幅田园般的图画,而将是在披荆斩棘中前进,当时遇到的困难是很多的。
1702987321
1702987322 首先,人们的旧思想仍然是一大障碍。不少人仍把合资企业、自由经济区等新的对外经济合作形式看成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用当时苏联一些学者的话来说,“停滞的卫士们”怕外国资本把苏联淹死,怕苏联工人遭受剥削。还有一些人,仍在过分强调社会主义国家技术经济独立性,充满着保守主义,这样就很难适应当今世界各国互相经济依赖性日益加强的客观要求。
1702987323
1702987324 其次,长期形成的官僚主义、行政命令作风,严重影响着对外经济关系的重大革新。这一时期苏联报刊已开始披露这方面的问题:由于官僚主义者的“努力”,在创建合资企业中专门制造不少麻烦,有时竟达到滑稽可笑的地步。例如,在决定一家合资企业制作图章问题上,苏联官员竟用了一整年的时间,另一家企业的方案经过了15个各种单位的审查,而其中的多数单位“一点都不懂行”。一些领导人总是表现出强烈的行政愿望,显示其指示的威力,以弥补自己的知识不足。一家生产女鞋的列宁格勒合资企业,因为行政领导一个指示,把价格一下子提高了50%,结果,女鞋失去了在消费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1702987325
1702987326 第三,缺少从事外经外贸的专业干部,成了当时苏联经济走向国际化道路上的一个突出障碍。苏联对外经济委员会的一些领导人认为,第一个问题是确保有一批懂得对外经济活动的干部,因为,不论是搞合资企业还是建立自由经济区,如果弄不清楚西方的经营方法是不行的。当务之急,要加强这类干部的培训和进修。
1702987327
1702987328 第四,随着苏联非传统的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卢布的不可兑换性问题日益尖锐起来,在各个方面影响着苏联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正如阿甘别吉扬院士说的:“没有自由兑换的卢布,苏联就不能平等地参与世界经济活动”。[11]这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很多因素,如国内有丰富的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实行批发贸易,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能力,保证有价证券的自由流通,建立自由外汇市场,国内价格与世界市场价格的接近等。阿甘别吉扬预测,要过7—10年后,自由兑换卢布将可成为现实。
1702987329
1702987330 最后,苏联经济国际化的速度和深度,取决于国内经济体现改革的进程。苏联国内市场机制因素作用的局限性,就是苏联经济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阻碍因素。具体说,由于苏联批发贸易不发达,加上合资企业的物资技术供应又不列入国家计划,因此,物资技术供应往往得不到保证。不少苏联学者指出,这已是挫伤外商在苏联投资积极性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1702987331
1702987332 尽管戈尔巴乔夫在对外经济体制改革方面遇到不少阻力,但还是取得了不少进展,这为今后在这一领域的改革开了个头。历史发展表明,俄罗斯独立后在对外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思路与戈尔巴乔夫时期大体上是一致的。
1702987333
1702987334 [1]《戈尔巴乔夫关于改革的讲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702987335
1702987336 [2]《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 上一页 ]  [ :1.70298728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