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988974
1702988975
在改革过程中,戈尔巴乔夫一直在大力宣传新政治思维,要求人们改变旧观念、旧意识、旧习惯,并一再强调要抛弃教条主义、官僚主义和唯意志论的遗产。应该说,改革的头几年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少的进展。阿甘别吉扬认为,当时“精神领域的改革正以超越的速度发展着”。这个说法是符合当时苏联情况的。但这远不能说,经过头几年的斗争,已经克服了“左”的教条主义理论。应该看到,对苏联来说,教条主义理论、旧的观念和意识形态,一直是阻碍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它还在处处、时时地起作用。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雅科夫列夫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改革已经两年多了,希望对社会上正在进行的过程和新观点的性质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理解。然而,处在进步最前哨的社会科学有时却是保守主义的前哨和教条主义的保护者。他批评理论工作者落后于改革实践。[9]由于教条主义和旧的观念的严重存在,一直有不少人对苏联几十年来第一次出现的思想观念上的社会主义多元论,毫无准备,很不习惯。戈尔巴乔夫对这些人作了以下描述:“直到现在,我们还听到和读到我们的某些正人君子的严厉指责。有这样一个迂腐的‘正人君子’,一边走一边用手指着两旁说,这里乱七八糟,那里不成体统,这里不足,那里不够。当有人开始做一件有益的,但不寻常的事时,这位假社会主义者就大喊大叫:你们破坏社会主义基础!这也是改革中的一种实际情况。我们不得不同这些为‘纯洁的’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斗士们进行耐心地争论,他们把社会主义抽象地理想化,认为社会主义是‘一尘不染的’,我们不得不证明生活中没有这样的事。”[10]
1702988976
1702988977
讲到传统习惯,不能不提到苏联各阶层存在的严重依赖心理。各地方领导人什么事情都要找中央机关解决。在一些劳动集体流行的思潮是:有领导,让领导去考虑。从而形成以下的连锁反应:工人说,让经理去考虑吧;经理认为,市委或者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应当考虑,而市委和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则指望中央机关。这种传统习惯,白白地浪费了时间,延误了改革的时机和进度。
1702988978
1702988979
戈尔巴乔夫为了消除改革的阻力,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提倡新思维,推行民主化方针与公开性原则,不断调整干部队伍,经常分析改革形势与揭示矛盾,加强法制建设,努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和推行政治体制改革等。
1702988980
1702988981
尽管戈尔巴乔夫为消除改革阻力与疏通改革之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经济体制改革最后仍然没有取得成功,这是因为,戈尔巴乔夫在改革过程存在不少严重的失误。因此,要说明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的原因,仅仅从戈尔巴乔夫上台时因阻碍机制已达到根深蒂固的程度这一个客观因素来分析是不够的。为此,我们还要集中分析改革失败的主观原因。
1702988982
1702988983
主观原因——一系列改革政策的失误
1702988984
1702988985
(一)在经济体制改革起始阶段,实行加速战略是走错的第一步
1702988986
1702988987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不是着力地、及时地调整严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而是实行加速战略,这是迈出错误的第一步。
1702988988
1702988989
长期以来,由于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从而形成了国民经济结构的比例严重失调,是一种畸形的经济。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长期落后的状况,成了影响经济正常发展、改善市场供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1702988990
1702988991
十分明显,在这种条件下,在推行根本性的经济体制改革时,必须同时下大决心和采取重大战略性措施来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即在改变旧的经济体制模式同时应及时改变发展战略,使后者与前者相适应,并为前者创造有利的条件。
1702988992
1702988993
但是,戈尔巴乔夫在其执政后不久召开的苏共中央四月全会(1985年)上,在分析如何克服经济困难时,就提出了加速战略的思想。1986年二月召开苏共二十七大,正式提出并通过加速战略的方针。当时戈尔巴乔夫虽然强调,加速战略不是粗放的、纯数量的和速度上的加速,速度上的加速是要在集约化的基础上来实现。但从实质上来看,加速战略的重点仍是速度。
1702988994
1702988995
现在回过头来看,戈尔巴乔夫的加速战略的主要失败和消极后果有:
1702988996
1702988997
第一,加速战略的主要目标,是增强苏联的综合国力,而并不是调整经济结构,缓解紧张的市场,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正如苏联一些经济学家说的:苏联经济的发展政策仍是背离“一切为了人的福利”这个口号的,变形的国民经济结构“是背向人的”。
1702988998
1702988999
第二,从那几年的苏联经济发展现实来看,加速战略与经济结构的调整政策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由于加速的重点仍放在重工业,结果是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更加失调,经济更加不合理,从而使整个经济增长速度上不去。
1702989000
1702989001
第三,加速战略的直接后果是,使消费品市场更加紧张,基本消费品在苏联市场上出现的是全面短缺,加上价格上涨,卢布贬值的情况下,只要有点风吹草动,就引起抢购风潮。这种经济状况,使广大群众感不到经济改革带来的实惠,从而对改革持消极态度,逐步失去信心,这又成为推进改革的一大困难。苏联一些学者在总结戈尔巴乔夫头几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时,普遍认为,没有把调整经济结构的政策与经济改革两者有机地衔接起来,而是实行加速战略,这是一大失误,并认为,在结构政策方面,戈尔巴乔夫已输掉了第一个回合。
1702989002
1702989003
(二)经济体制改革未从农业开始,影响了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1702989004
1702989005
根据苏联经济严重畸形的特点与市场供求关系的失衡,改革头几年,应把重点放在解决农业问题上。但戈尔巴乔夫并没有这样做。苏联农业问题的严重性表现在:
1702989006
1702989007
第一,长期以来,由于政策上的失误,苏联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尽管到了勃列日涅夫执政时,对农业投资大幅度增加,但因农业体制的问题,并没有保证农业的稳定发展。
1702989008
1702989009
第二,苏联在农业管理方面,一直忽视集体所有制的特点,从而不能使农业因地制宜地发展。这种管理体制,对农业生产所起的消极作用要比工业部门大得多,因此,改变农业管理体制显得更为迫切。
1702989010
1702989011
第三,市场供应紧张是苏联长期存在的一个尖锐问题。市场问题中,主要是消费品供应问题,而消费品中最为突出的是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问题。居民对食品的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日益严重。据估计,未能得到满足的食品要求近500亿卢布,这相当于全苏食品产量的1/3。苏联通过国营和合作社商业销售的食品有1/6是进口的。解决食品问题,消除它的尖锐性,也就会使社会矛盾的尖锐状况消除70%—80%。
1702989012
1702989013
第四,苏联要调整严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加速轻工业的发展,尽快地增加消费品的供应量,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农业的状况。苏联轻工业原料的2/3和食品工业原料的80%来自农业。
1702989014
1702989015
戈尔巴乔夫执政后,虽然一再提及农业和食品问题,但问题在于,一是没有狠抓和实抓,口头讲得多;二是根本没有意识到,根据苏联当时经济情况特别是市场供应情况,经济改革先从农业开始的必要性。只是在1989年苏共中央三月全会才作出了农业改革的决定。时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的阿巴尔金认为,农业改革晚了4年。农业改革的滞后,给苏联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后果是十分明显的。戈尔巴乔夫执政以来,粮食产量一直在2亿吨左右徘徊,1984—1986年,农产品年均增产速度为2.6%,而1987—1989年下降为1.5%。1986—1989年四年进口粮食1.37亿吨,年均进口量为3430万吨,另外,肉、糖、黄油、土豆和水果等进口量日益增加。由于农业改革没有先走一步,因而市场紧张等一系列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也难以解决,挫伤了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改革的反对者也利用这一点,使大家厌烦改革。在苏共二十八大上,农业问题也成为不少代表严厉批评的对象,批评戈尔巴乔夫不重视农业。可见,农业问题的尖锐性、急迫性,在苏联一直没有缓解。
1702989016
1702989017
农业改革滞后,是苏联经济改革中的一大失误,后来为苏联许多人士所共识。所以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应先从农业着手改革,这并不是要求搬用中国的做法,而是在客观上确有其必要性。
1702989018
1702989019
(三)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没有注意解决“四个结合”问题
1702989020
1702989021
第一,经济发展与经济改革相结合问题。经济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则又可支持和推动改革,这两者必须妥善地结合。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反而使经济严重恶化,这必然影响经济改革的进行。
1702989022
1702989023
第二,改革中人民的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结合问题。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既没有给人民带来近期的利益,也没有使人民看到美好的未来,在此情况下,使人民对改革逐步失去信心。
[
上一页 ]
[ :1.70298897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