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997358
1702997359
2011年3月初,一个由2名军情六局特工及6名特别空勤团(SAS)成员组成的行动小组,企图潜入班加西与反政府武装领导人建立联系。他们从直升机上下来时,不幸撞见了负责看守一座农场的武装人员。被俘后,他们被转交给反政府武装并接受了盘问。但英国当局并未承认此次行动的目的,只是下令用直升机将他们撤回。
1702997360
1702997361
据《鸭鸣报》爆料,法国以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为幌子,向班加西反政府武装提供了105毫米口径加农炮及防空火炮,履行了萨科齐对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主席的承诺——“我们会帮助你们”。此次行动由法国对外安全总局(DGSE)行动部门实施,并派出了数名联络官负责与反政府武装协调。同时,法国对外安全总局还派遣多名教官在技术指令、后勤指令和组织命令方面为反政府武装提供建议。意大利也不甘落后,向反政府武装派遣了多名军事顾问。
1702997362
1702997363
西方国家并非唯一向反政府武装提供支持的势力,据媒体报道,隶属于埃及第777部队(“闪电”特种部队)的特战人员,曾经越过边界为反政府武装提供武器和战术支持。
1702997364
1702997365
暗杀卡扎菲的各种尝试
1702997366
1702997367
结束利比亚危机最快捷的解决方式之一,是消灭利比亚的“导师”卡扎菲。因此,联盟情报部门同空军展开合作,试图清除卡扎菲。
1702997368
1702997369
事实上,多国联盟也存在着解体的风险。一方面,意大利总理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面临诉讼,极为脆弱的政治联盟很可能导致他在短期内下台。而继任者似乎并不打算加入北约的行动,并可能让意大利退出联盟。另一方面,奥巴马签署的执行利比亚行动的命令有效期为60日,即将于5月19日中止。
1702997370
1702997371
上述紧张的日程似乎可以解释,联军为什么要在4月30日夜至5月1日对位于的黎波里的卡扎菲住所实施空袭,该行动明显违反了联合国安理会第1973号决议。北约这次空中打击,造成卡扎菲的儿子29岁的赛义夫·阿拉伯以及3个孙子被炸身亡。空袭时卡扎菲的确在房屋内,但并未受伤。利比亚政府发言人穆萨·易卜拉欣向外界揭露了北约企图暗杀利比亚领导人的行为。需要指出的是,卡扎菲位于的黎波里市中心巴布阿齐齐亚兵营的住所,在北约的第一轮轰炸中就被炸毁。
1702997372
1702997373
国际社会的策略
1702997374
1702997375
北约盟国对利比亚的军事干涉,以及其影响阿拉伯“革命”的各种尝试,本质是国际力量在角逐北非及中东地区的能源。
1702997376
1702997377
美国的战略
1702997378
1702997379
控制利比亚或将其变为自己的卫星国,对美国具有重要意义。的确,虽然利比亚的石油产量仅占世界的2%,但它拥有整个非洲大陆所探明的油气储备最多,而且质量高,易于提炼,利润也高。
1702997380
1702997381
此外,2007年10月1日,美国组建的非洲司令部正式建立。五角大楼在该地区设立指挥部,其目的是打击恐怖主义及反制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卡扎菲在2008年拒绝加入美国非洲司令部,他还曾宣布反对这种“试图收买非洲大陆的帝国主义行为”。此举触及美国的利益,华盛顿早就想伺机报复。
1702997382
170299738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发布的报告认为,美国时代即将结束,未来5年中国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华盛顿试图对抗这种发展趋势,运用军事和战略优势限制中国获得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自然及能源资源,从而减缓中国经济的发展。美国在利比亚的行动明显反映了这项战略意图。
1702997384
1702997385
其他各方的利益
1702997386
1702997387
欧洲国家的参与同样与其经济利益相关。利比亚曾经是意大利的殖民地,二者长期以来保持着密切关系。德国是利比亚石油的主要受惠国之一,又在利比亚进行了大量投资,利比亚还是其重要的出口市场。而法国和英国并未与卡扎菲签订有利合同,因此它们毫不犹豫地站在反政府武装那边,希望推翻的黎波里政权。
1702997388
1702997389
除了经济联系之外,德国还提请其伙伴注意,这场军事冒险存在极大的风险。柏林当局着重指出,干涉可能导致利比亚分裂,从而使欧洲的大门外出现一个恐怖主义国家或失败国家。但德国的意见未被听取。因此,欧洲分英法“干涉派”及德意“观望派”两股势力。欧洲首先采用了美国的方式而非自己的方式,对第1973号决议进行了“自由解释”。欧洲在以下国家中寻求并找到了同盟: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及阿联酋。
1702997390
1702997391
自叛乱伊始,沙特阿拉伯和卡塔尔政府就扮演了决定性角色。它们通过阿拉伯电视台及半岛电视台等媒体,传播依据错误信息或精心编造数据所得出的观点。沙特阿拉伯这样一个独裁的海湾君主国,奇怪地支持利比亚人要求民主及人权的“革命”,并未使与它同盟的真正自由的西方国家感到窘迫。部分媒体透露,在阿联酋的支持下,卡塔尔和沙特阿拉伯倾向于在利比亚东部建立一个“赛努西石油君主政体”。埃及作为最后一个与利比亚冲突相关的国家,自利比亚于1951年宣布独立以来,从未认可昔兰尼加及其石油资源归属的黎波里。1991年推翻卡扎菲政权的企图失败之后,华盛顿向开罗许诺将昔兰尼加划给埃及。埃及的新主宰正在玩一场危险的游戏,其内部局势如同其对利比亚的影响一样,将成为该地区未来的决定性因素。
1702997392
1702997393
此处如果不提及以色列,那么就算没全面介绍参与利比亚冲突的各方。以色列对该地区各国政权不稳及伊斯兰主义抬头极为关切,它曾花费了数十年时间才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实现了平衡。尽管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部分成员准备承认内塔尼亚胡政府,但以色列态度依然十分谨慎。
1702997394
1702997395
法国的立场
1702997396
1702997397
法国介入的原因
1702997398
1702997399
2011年3月10日,法国成为首个承认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为“利比亚人民唯一合法代表”的国家。萨科齐的这个决定使其他欧洲伙伴惊诧。我们分析有以下三个理由促使他做出这项决定。
1702997400
1702997401
第一,法国外交部因未能及时应对阿拉伯“革命”而产生了挫败感。我们认为,法国外交部在应对2011年冬的突尼斯及埃及事件中表现迟钝,因而错误地产生了被抛弃的感觉。因此,它希望能够重新掌握外交先机。利比亚危机为其提供了良机。由于外交官中强烈反对卡扎菲的占了上风,外交部更容易将反对卡扎菲变成其自发的行动。
1702997402
1702997403
第二,内政的赌注。大选年宣布一次对外军事行动显然不是没有原因的。从2012年的角度看,对一个长期受到非议的阿拉伯独裁者发动战争并轻而易举取得胜利,百利而无一害,而且作为战争指挥者能够增加参选总统的威望。
1702997404
1702997405
第三,其他原因。利比亚问题专家克劳德·盖昂刚刚离开爱丽舍宫就任内政部长,知名的阿拉伯问题专家、国家情报协调人贝尔纳·巴若来已就任驻阿富汗大使。萨科齐总统身边的主要顾问相继离开,没有人可以提供有用建议,才在贝尔纳-亨利·莱维及卡塔尔埃米尔的影响之下,接见、承认并支持了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
1702997406
1702997407
萨科齐单方面做出打击利比亚的决定让其德国及意大利盟友感到错愕,为此柏林决定不签署第1973号决议。这项决定似乎也将法国外长阿兰·朱佩置于与科林·鲍威尔在2003年相似的境地——当时美国已经宣布要入侵伊拉克,鲍威尔只能捍卫一个自己并未选择且并不支持的立场。
[
上一页 ]
[ :1.70299735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