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09967
(101)1924年,正当激进分子们开始重新审视北京工人的政治潜力时,站在他们面前的,一是已经按照传统方式组织起来的传统行业的劳工,一是既赞成组织工会的提议、又想模仿行会成功策略和方法的现代产业工人。北京的印刷工与政府和政治化的新闻产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也是第一批与激进政治家和劳工组织者建立联系的北京工人。李大钊及共产党人,在1924年末一次为期三天的罢工中支持了印刷工人。(102)尽管印刷工人与激进分子有着联系,但是他们还是继续遵循着行会那种经过实践证明可行的行为模式,在茶馆开会分享不满和商讨对策,挑选代表与业主对峙,以及发起罢工瓦解管理层的阻挠。(103)
1703009968
1703009969
在中国其他地方,一些劳工组织者已经能够渗透到传统行会之中,例如1920年代早期的长沙,动员总能够快速完成,因为他们“已经是组织性很强的工人了”。(104)贺萧在她关于天津的研究中,解释了为何城内某区的铁厂工和机器制造工会比较“死气沉沉”,部分是由于该区行会传统尚未成熟。(105)在目睹了行会人士的成绩之后,北京的劳工组织者终于加紧步伐,开始在未工业化的经济环境下组织工人了。从北京各个大学招募来的国民党劳工运动者,也在1925年开始组织城市工人,并以此作为抵消共产党在地方政治中扩大影响力的一种手段。(106)国民党发现,共产党的基础主要是在城市现代工厂这部分,于是他们就向城里广大尚未工业化的经济体寻求支持。1925年夏,粪夫发起的罢工使他们看到了传统行业的劳工的现代政治潜力。(107)直到1926年,这些将会成为1928年国民党工会运动领导者的组织者已经脱下了学生制服,与他们准备动员的工人们吃住在一起了。记录表明,他们在报夫、水夫、粪夫、邮递员和人力车夫中已初获成功。
1703009970
1703009971
在1928和1929年,现代化行业对工会组织的自然反应,(108)以及远未工业化的北京的既有开放度,为工人促进自身利益、解决内部矛盾提供了新机遇,从而为强有力的工会运动提供了基础。不过,既然行会能像工会那样代表工人利益,工会也就可以像行会那样运作,再生出一套带有强烈个人色彩和派系倾向的内部政治,这就会给领导者们以家长式的或“封建”的巨大权威,同时也将他们暴露在“家族”纷争、继承危机和下级反抗之中。在北京劳工运动中,无产阶级政治及其派生的改革和革命浪潮,与行会和类行会政治中的帮派作风和个人性格交织在一起,化成了一头政治之虎,让那些领导者和追随者个个难以驾驭,骑虎难下。
1703009972
1703009973
(1) 142
1703009974
1703009975
(2) 陶孟和编:《第一次中国劳动年鉴》第2册(北平:社会调查所,1928),第198页;《益世报》,1925年 1月30日第7版。
1703009976
1703009977
(3) Jurgen Kuczynski, The Rise of the Working Class, C. T. A. Ray trans. (New York: McGraw⁃Hill, 1967), p.51.
1703009978
1703009979
(4) 143
1703009980
1703009981
(5) 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四卷(北京:三联书店,1957);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编:《北京工业史料》(北京:北京出版社,1960),第12页。
1703009982
1703009983
(6) 144
1703009984
1703009985
(7) James P. Harrison, The Long March to Power: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1921-1972 (New York: Praeger, 1972), p.22.
1703009986
1703009987
(8) 王庆华:《高君宇同志生平事迹》,载《文史资料选编》第14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第11页。
1703009988
1703009989
(9) 魏巍、钱小惠:《邓中夏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第45—49页。
1703009990
1703009991
(10) 145
1703009992
1703009993
(11) 魏巍、钱小惠:《邓中夏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第54页。
1703009994
1703009995
(12) 《劳动界》,1920年11月21日。
1703009996
1703009997
(13) 《晨报》,1921年5月2日第2版。
1703009998
1703009999
(14) Jean Chesneaux, The Chinese Labor Movement, 1919-1927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pp.174-175.
1703010000
1703010001
(15) 《晨报》,1921年5月2日第2版。
1703010002
1703010003
(16) 关于中共的简史,见C. Martin Wilbur and Julie Lien⁃ying How, Documents on Communism, Nationalism, and Soviet Advisers in China, 1918-1928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6), p.50.
1703010004
1703010005
(17) 肖超然:《关于北京共产党小组的建立与活动》,《文史资料选编》第11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第60页。
1703010006
1703010007
(18) 《晨报》,1921年5月2日第3版。
1703010008
1703010009
(19) Wilbur and How, p.50.
1703010010
1703010011
(20) 147
1703010012
1703010013
(21) Chesneaux, p.192.
1703010014
1703010015
(22) NCS, 25 August 1922, p.1; 26 August 1922, p.8; 27 August 1922, p.1; 12 September 1922, p.8.
1703010016
[
上一页 ]
[ :1.70300996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