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16238
入党既不能带来什么好处,党票贬值乃势所必然。随着党票的贬值,党组织对党员的吸引力和约束力,以及党员对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均大为消减。1927年以后,国民党的大部分追随者是出于现实利益考虑的功利主义者和投机主义者。党票如果不能带给他们实际的好处,他们必然视党籍为无足轻重。加之国民党中央规定各级党部不能干涉各级行政机关的人事任免,党组织对从政党员完全没有约束力。对从政党员来说,掌握他们政治前程的是所在机关的上司,而不是党组织。即使受到党纪处分,也不影响其在政府机关的升迁。在这种情况下,党纪自然无法有效地执行。因为即使开除党籍,党员也感到无所顾惜,有的干脆自动脱党。复兴社发起人之一的刘健群即指出:“现在本党的党员,除了死刑而外,甚么都不怕……至于开除党籍,更是毫不在念,因为不但开除和恢复是一套骗人的把戏,就算根本开除,也不见有如何的损失。”[38]
1703016239
1703016240
党员对党的向心力,一般源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对党的意识形态的忠诚信仰;一是对个人现实利益的考量。一个革命政党,在执掌政权以前,党员及其追随者面临着艰难困苦甚至生命危险的考验,非具有坚强信仰者不为之;而当执掌政权以后,入党者多数怀有现实功利目的。他们会算计入党能给自己带来多大实际好处。如政治录用的优先权,政治内幕知悉权,政治决策参与权,社会地位的优越感,或经济上的实际利益等。倘若一无所有,仅靠意识形态宣导和政治思想教育等手段是难以约束党员的。党的整体利益必须与党员的个人利益联结起来,党对党员才具有吸引力。只是一味强调党的利益高于一切,强调党员只有义务,没有权利,便难免流于空谈。时人称:“查现时各下级组织,少有工作,形同虚设,且党员更多行动自由,甚或不接受党的命令,其所借口者,以党员只有义务,毫无权利,虽加以申诫或开除党籍,彼等殊无所谓。”[39]
1703016241
1703016242
在现代政党中,为了加强党员对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给党员以政治上的适当好处,成了政治惯例中的公认原则。美国政治学者古德诺早在1900年即指出,维持一个政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不能指望那些热心于党务管理和政府工作的人从纯粹无私的动机出发,贡献出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这项艰巨的工作,必须给以他们某种形式的报酬。[40]国民党本不是一个充满意识形态魅力的政党,在没有实际利益的驱动下,党员对党日趋冷淡,甚至对党的生死存亡亦漠不关心。国民党组织的松弛涣散,其政治录用机制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
1703016243
1703016244
战前国民党党员对政治资源的有限控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国民党党治的脆弱性。1927年后,国民党形式上执掌全国政权,实行一党专政,但此时的国民党实际上并不具备高度党治的自身实力和社会条件。1929年,国民党普通党员仅27万余人,到1937年,亦不过52万余人。这几十万党员即使全部转化为官僚行政人员,也难以对人口数亿的大国实行高度党治。1929年,南京政府仅控制约8%的国土和20%的人口;到抗战前夕,它已能对25%的地区和66%的人口实行统治。[41]但这种统治实际上是非常脆弱的。由于党力不足,南京政府一方面只能将政权的组织触角囿限于上层和城市,县以下农村基层社会任由土豪劣绅和地痞流氓打着其旗号胡作非为;另一方面,大量吸纳北洋旧官僚进入其各级政权系统,使北洋官场的政治文化得以在南京政权中延续下来,形式上建立了一个新的党治政权,实际上党权根本没有触动既有的社会和政治权力结构。战前国民党党员对政治资源的有限控制,正是国民党党治脆弱性的表现。
1703016245
1703016246
[1]大愚译《外人之共和观》,经世文社编《民国经世文编》(政治),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50辑,第245页。
1703016247
1703016248
[2]孙中山:《国民党党员不可存心做官发财》,《孙中山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463~464页。
1703016249
1703016250
[3]《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录》,《中国国民党周刊》第18期,1924年4月27日。
1703016251
1703016252
[4]《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下),第202~203页。
1703016253
1703016254
[5]白云梯:《彻底实行以党治国提案》,《中央党务月刊》第66期,1934年1月;鲁学瀛:《论党政关系》,《行政研究》第2卷第6期,1937年6月。
1703016255
1703016256
[6]《解释以党治国之意义并确定以党治国之方式案》,《中央日报》1928年7月31日。
1703016257
1703016258
[7]蒋介石:《党员的责任和地位与组织纪律之重要性》,张其昀主编《先总统蒋公全集》第1册,第518页。
1703016259
1703016260
[8]蒋介石:《中国建设之途径》,张其昀主编《先总统蒋公全集》第1册,第558页。
1703016261
1703016262
[9]《国民政府训令天字第14号》(1927年5月16日),铨叙部编《铨叙年鉴续编》,南京大陆印书馆,1934,第212页。
1703016263
1703016264
[10]《函江苏省执行委员会》,《中央党务月刊》第18期,1929年12月。
1703016265
1703016266
[11]《政务官与事务官之界限》,《中央日报》1929年9月1日。
1703016267
1703016268
[12]《支那中央政况关系杂纂——国民党关系》,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档案,档案号:A/6/1/1/2/2。
1703016269
1703016270
[13]鲁学瀛:《论党政关系》,《行政研究》第2卷第6期,1937年6月。
1703016271
1703016272
[14]《何廉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第198页。
1703016273
1703016274
[15]刘鸣皋:《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概述》,《湖北文史资料》第14辑,第62页。
1703016275
1703016276
[16]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第2卷,章建刚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第160页。
1703016277
1703016278
[17]《函国民政府》,《中央党务月刊》第29期,1930年12月。
1703016279
1703016280
[18]上海《民国日报》1930年8月29日,“党务”。
1703016281
1703016282
[19]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第2卷,第152页。
1703016283
1703016284
[20]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第425~426页。
1703016285
1703016286
[21]《何廉回忆录》,第211页。
1703016287
[
上一页 ]
[ :1.70301623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