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23940
嘉定县之望仙桥乡,设有“广仁堂”、“留养局”。广仁堂于嘉庆十四年(1809)由张铣创设,行施棺、代葬诸善举。(注:张启泰纂辑,陆世益编:《望仙桥乡志稿·善举》,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2册,12页。)留养局创设于同治二年(1862),由张浩率领门生赵莪、儿子张启后建立,“设粥厂,以食饿者”(注:同上书,19页。)。
1703023941
1703023942
此外,嘉定县之南翔镇、殷泾塘,分别设有“育婴堂”、“接婴所”。南翔镇之育婴堂,设在三元殿西,康熙四十一年(1702),由当地人王家藩、石潇、张来敏、张珽、程时彦等创建,“收留弃婴,送郡堂乳养”。此堂最初命名“留婴堂”,至乾隆八年(1743,一说乾隆十年),巡抚下令改“留”为“育”,由姚廷模、陆元懋等董理其事,陆续劝募置产,又建堂一所于古松堂前。随后,张成绩、李凤昌等人经纪其事,尽心察婴,“肥则奖赏乳妇,病则医药,死则棺葬,规模益臻完善”(注:张承先著,程攸熙订:《南翔镇志》卷2《营建·书院》、《营建·书院》,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3册,17、19页。)。殷泾堂之接婴所,于光绪十二年由徐行厂人张寿朋等募资兴建,共计瓦房五楹,命名为“嘉定东北殷泾塘接婴所”(注:吕舜祥,武嘏纯编:《嘉定疁东志》卷10《救恤·接婴》,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1册,174页。)。
1703023943
1703023944
嘉定、青浦交界之黄渡镇,设有“分设存仁堂”、“施棺局”、“保婴局”、“分设同仁堂”。分设存仁堂设在北镇城隍行宫内。同治四年,当地人吴奉尧等呈经嘉定知县汪福安批准设立。光绪十一年,当地人章光旦等筹款建厢厅及披屋各一间。堂中所行善事,主要为施棺、保婴二项。(注:章圭瑑纂辑:《黄渡续志》卷1《建置·善举》,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3册,13页)施棺局创设于同治六年,当地人徐玉堂创捐“副号棺”30具,又募得上海某木号捐助“正号棺”20具,其埋掩及续行经费,均取资于布捐、棉花捐二项。光绪二十八年春,街道工竣,停止布捐,以棉花捐拨入街道灯油费,以茶捐拨入存仁堂。凡施棺经费,统一改由存仁堂拨出。(注:章圭瑑纂辑:《黄渡续志》卷1《建置·善举》,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3册,13页)。保婴局建于同治三年。嘉定当湖书院开课榷棉布、靛青捐,充作书院膏油之费。其后,书院停捐。当时正好规建城隍行祠,于是照章续收,改充“庙愿”。其实,庙愿各业皆有,不止一端。光绪三年,庙工既竣,将布愿归入施棺局,将靛青捐归入保婴局。光绪二十八年,茶捐拨入存仁堂之后,将靛愿归入该业公所,与存仁堂无涉,而保婴局的开支,亦仰给于存仁堂。(注:同上书,13~14页。)分设同仁堂于南镇横街。同治九年,当地人王诒谋、孙时杰等呈经青浦知县陈其元批准,购买民地,建屋四楹。经费由钱粮项下提拨钱7万文,充作施棺、收埋、代葬、祭坛、代赊、接婴、保婴、施药等八项善举之用。(注:同上书,14页。)
1703023945
1703023946
金山县之张堰镇,设有“同善堂”、“济婴局”、“惜字局”。同善堂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由当地人沈若潜等倡设。嘉庆十二年(1807),张元福、王御、方祺等再次设局于广福寺东北隅。善堂楼房三楹,由僧人朗川、琴谷捐建。道光八年(1828),同善堂遭受火灾,很快得以重建。咸丰十一年(1861),再次毁于太平军。同治年间,何锡等将同善堂移建于武庙之右。光绪二十七年(1901),范炳垣、杨求礼改建于武庙之左。(注:姚裕廉、范炳垣修辑:《重辑张堰志》卷2《建置志·义建》,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5册,55~56页。)济婴局设在巡检署左。道光二十七年,绅士张希仲、钱熙泰、戚澜等倡置。咸丰十一年,毁于兵火。同治年间,钱廉重建平房三楹,改设于大街,朝北。光绪八年,归入府城育婴堂兼理。光绪十一年,府城育婴堂总董姚光发请举张观吉、姜国光接办,以便就近收养,添建平房二楹。光绪二十一年,又集捐建楼五楹。光绪二十五年,原先府城的董事又请举姚裕廉、张功焕经管,添置田亩,以期推广。(注:同上书,56页。)惜字局原本设于湿香庵中。庵侧有字库,为汪氏所建。咸丰十一年,庵为太平军所毁。同治年间,移设武庙殿之左。光绪三十一年,改设于留溪学堂。其后,汪锺寿重新修葺。其先所建之字库,雇夫收焚。(注:姚裕廉、范炳垣修辑:《重辑张堰志》卷2《建置志·义建》,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5册,58页。)此外,金山县朱泾镇,设有同善堂。堂址一向在法忍寺大殿之左,内设施棺局,创始年月及创始人未详。至雍正、乾隆年间,监生施士恺、王弈亭、顾成式、汪凤彩,生员徐葆初、马镕等,先后经理此堂。其后,监生程鸣玉经理其事,改为“同仁堂”。嘉庆十三年,胡士亿、顾大章、黄霆、丁益美、张铭新兄弟等,捐赀劝募,移善堂于文昌宫,并秉承知县之命,在周家埭置田10亩,于清明、十月朔,“添设掩埋及施药、惜字等事”。凡有路毙、浮尸,完全按照府城详定章程,由堂中给发尸棚、饭食,折银八两,藉此禁差保需索。(注:朱栋:《朱泾志》卷2《建置志·仓储》,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4册,15页。)
1703023947
1703023948
娄县之枫泾镇,设有“同善会馆”、“育婴堂”、“清贤堂”。同善会馆设在镇南均安桥北。乾隆二十年(1755),全镇士民公建房屋二十余楹,作为同善会馆馆址。咸丰十年(1860),会馆毁于火。外有市房六楹,在米筛桥北,后加修葺,成为同善会的公所。同善会始于乾隆元年,七年之后,具呈两省大吏立案。为了维持善堂的正常运转,蔡维熊倡集“千金会”,作为会馆的经费。乾隆四十年,吴燦继续举行千金会。道光十八年(1838),主簿李桢、当地人郁道铭等整理其事。同治十年(1871),公举郁以瀚等10人管理同善会馆。会中管业之田783亩8分,后又置买程姓田31亩。嘉庆元年(1796),黄静夫倡导施舍絮袄,王东白捐50领,乐善者无不助捐,由馆中散给。嘉庆三年,又施舍蚊帐,袄、帐相易。嘉庆五年以后,此举遂废。(注:许光墉、叶世熊修辑:《重辑枫泾小志》卷2《志建置·义建》,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6册,26页。)育婴堂,为康熙时当地人陈仁所创,至乾隆初废。(注:同上书,28页。)清贤堂位于四中区金字圩,基地5亩3分1厘。此堂由贞节妇女丁沈氏捐建,并捐奁田若干亩,留养贞节妇女20余口。(注:程兼善重纂:《续修枫泾小志》卷2《志建置·义建》,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6册,38页。)
1703023949
1703023950
青浦县之盘龙镇,设有“惜字局”、“同善堂”、“仁寿堂”、“戒淫社所”、“贷米局”。惜字局有两处:一在本镇文昌阁。乾隆三十七年(1772),当地人金德容、陆宪章、程忠良等创建,捐田20余亩,甃字藏于阁西偏,雇工长期收取废纸,每月朔望焚化。(注:金惟鳌纂辑:《盘龙镇志·义局》,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7册,32页。)一在顾长官庙。光绪五年(1879)当地人徐观光、李光龙、周汝霖、张耀光等募建,并置公产二亩余。(注:同上书,46页。)同善堂亦设在本镇文昌阁中。嘉庆十七年(1812),此堂与方家窑仁寿堂,分建合碑,举行施棺、掩埋路毙浮尸、留婴、惜字诸善事。(注:同上书,33页。)仁寿堂设在方家窑,亦行惜字善举,后废。(注:同上书,33页。)戒淫社所设在本镇文昌阁中。咸丰五年(1855),当地人金玉相亲手辑录《戒淫摘要》、《锡麟宝训》两书,刊板行世。每年九夕、中秋,纠合里中耆旧绅士,设立戒淫社,焚香具疏,立愿去过。此社仿蓝田《吕氏乡约》之法,在朔望恭宣圣谕,兼讲《小学》、《劝善》等书,感化甚众。(注:同上书,37页。)贷米局设在本镇文昌宫,始于光绪元年。上海乡约局董沈嵩龄、谈国梁,鉴于西北乡农迭遭兵燹,无力耕种,于是与青浦县董吴江、杨崇道等,劝募当地善士江振声、周昌炽出白米350石,移置七宝镇“复善堂”中,禀请县衙出一告示,由盘龙镇金惟鳌、观音堂朱乐虞、方家窑周汝霖,设局分贷各乡。每年五月开仓分给,十月起限收取,贫农沾惠不少。行之三年之后,因为豫、晋荒赈事急,贷米局于是撤销。(注:同上书,45页。)此外,朱家角镇、蒸里镇,亦分设有“同仁堂”、“贞溪同善堂”。朱家角镇同仁堂,有坐落在五十保三区十一图日字圩二十号地基,计1亩9分。每年在堂施医、施药及存贮棺木。(注:周郁滨纂:《珠里小志》卷10《义冢》,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7册,125页。)蒸里镇贞溪同善堂设在芦花庵。嘉庆三年,由徐东垣创建。(注:叶世熊纂:《蒸里志略》卷3《建置·善会》,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8册,19页。)
1703023951
1703023952
1703023953
分属吴县、元和、青浦之章练塘镇,设有“同仁堂”、“保婴局”。同仁堂初设于嘉庆元年(1796),主要实行施棺义举,并在嘉庆十九年设立司事、董事。职贡生监邹江、朱栋、金省垣、金待镕、万里江、邹宏、高名道、蒋念堃、钱桢、孙煌、高汝明、金丰镐、李堂、王鼎等筹捐义冢,收埋元和、吴江二县境内暴露之尸并报验路毙之人,具呈府县申详给示,镌碑在案,局址暂借设隐真道院。至咸丰八年(1858),于东市下塘元和县二十八都六图东北绛圩分防署后创建公所楼,底五楹,仍遵旧例,举办二季掩埋。(注:高如圭编撰:《颜安小志》卷4《公建·同仁堂》,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8册,26页。)保婴局初建于光绪六年(1880)秋,当时青浦职监陈绩生捐助钱200缗,再加上元和、吴江两县同人集资,在原来县属育婴堂遗址上建造平屋三楹,后翼以左右二厢。凡贫户生下小孩不能留养,准其报局验明,每月给钱600文,以半载为率。如有实在不愿留养者,接婴一名,奖给送资400文,由局雇妇乳哺育,转送府城育婴堂。光绪七年春正式开办,除夏暑冬寒外,接婴分送苏州、松江、青浦育婴堂。(注:同上书,27页。)
1703023954
1703023955
1703023956
华亭县之张泽镇,设有“作善堂”、“同仁堂”、“惜字局”、“济婴局”、“接婴局”。作善堂设在痘神庙东,为道光十八年(1838)由当地人周基、周克煦购买民居改建,“醵资掩骼”,置有县境内田40余亩。(注:封作梅补辑,封文权续补:《张泽志》卷3《建置志·善堂》,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9册,14页;张耒初稿,徐福熙增纂:《张泽志稿》之《建置·善堂》,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9册,14页。)同仁堂创建于道光二十三年,又称“济婴局”,位于利涉桥西,由当地人吴应田等倡举,集捐田200余亩,主要举行掩埋、济婴、接婴、惜字及义学等善事。咸丰八年,贡生庄以临等购买民居改建,咸丰十年毁于太平军。同治三年(1864),青浦举人黄家麟偕同司事募捐重建。其中济婴义塾共有田400余亩,后统由同仁堂总揽。(注:封作梅补辑,封文权续补:《张泽志》卷3《建置志·善堂》,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9册,14页;张耒初稿,徐福熙增纂:《张泽志稿》之《建置·善堂》,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9册,14页。)惜字局设在东隐禅院。道光十八年,由当地人吴士钧、吴应泉等筹建,后亦归同仁堂总揽。(注:张耒初稿,徐福熙增纂:《张泽志稿》之《建置·善堂》,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9册,15页;封作梅补辑,封文权续补:《张泽志》卷3《建置志·善堂》,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9册,15页。)接婴局设在利涉桥南下塘街南端金宅。光绪二十六年,当地人金重贤倡设,集捐田约30亩,后亦由同仁堂总揽。(注:封作梅补辑,封文权续补:《张泽志》卷3《建置志·善堂》,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9册,15页。)
1703023957
1703023958
宝山县之真如镇,设有“宝善堂”、“保婴局”、“恤茕局”、“施医局”、“施棺局”。宝善堂创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绅士陈懋禄、李昌祉、蔡文源等,就本镇岳王殿,创设宝善堂,专门办理给赈、掩埋、代葬诸善事,所有经费均由众善信捐输,以助其成。(注:洪复章纂:《真如里志》之《营缮志·祠庙》、《救恤志·善堂》,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4册,17、146页。)保婴局创建于光绪八年(1882),设在宝善堂内。董事陆毓岐、王家芝等劝募钱1000串,存典生息,作为开办保婴局的基金。后因基金不足,再由各铺户众善信量力捐助,定额30名。(注:洪复章纂:《真如里志》之《救恤志·善堂》,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4册,147~148页。)恤茕局设于光绪十四年,亦附设于宝善堂内,专门接济孤苦残废之人。绅士陆毓岐、王家芝、张祖恩、张渊等禀请知县设立。鉴于保婴额数不足,于是捐项余钱30万文,移拨作为恤茕资费。(注:同上书,151~153页。)施医局设于宝善堂内,宣统三年(1911)成立。每年夏季,延请内外科医生于一、四、七之期施诊两月,除由经董办事处供给饭食茶烟、酌给川资及外科医生药本外,均不送酬劳费。凡病人来局就诊者,每号收取号金30文。(注:同上书,154页。)施棺局设于道光八年。绅士陈懋禄等创设宝善堂,作为掩埋、代葬之局,由来已久。施棺局的经费由各业善姓认股捐助,每股20文,共140股。凡是需要掩埋及棺殓,临时向认股人领取。棺木每具2100文,掩埋费及冥箔纸张费400文,收捐公费每次200文,空棺扛费每具40文。(注:王德乾:《真如志》卷4《救恤志·善堂》,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4册,78页。)此外,宝山县之江东,则设有“存心堂”,创设于道光十三年,从事施棺、掩埋诸善举。(注:佚名纂修:《江东志》卷4《义耆》,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14册,97~98页。)
1703023959
1703023960
宝山县之月浦镇,设有“里仁堂”、“同善堂”。里仁堂设在城隍庙西廊,专办掩骼、施棺等善举,并未详请立案,故无臬司护照及一切章程,至道光年间废弃。张人镜纂:《月浦志》卷2《营建志·善堂》,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10册,31页。同善堂创设于同治五年(1866)十二月。当时知县正好劝办掩埋,而月浦苦无公所,于是将城隍庙西廊之“白云深处”改作善堂,派定司年、司月,议定一切章程,详请各上官立案。此堂由附贡生胡树基,候选州判鲍文炜,县诸生滕凤飞、张人镜、张鸿镜,监生王禹昌、陈廷彦、陈观涛等经理其事。(注:张人镜纂:《月浦志》卷2《营建志·善堂》,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10册,31页。)
1703023961
1703023962
宝山县之杨行镇,设有“成善堂”、“种德堂”、“留婴局”、“栖留所”。成善堂位于镇东丁公庙东首裳四十九图称圩。道光九年(1829),由董事张耀宗等禀建。咸丰年间,张朝楷等重修,规制一新,前后置田。(注:陈亮熙编辑,陈克襄补辑:《杨行乡志》卷3《营缮志·善堂》,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10册,43页。)种德堂位于丁公庙西首万寿庵内。董事张梦篆倡捐经费,存典生息,作“恤嫠之用”(注:陈亮熙编辑,陈克襄补辑:《杨行乡志》卷3《营缮志·善堂》,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10册,43页。)。留婴局附于成善堂。宝山县一向无育婴堂,嘉庆十八年(1813),嘉定绅士秦溯萱捐七折钱1000两,充作嘉定育婴堂的经费,专收宝山县弃婴。当时将留婴局分为四处:一在城厢,一在罗店,一在杨行,一在江湾。议定城厢、罗店收婴,送嘉定城育婴堂抚养,杨行、江湾收婴,送南翔镇育婴堂抚养。(注:同上书,43~44页。)栖流所附于成善堂,所行善举为“安置流民”(注:同上书,43页。)。
1703023963
1703023964
宝山县罗店镇,设有“怡善堂”、“同仁堂”、“保婴局”、“恤茕局”、“敬节局”。怡善堂创设于道光元年,由绅士施学澍等禀建。在冬号六十图镇之东市东岳庙旁,又建栖流所一处。咸丰十年(1860),毁于太平军。同治三年(1864)七月,又在方家场买沈姓房屋一所,改为善堂公所。同治十一年,当地泰昌、鼎成两家典当每月每典公捐钱2万文,经县衙详定章程,一半拨入县城善堂,一半拨入本镇善堂,作为施药、施棉衣及堂中一切公费。光绪八年(1882)四月,总督左宗棠通饬乡典,月捐减少1万文。光绪十二年,总督曾国荃饬令,自二月起恢复典捐2万文,以增复1万文中提捐二成,归入江苏省之育婴堂,其余仍城镇各半。(注:潘履祥总纂:《罗店镇志》卷1《营建志》下《善堂》,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11册,100~101页。)同仁堂始设于乾隆十七年(1752)。当时创设施棺局后,随即以东山禅院作贮棺公所。道光元年(1821)创立怡善堂后,朱氏通过集资,另于黄号二十图花园古里之西偏建屋一所,募购棺木,施济鳏寡孤独。咸丰十年,太平军乱后,堂屋虽存,经费无着。于是公议集资备棺,作为久远之计,募愿百余分,每愿出钱50文,随时添备。(注:同上书,111页。)保婴局创设于光绪四年。嘉庆十八年(1813),当时嘉定县绅士秦溯萱捐七折银1000两,分存嘉定县城、南翔镇两座育婴堂,接受宝山县弃婴。宝山设有四处留婴局,其中一所就设在罗店镇。光绪四年,绅士朱昌杰等禀请设保婴局于怡善堂中,并设接婴所,兼收弃婴,觅乳寄养。所需经费,请于本镇花、米两行提取愿钱。随后因经费不敷,又请于布经、豆饼两业提取愿钱。(注:潘履祥总纂:《罗店镇志》卷1《营建志》下《善堂》,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11册,114页。)恤茕局创设于光绪九年,当时善士太始氏创捐田房,作为局中公产,同人踵募愿款,禀请县衙,将恤茕局附设于怡善堂中。恤茕局之设,主要是救济罗店镇中贫苦无靠之人。分别为以下三项恤额:凡赤贫群体,不论男女,以茕独兼年老残废者为正额,每名每月给钱600文;凡茕独兼年老,或茕独兼残废者为副额,每名每月给钱300文;凡茕独、年老、残废不相兼,而难于谋活者为备额,每名每季给钱600文。倘有亲族可依,概不推及。(注:同上书,123~125页。)敬节局大抵创设于光绪十年、十一年之间。当时乡间一向无此善举,而乡间贫嫠之妇甚众,常常因为处境维艰而不能终守,甚至携孤再醮。于是,善士太素氏捐助钱10万文,同人因之续募集成愿款,设立敬节局,附设于怡善堂。(注:同上书,127~128页。)
1703023965
1703023966
宝山县大场镇,设有“同仁堂”、“留婴堂”。同仁堂为清代大场厂董事办理地方事务之处。太平天国之前,设在大场镇东市末梢。至同治年间,在镇之中央建设新屋,与财神庙毗连。(注:张仰先编纂:《大场里志》卷1《公署局所》,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11册,46页。)留婴堂地址在大场镇中市同仁堂后面,为收留婴儿之所。始建时间不详。(注:张仰先编纂:《大场里志》卷1《留婴堂》,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11册,48页。)
1703023967
1703023968
宝山县江湾镇,设有“崇善堂”、“自育堂”、“保婴局”、“仁德所”。崇善堂位于镇中殷六图寺沟之左,道光九年(1829),由董事盛大墉、严堡、吴思政、王诚等禀建,勒碑堂中。(注:钱淦总纂:《江湾里志》卷10《救恤志·救助》,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11册,80页。)自育堂在本镇西北水漕庙内,由董事倪洪畴、寿兆豫、宋宾王等创设,曾采访节孝,详请旌表,刊有《彤征录》。(注:钱淦总纂:《江湾里志》卷10《救恤志·救助》,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11册,80页。)保婴局创设于光绪十七年(1891)。道光十八年,曾在江湾镇中设立留婴堂,收婴后概送南翔育婴堂抚养,迄道光、光绪间而废止。光绪十七年,知县马海曙饬办保婴局,于是下令让镇董筹议规复,由各布庄抽收布捐,每布一匹捐钱一文,共四年而即罢。光绪二十九年,当地一姓徐之人创议重兴保婴局,调查贫苦婴儿,每月给抚养费钱500文,年捐钱12万文,至光绪三十四年因为缺少经费而停办。(注:钱淦总纂:《江湾里志》卷10《救恤志·救助》,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11册,80页。)仁德所在本镇车站北首,光绪三十二年武进教士吴鸿钰创办,留养无依孀妇并所生稚年子女。她们平日学习女工、洒扫、炊爨等事,各率领子女轮流执役。儿童有女教员负责教学,年稍长,则送入附近学校学习。学成后,男子替他们谋取职业,女子则替她们择配,力能养赡者其母随同离所。(注:同上书,81页。)
1703023969
1703023970
此外,宝山县盛桥里,设有“从善堂”一所,位于盛桥北元号十二图,与大村庙毗连。此所光绪十九年由无名氏积款特建,办理善举。(注:赵同福主任编纂,杨逢时等编纂:《盛桥里志》卷2《营缮志·善堂》,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11册,54页。)
1703023971
1703023972
1703023973
1703023974
上海县之法华镇,设有“溪善堂”、“法华局”、“赞育堂”、“保赤分局”。溪善堂,为嘉庆年间由当地绅士李丙曜、王锺、李应增建。法华局原在法华寺后,附设于赞育堂。起于咸丰十年(1860)之团练局。承平后,专办水利、荒政、保甲、清乡及一切公益事业。赞育堂在西镇同仁里。同治八年(1869),当地绅士李曾裕、李曾复、陆进、黄尔思等集资,购汪姓地1亩5分,建厅分楹,厢房四间,门楼五幢,专门办理施棺、掩埋、救火、惜字、医药、恤贫诸善举。(注:胡人凤续辑:《法华乡志》卷1《沿革·建置》,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12册,19页。)
1703023975
1703023976
保赤分局为光绪末年杨洪钊奉文开办。西乡额定100名,每月每口500文,遗腹子倍之,由保赤局支给。(注:胡人凤续辑:《法华乡志》卷1《沿革·建置》,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12册,19页。)
1703023977
1703023978
上海县之二十六保,设有“继仁堂”、“复仁堂”。继仁堂设在龙华寺北院。道光二十三年(1843)春,由当地人杨存恩、沈良浩、吴达等募捐建立,专门办理施棺、惜字诸善举。(注:唐锡瑞辑:《二十六保志》卷4《善举》,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12册,162页。)复仁堂设在梵寿庵。光绪元年(1875),唐心田、杨忠、唐锡荣等创设,举办施医、施棺、牛痘诸善举。(注:唐锡瑞:《叙梵寿庵缘由记实》,见唐锡瑞辑:《二十六保志》卷4《寺庙庵堂》,收入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12册,213页。)
1703023979
1703023980
上海县之陈行乡,设有“赊棺局”、“汇善堂”、“课劝院”。赊棺局由秦温毅创设。据载,秦氏怜悯贫民身故无力棺殓,于是筹募款产,设立赊棺局。雇工预制棺木,以便贫民赊用,并购陈行市东隙地,架屋三椽,为存储之所。(注:孔祥百等编著:《陈行乡志》第32课《慈善》2《赊棺局》,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13册,15页。)汇善堂设在陈行市西。光绪二十八年,秦温毅与胡云翘利用关帝庙的隙地,筹款建造,作为本乡办公之所,于内附设仁巷小学。民国二年(1913)暑假期内,开办戒烟分所,收容极贫烟民30余人,膳宿概不取资,期满而止。(注:孔祥百等编著:《陈行乡志》第33课《慈善》3《汇善堂》,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13册,15页。)课劝院在题桥市南。光绪三十二年,由本乡各图筹捐公建,专收无业游民,教导他们学习工艺。为此,知县汪懋琨,奖给“勤求自治”匾额。前后收容流民480余人。出品以竹器为最佳,曾陈列于江苏物产会,并获得银质奖牌。宣统三年(1911)冬停办。(注:孔祥百等编著:《陈行乡志》第34课《慈善》4《课劝院》,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13册,15~16页。)
1703023981
1703023982
1703023983
上海县之三林镇,设有“施医局”、“牛痘分局”。施医局通常由乡董集款,每年约200余元,举行于夏秋之间,以一月为度。或年收挂号费,或免收,地点或在西林忏院,或在西庙。参与施医诸医生,不取薪水,仅供车马费、伙食。每次皆同。(注:佚名纂:《三林乡志残稿》卷2《慈善事业》,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14册,104页。)牛痘分局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河工竣后,设于三林书院内,由娴习西医之黄兼理。每年春秋二季,每月有固定之日,招人来种牛痘,不收分文。每届种痘之期,其侄子黄庆亦来局。此事塘口镇人徐晋侯甚为出力。(注:佚名纂:《三林乡志残稿》卷2《慈善事业》,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14册,104页。)
1703023984
1703023985
南汇县之二区旧五团乡,设有“同善堂”、“接婴堂”、“慈云局”。同善堂附设于储家庙。同治年间,由知县叶廷眷及当地人傅以康、傅以铨、金燦、何鼎、严庆祺等倡办,专办施棺、代葬各善举。光绪五年后,续办乏人。光绪二十六年,储学洙创认捐法,每愿100文,每施一棺或代一葬,收愿捐一次。宣统三年,归乡自治公所经理。民国以后,由龙凤藻继续办理此事。(注:储学洙等纂:《二区五团乡志》卷3《建设》,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14册,29页。)接婴堂于光绪五年正式开办。同治十年(1871),顾其琛等劝募设立“堆积会”,每会缴钱1200文,积至光绪二年,共有钱38万7千文,置买顾姓市房九间,改作接婴堂。又募集捐田田租,作为平常经费,于光绪五年立案开办。(注:储学洙等纂:《二区五团乡志》卷3《建设》,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14册,29页。)慈云局附设于三官堂。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三夜里,飓风冲毁王公塘,海溺甚众,尸随潮流。储学洙等备棺收尸,将溺毙者尸体掩埋于慈云坛。(注:同上书,36页。)
1703023986
1703023987
清代善堂的经费大多来自各种善款。这种善款,有官捐,有绅捐,又有民捐(包括商业各行的捐款)以及各善堂之间的互相捐款。很多善堂由官府创设,所以官捐往往很多。如直隶留养局,其经费“悉由地方官捐项支给”。这种官捐又分按年捐资办理与成总捐银交商生息两种。(注:《节录议覆地方生息札子》,见《留养局续记》。)地方绅士对参与地方善堂事务同样很热心,一旦善堂建立,也纷纷捐款。民间除了直接的捐施之外,尚采用“六文会”这种合会的形式筹集善款。如江西育婴公局救婴之法规定,“每境立总首事一人,先邀散首事十人,又由散首事各邀九人,共得一百人。……凡境内家贫不能养女者,赴局报明,每报一婴,每人每月出钱六文,计一月公助足钱六百文,十个月为止,共公助足钱六千文,以资养育”(注:《刘公议行六文救婴章程》,见《救婴新章》。)。同时,民捐中还有一种“更捐”,将当地人户分成上、中、下三等,上户捐10文,中户5文,下户3文至1文。(注:《四明同义集章程》,见《杭城四明同义集详定章程》。)至于商捐,名色繁多,捐款亦多少不一。如杭州四明同义集,其商捐分别有:厘金,同乡各业按货提厘;岁捐,世族殷商每年捐钱若干,以助经费,另立手折,并约定每年于何时提取;堆金,即计日零捐。各种厘金,由各业自定,因而高低不等。如米商厘金,在杭城四明同义集中,为石米抽捐钱8文。至于杭州其他各业的善捐,综述如下:木业每钱1000文,捐钱10文;箔业每箔一原块,捐钱5文;锡业每售锡一条,捐钱45文;绸业每染经一对,提钱840文,每炼生货一匹,提钱60文。(注:《乐善录》卷5,见《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2008。)海宁留婴堂各业善捐,丝商每丝一包,抽洋3角;炭业大炭每担抽捐8毫,小炭每担抽捐4毫;丝商每包加抽2角。(注:《海宁州重设留婴堂征信录》。)而一些大典当商人,有一次性的典捐。如海宁留婴堂创设之后,各典认捐数目如下:咸亨典,20000文;谦吉典,17000文;润生典、生泰典、同顺典、瑞生典、永康典、晋丰典、丰和典、恒康典、鼎裕典、存庆典、厚成典,各捐16000文。(注:《海宁州重设留婴堂征信录》。)此外,善堂在获得善款之后,为了能维持善堂正常的开支,通常会将善款存入典当生息,典当商人给善款息钱一般较为丰厚,隐寓捐输之意。如正常各典取利,自一分至二分不等,而善款一般以一分五厘起息。(注:《乐善录》卷5。)
1703023988
1703023989
为了对清代善堂的经费来源以及支出作一更为详细的考察,下面不妨以山西之普济堂、育婴堂为例,试作分析。
[
上一页 ]
[ :1.7030239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