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25531e+09
1703025531
1703025532 与此同时,清政府在国内也分别倡办劝工会、劝业会、物产会等各种类型的赛会,以鼓励国内工商业的发展。据《第二次农工商统计表·农政》记载,光绪三十二年(1906)十月,农工商部开设京师劝工陈列所,专门陈列中国人自制的各种货品,供人观览,藉此互相比较并加以改良。此外,在直隶、江苏、湖北等省,也纷纷举办大型的地方性赛会。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天津商务总会主办“天津劝工展览会”,“各商受益非鲜”(注:甘厚慈辑:《北洋公牍类纂》卷20《商务》,清光绪三十三年刻本。)。宣统元年(1909),湖北总督陈夔龙在武昌发起“武汉劝业奖进会”,也起到了“奖励本省之工商各业,而助其发达进步”的作用。
1703025533
1703025534 宣统元年,第一次“南洋劝业会”在南京召开。在召开之前,各县设立“出品协会”,对参赛物品进行先期筛选。如宝山县为了应对南洋劝业会,就选王树基等人为干事,商会职员及城镇乡董事均为征集员。宣统元年三月,再将参赛物品送往太仓州属物产会审查,将检查合格者分为金牌、银牌、铜牌三等给奖。凡取得一、二等奖者,可以选送省会陈赛二年。八月,南洋劝业会正式开会,审查合格者,由农工商部分为五等给奖,分别为奏奖、超等奖、优等奖、金牌奖、银牌奖。当时宝山县杨行镇参赛获奖者有:张曾雅五彩油画,物产会一等奖,劝业会四等奖;曹广泰农产物选品,物产会三等奖。(注:陈亮熙编辑,陈克襄补辑:《杨行乡志》卷9《实业志·商业》,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10册,192页。)在安徽徽州,在宣统元年亦开始创办物产会,征集物品,送往南京参赛。宣统元年十一月初八日,在屯溪开会,对参赛物品进行审查,评定分数,请奖在案。至第二年七月二十二日,经南洋商督核定,颁发奖牌,由事务所转送到府。当时徽州府各属县共得金牌5枚,银牌16枚,铜牌60枚,证明书共81张(详见附表24)。(注:刘汝骥:《陶甓公牍》卷1《物产会颁发奖品示》,见《官箴书集成》,第10册,469页。)宣统二年,在南洋劝业会期间,国内的赛会热趋于高潮。两江所属各府、州分别举办了39个物产会,专门展陈地方土特产品,并择优运往南洋劝业会参赛。
1703025535
1703025536 清末的上海,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有些赛会虽由传统的迎神赛会变化而来,但也在不同程度上带有近代赛会的印记。这些赛会,或由中国人举办,或由在沪外国人倡设。如在清末,上海所举办的各种赛会中,其中最著名者为“菊花会”与“兰花会”。菊花会多在九月中旬举行,会场设在城隍庙内园之萃秀堂。所有参赛菊花品种,先有识者品评,“第其甲乙”,区分为三种:一为“新巧”,二为“高贵”,三为“珍异”。新巧者有碧桃、紫牡丹、洋蝴蝶、雪青带、金丝桃等。高贵者,有御袍黄、黄金带、玉带、蟹爪、雪狮、松针等。品种珍异者,则有黑牡丹、紫燕、飞霜、葡萄紫、杨梅红、紫台、捧桂、金银台等。(注:王韬:《瀛壖杂志》卷1,13~14页;葛元煦:《沪游杂记》卷1《菊花会》。)沪俗崇尚兰蕙,有水仙瓣、荷瓣等品种。鉴于此,就开设了“兰花会”。会设城隍庙园中。二月,在船舫厅展出者为兰;三月,在内园展出者为蕙。每次兰花会,各养花名家以佳种入会,“棐几湘帘,瓷盆竹格,陈设幽雅,游赏者甚众”(注:葛元煦:《沪游杂记》卷1《兰花会》。)。此外,每年的夏秋之交,在沪的西洋人还举办“赛舟会”,“择黄浦空阔处,斗舟为乐”。每年举行一次,以为常例。凡是愿意入会者,必须先期告众。(注:王韬:《瀛壖杂志》卷6,122~123页。)每当春夏之交,英国领事署还举行“赛花会”,“定期二日,午后任人游玩,惟游者必输番面钱一枚”(注:《淞南梦影录》卷2。)。
1703025537
1703025538 近代各种赛会的崛起,不仅摆脱了传统庙会敬神、酬神的陋习,而且突破了庙会只局限于一邑或一省的地域界限,将视野扩大到全国乃至国外,从而起到了中外文明交流与沟通的作用。
1703025539
1703025540 五、悦神与娱人的合一
1703025541
1703025542 民间的社会、庙会起源于古老的社祀,它是以社坛、社庙以及其他民间祠庙为中心,并以一村或几个村子为地域单位的临时性宗教祭祀或文化团体。就其组织形式而言,这种“社”的组织,仅仅存在于社日或其他民间宗教性节日期间,一旦活动结束,参加者归于乡里,社随即解散,显得比较松散。社的组织形式亦并不复杂,大抵与官方的户籍制度相一致,每社由一个或几个自然村落自由结合。大村落可自成一社或一会,小村落或合会,或附于大村落成社。每社的组织者,一般称为“社首”或“会首”,有些地方又称“仙首”或“福头”。会首或为按户轮当,或由书吏衙役或乡村基层管理人员如保甲长、乡约出任,或由地方富户充当,而实际包办、主持其事者,则是一些地方无赖棍徒。(注:关于迎神赛会之会首,清人钱泳有如下揭示:“大江南北迎神赛会之戏,向来有之,而近时为尤盛。其所谓会首者,在城,则府州县署之书吏衙役;在乡,则地方保长及游手好闲之徒。大约稍知礼法而有身家者,不与焉。”(钱泳:《履园丛话》21《笑柄·出会》,575页))社的活动经费,则由社人交纳摊派,即所谓的“醵会”。
1703025543
1703025544 若细加考察,传统中国民间的社会、庙会,其社会功能大致可概括如下:
1703025545
1703025546 (一)宗教功能
1703025547
1703025548 社会、庙会源出于古老的社祀,即土地崇拜,所以它仍然是民间百姓宗教生活的一种真实反映。社会、庙会的宗教功能,具体表现在春祈秋报,但细分之,又可析为以下六项:
1703025549
1703025550 1.有事则告
1703025551
1703025552 按照民间惯例,举凡立乡约、延教读、编保甲、建社仓等项事务,均须告于社,即举行告社的仪式。另外,凡有流民从他境来到本地,初次参与本地乡约、保甲,亦可归入社,但社祝必须告知社神。告毕,就将姓名登入册籍。若有犯约之过、不修之过以及罚而不悛者,就将其人驱逐出社,告亦如之。告毕,约正会同约众,将其人在册籍中除名。
1703025553
1703025554 2.有求则祷
1703025555
1703025556 凡民间碰到水火、盗贼、疾病、刑狱等事,就“祷于社”,即祷祀社神。有关一乡福祥痛苦之事,约正就令教读写文,交付社祝,由社祝行祷祀之礼。
1703025557
1703025558 毫无疑问,民间的社会又可起到息风宁雨、弭灾远疾的作用。早在商代,就存在“宁雨于土”之俗。至汉代,止雨祭社的仪式仍普遍盛行。据董仲舒记载,若雨太多甚或泛滥成害,就禁妇人不得行于市,又令人若干,“各衣时衣,具豚一,黍盐美酒财足,祭社,击鼓三日而祝……鼓而无歌,至罢乃止”(注:董仲舒:《春秋繁露·止雨》,清刻本。)。除止雨祭社之外,尚有祈赛求雨。如天旱日久,民间亦祭赛社神,建坛求雨,有些甚至求龙王、观音菩萨。如清代杭州人崇信观音菩萨,每当天久不雨,巡抚亲自到天竺庙把观音像请下山,送到海会寺的祭坛求雨。其实,设坛祭社,有时就是为了祈禳,免除灾病。如三国时,民间百姓一有微疴,就“告祠社神,将以祈福”(注:应璩:《与阴中夏书》,见《全三国文》卷30,收入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后世庙会中流行的“烧犯人香”,同样也是祈赛解禳的一种仪式。还愿者扮作犯人,穿着犯人的衣裙,手臂燃香,装出种种苦难行状,请求神灵赦免,以示对神灵的崇信。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换言之,在民间百姓心目中,举行迎神赛会,可以达到“驱邪降福,消难除蝗”之目的。(注:钱泳:《履园丛话》21《笑柄·出会》,575页。)
1703025559
1703025560 3.有疑则誓
1703025561
1703025562 凡是乡里组织乡约,必须“誓于社”,即在社神前起誓。此外,如果乡老听理一乡的诉讼,诸如户婚、田土、财货、交易等事,一方不肯服输,或者有其他疑难之事,也要“质于社而誓之”。其誓词曰:“某人为某事,若有某情,敬誓于神,甘受天殃,惟神其照察之!”
1703025563
1703025564 4.有过则罚
1703025565
1703025566 凡是乡约内有人违四礼,纠而不悛,或者乡人放犬豕鸡畜之类亵渎社坛场所,约正会集约众,“执其任告于社,量情罚之”。
1703025567
1703025568 5.有患则禳
1703025569
1703025570 每当遇到水旱疠疫时,就要在社坛举行禳礼,亢旱请雨,仿前董仲舒之法。另每社立厉坛一所,祭无祀鬼神。每年清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祭无祀之鬼,俱行古之傩礼。
1703025571
1703025572 6.有庆则会
1703025573
1703025574 春秋二祭毕,就举行会饮,由社祝读“抑强扶弱”之誓。正月元夕为一岁之始,腊月大傩为一岁之终,亦会饮于社。(注:上引除注明出处者外,余均见黄佐:《泰泉乡礼》卷5;叶春及:《惠安政书》10《里社篇》。)
1703025575
1703025576 乡社的设立,明则礼乐,幽则鬼神,借此警动愚俗,使之归于行善。从社祭、社会的变迁来看,最初源出于土地崇拜,为一神崇拜。至《周礼》建为社位,左宗庙,右社稷,祈农之式颁于礼制,才成为受儒家学说影响的各朝祭祀礼制。值得关注的是,民间的社祀却并非遵礼而行,随着各种淫祀的出现,社会逐渐蜕变为庙会,土地的一神崇拜亦随之转化为多神的偶像崇拜。这一转变,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它使民间的文化生活更趋丰富。当然,社会、庙会的宗教功能,一仍其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时社祭的遗风。至近代,由于受到西方社会文化的影响,多神的庙会又一次嬗变为无神的赛会,最终导致宗教功能的剥离,成为纯粹的经济与文化活动。这无疑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1703025577
1703025578 社会祭祀的目的当然是为预防灾害、祈雨驱禳,事实并不灵验,但民间百姓仍请神送神,忙得不亦乐乎。如此看来,这些活动似乎毫无价值。然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活动仍是有其意义的。以祈雨这种仪式而言,从现代气象科学的角度分析,这种仪式显然不可能产生求雨得雨的客观效果。但是,由这种仪式所衍生的另外两种功能,则更应值得关注。其一,此类活动的主观效应对个人产生的心理功能,通常会使仪式的参与者因此信心倍增。其二,客观效果也会对群体产生社会功能,即这种活动为群体提供了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而这种感情的表达,反过来又会增强群体的团结,尽管这一功能往往不是预期的,甚至并没有被认识到。
1703025579
1703025580 (二)文化娱乐功能
[ 上一页 ]  [ :1.70302553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