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33711e+09
1703033711
1703033712 唐诗风物志:唐人的世俗生活 家家有芍药,不妨至温柔。温柔一同女,红笑笑不休。
1703033713
1703033714
1703033715
1703033716
1703033717 唐诗风物志:唐人的世俗生活 [:1703033039]
1703033718 唐诗风物志:唐人的世俗生活 花事
1703033719
1703033720 读唐人的生活笔记,总也绕不开花事。
1703033721
1703033722 唐人不厌其烦地记下与花有关的一切:奇异的花卉品种、新颖的养花手段、别出心裁的赏花方式、赏花的上佳地点与时间,诸如此类,巨细靡遗。某次读到一则笔记,出自晚唐诗人韩偓的《金銮密记》:“翰林有龙口渠通内苑。大雨之后,必飘诸花蕊,经由而出,有百种香色,名不可尽,春月尤妙。”龙口渠与皇宫内苑相通,大雨之后,内苑飘零的花瓣及香蕊便随清水流出龙口渠,上百种不同的颜色、香气交织在一起,妙不可言,春季时候更是如此。——花事读得多了,早已对唐人的“花痴”见怪不怪。但是,到底要多么爱花,才会连残花都郑重其事地记录在案?
1703033723
1703033724 1.满庭芳
1703033725
1703033726 “家家有芍药,不妨至温柔。温柔一同女,红笑笑不休。月娥双双下,楚艳枝枝浮。洞里逢仙人,绰约青宵游。”
1703033727
1703033728 “人间上寿若能添,只向人间也不嫌。看著四邻花竞发,高楼从此莫垂帘。”
1703033729
1703033730 前一首属于孟郊,后一首属于司空图,都不是绝顶好诗,但我偏爱反复吟咏,越吟咏越向往唐朝:那是一个“家家有芍药”的时代,那是一个“四邻花竞发”的时代。
1703033731
1703033732 唐人嗜花程度之深,在中国历史上名列前茅。苏轼言“不可居无竹”,唐人是“不可居无花”,豪富人家辟有私人花圃,寻常百姓则用小盆小钵种上几株,无花不欢。杜甫移居成都,第一件事便是向朋友讨要各式花种,细意培植,把草堂发展为花堂。杜甫还只是改造一座屋,白居易是改造一座城。白居易出任忠州刺史时,苦于“巴俗不爱花,竟春人不来”,竟不辞辛劳,亲自上山栽种花树,誓将忠州变作花城,当然他的辛苦没有白费。至于武则天这样权势煊赫的偏激分子,则是给花神下圣旨,命百花齐放。
1703033733
1703033734 那时候,人们是相信有花神的。这个相信里,既有感性的成分——唐代蔓延三个世纪的罗曼蒂克情结在作祟;亦有理智的成分——花的诸般美好,足以让人推理出神的存在。
1703033735
1703033736 那时候我们的邻居日本处于平安时代,他们也相信花有神性,他们将花朵插在田埂上,请祖先的灵魂回到花上,好帮他们看管田地;他们将“奉物”系在花枝上,用微薄的供品祈求平安幸福。日本平安时代花神负责的事务,比唐人的花神繁琐多了。唐人只向花神祷告一件事,即是让花事繁茂、花期绵长。
1703033737
1703033738 春季是那个时代最漫长的节日,花开多久,唐人便狂欢多久。
1703033739
1703033740 先是探花,登科的进士们聚在一起,推举出一位探花郎。探花郎与其他进士要在长安城内遍寻名花,尽数采摘回来。若有进士采花采得比探花郎更快更好,探花郎便要被罚酒,“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归时不省花间醉,绮陌香车似水流”。每个人都玩得认真,探花游戏与考取功名同等重要,会读书却不会赏花,算不得风流。
1703033741
1703033742
1703033743
1703033744
1703033745 【清】费丹旭《罗浮梦景图》。唐代文学家柳宗元《龙城录》载,隋朝赵世雄在罗浮之时,黄昏时分于松林之中偶遇一名清丽女子。两人饮酒对谈,甚是投机,赵世雄不知不觉醉倒。赵醒来之后,发现女子已消失不见,唯有一树梅花盛开在自己身旁。
1703033746
1703033747 然后是斗花,阳春三月,莺飞草长,长安女子簪花满头,互相比赛谁头上的花朵更妍丽。“争攀柳带千千手,间插花枝万万头”,她们在花丛中看风景,她们也成了风景的一部分。唐玄宗每至春月,命妃嫔们争插艳花,尔后玄宗亲自捉来粉蝶,粉蝶翩然,停在哪位妃子的头上,他便宠幸哪位妃子。【1】比赛规则别出心裁,玄宗果然是个生活家。只是这样的斗花输赢太要紧,我想那些妃嫔并不快乐。
1703033748
1703033749 探花、斗花之外,唐人的赏花宴游活动更是从春天开始,一年四季不间断。何时花开,何时就有宴游的充足理由。遇到盛大的赏花宴游活动,家家“倾巢出动”,《唐摭言》就说:“曲江之宴,行市罗列,长安几于半空。”
1703033750
1703033751 为了玩赏得尽兴,唐人花样百出,而那些花样,总是乖张又炽烈。
1703033752
1703033753 唐时一位扬州太守,每当杏花怒放,一定大摆宴席。开宴之后,每棵杏树旁皆有浓妆美姬一位,令美姬与杏花争艳,美其名曰“争春”。花如美人,美人如花,不是“争春”,分明是“增春”。唐穆宗在花开之时,总要围着花栏布下重重帐篷,并且专门设置“惜春御史”来负责这项工作,号曰“括香”,意即将花香封锁起来,以免花香随风而逝。惜花至此,花神知道了恐怕要泣不成声吧?
1703033754
1703033755 同样是在香味上做文章,杨国忠为了赏花,修建了一座四香阁,以沉香为阁,以檀香为栏,以麝香、乳香涂壁。逢牡丹盛开,便邀众宾客登阁赏花。牡丹的清芬,与四种浓香混合酝酿,空气甜得化不开。到了唐末五代,韩熙载更是根据花卉的不同特性,总结了一套花与香料的最佳搭配:木樨配龙脑香、酴醾配沉水香、兰蕙配四绝、含笑配麝香、薝卜配檀香。这有点像现代的香水制造工艺,不是单要一种香氛,而是让各种香氛碰撞出一种更为美妙的味道。只是杨国忠、韩熙载的做法浪漫多了,因为其中一种“香氛”还在土地中不停生长。
1703033756
1703033757 不过,这样的赏花方式,大为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所诟病:“味夺香损,俗子之过。且香气燥烈,一被其毒,旋即枯萎,故香为花之剑刃。”【2】除了损香,在中国古代最忠诚的“护花使者”袁宏道心中,凡夫俗子对花犯下的罪过还有许多。袁宏道列举出了二十三条折辱花的事物,庸僧谈禅、窗下狗斗、丑女折戴、遇到吴中赝画、与酒馆为邻等,不一而足;最令人捧腹的一条,是“案上有黄金白雪、中原紫气等诗”——不知《将进酒》、《丽人行》这般诗文配不配与花同案?
1703033758
1703033759 稍等,花受的折辱尚未结束,在袁先生看来,若是让庸奴猥婢为花沐浴,也是对花的不尊重,须得这样安排:“浴梅宜隐士,浴海棠宜韵致客,浴牡丹、芍药宜靓妆妙女,浴榴宜艳婢,浴木樨宜清慧儿,浴莲花宜娇媚妾,浴菊宜好古而奇者,浴蜡梅宜清瘦僧。”
1703033760
[ 上一页 ]  [ :1.70303371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