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33761e+09
1703033761 看到《瓶史》,想起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屠隆的《考槃余事》与李渔的《闲情偶寄》来。明人似乎特爱用剖析国家大事、政治时局的郑重语调,探讨生活中那些你抠破头都想不到的小细节,从帐钩到板凳,从剪刀到柜门,衣食住行各个芝麻绿豆的环节,皆有一番讲究。连个插筷子的筒子,他们都要思虑再三,最后一脸凝重地总结:“箸瓶,官、哥、定窑者虽佳,不宜日用,吴中近制短颈细孔者,插筋下重不仆,铜者不品。”【3】意思是官窑、哥窑、定窑烧制的瓷箸瓶质量虽好,但不宜日用;而吴中近年生产的短颈细孔箸瓶,瓶身极重,不会翻倒,好用;至于铜箸瓶,只能冷笑一声,它简直不入流。
1703033762
1703033763 小资情调的生活类书籍在明代扎堆不是偶然,除了明代市民生活丰富繁荣,还有个原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一个时代的精神气度愈是狭小,那个时代的文化人就愈是酸腐、愈多穷讲究。有唐一代爱花若狂,却也没有谁似袁宏道先生一般草木皆兵,觉得这也折辱那也折辱。换作唐人,庸僧谈禅、窗下狗斗又何妨?花自开,我自赏,清风自来。明人活的是精致,唐人活的是洒脱。
1703033764
1703033765 赏花,赏自然生长的花,也赏挑选攀插后的花。关于插花,唐代诗人罗虬写有一篇《花九锡》,可视为唐朝花道的浓缩。“九锡”是天子赐给功勋卓著者的九种器用之物,乃最高礼遇的表示。罗虬题为“花九锡”,亦是表达对花的最高礼遇。文章里叙述了应赐给花卉的九样事物,也就是插花所需的九样事物:金剪刀,用于剪折花卉;玉缸,用于贮插花卉;精雕细刻的台座,用于安置花卉;酒、诗、画,用于陪衬花卉……寥寥数十字,简单明了,绝无“浴菊宜好古而奇者”之类的刁钻要求。
1703033766
1703033767 唐时插花之风颇盛,人人都想折一枝锦绣伴在家中。插花的方法大都不出罗虬所道,在各色瓶器中完成。不过也有另类的插花作品:杨国忠家族每到春天便四处搜求名花异木,植于槛中。花槛下安装木板及木轮,命人牵着花槛跟从自己,走到任何地方,花槛皆在眼前,随时可欣赏到名花异木。这个移动的花槛,唤作“移春槛”。春天随我而动,真是豪迈恢宏的插花作品。
1703033768
1703033769 这叫我想起“花道王国”日本古时两个同样“豪迈”的插花作品来,两个作品皆是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完成丰臣秀吉布置的作业:
1703033770
1703033771 第一次是丰臣秀吉命千利休用一枝梅花与一只扁平铁钵花器做个插花,千利休悠然取过寒梅,但是出人意表的是,他开始用力揉搓梅花,随后将搓揉变形的梅枝放在铁钵边沿,而梅瓣,就飘落在铁钵所盛的清水上。疏影横斜水清浅,梅色愈浓。
1703033772
1703033773
1703033774
1703033775
1703033776 【清】任颐《古彝花卉图》。画中花卉皆用青铜器所盛。用青铜器插花,今天已十分少见,但古人视青铜器为上佳花器。明人文震亨就说:“古铜入土年久,受土气深,以之养花,花色鲜明,不特古色可玩而已。”
1703033777
1703033778 另一次,丰臣秀吉要求去千利休的庭院赏花,约好时间前往。千利休的院落原本种满牵牛花,踏入院落却一朵未见,丰臣秀吉大惑不解,询问之下才得知,千利休在前一天特地拔除了所有的牵牛花。丰臣秀吉勃然大怒,却在突然间觑见,一只古朴的青铜器中盛开着整个院落唯一一朵牵牛花,赏花人大为感动。
1703033779
1703033780
1703033781
1703033782
1703033783 【明】陈洪绶《授徒图》。古时文人雅士的书案上,总少不了花叶扶疏。
1703033784
1703033785 第一次揉搓花枝制造了落花流水的况味,第二次拔除繁花只为凸显一朵的珍贵,创意极佳。不过,这两个被日本人大为称颂的插花作品,皆是以伤害花为代价做成。千利休的两个作品至少还是以花为主角,而千利休的老师武野绍鸥的成名作更加惊世骇俗:落雪的冬日,武野捧来花器,花器中盛满清水,再无其他。再无其他,唯有漫天雪花,有了这天空的花,还需要插什么花?
1703033786
1703033787 看得多了,渐渐明白,在日本的花道中,花往往不是重点。日本传统插花普遍采用三个枝条作为骨干,你以为是为了漂亮?是,但不全是,这三个枝条的搭配,在十六、十七世纪的日本代表了天、地、人融合统一的宇宙观;进入现代之后意义倒是变了,变成了代表父、母、子和谐有序的家庭观。日本传统插花中一般既有木本花材也有草本花材,你以为是为了缤纷?也是,同样也不完全是,木本花材代表刚强的男性,草本花材代表柔媚的女性,搭配在一起是为了表达阴阳调和。
1703033788
1703033789 说到底,花对于日本人来说,不过是一种手段:花道产生以前,花是祈福的手段;花道产生以后,花是通向某种深邃哲理的道路,日本战国时代的花宗师池坊专应不是说了么,“看见草木叙述心意,想起春秋的交替,不仅以此兴致度过每一天,并从飞花落叶得到领悟,如此过程无一不是插花。”领悟,才是第一要义。日本人所希冀的,不是花本身,而是花中蕴涵的世界万象、人生奥义。
1703033790
1703033791 比起日本玄妙幽深的花道来,唐人的花道则务实多了,《花九锡》中所提的物件,种种皆是为人们更好地欣赏名花的姿色所设计;杨国忠的移春槛,也只是为了片刻不离百紫千红。唐人看花就是看花,花不是手段,花不是路径,花就是他们要抵达的目的地,辉煌又绚烂的目的地。
1703033792
1703033793 唐人赏花不是没有感悟,不过,感悟只是花的副产品,有固然好,没有也罢。花已经给予你足够的美,还要它给你什么意义?莫非要它教会你孝顺父母、团结同事不成?人不能太贪心。于是唐人对花多是这般形容:“归霞帔拖蜀帐昏,嫣红落粉罢承恩”,或是“红艳袅烟疑欲语,素华映月只闻香”——若是忙于寻找意义,若无全心全意的欣赏,绝不会诞生这样滚烫的感官描写。唐时许多咏花诗,没有一丝哲理,从头至尾,皆是火热的赞叹。
1703033794
1703033795
1703033796
1703033797
1703033798
1703033799
1703033800
1703033801
1703033802
1703033803
1703033804
1703033805
1703033806
1703033807 【明】孙克弘《百花图》。此画绘制折枝花卉十二段,展卷阅画,只觉香气扑鼻,颇有唐诗人张说诗“我行春三月,山中百花开。披林入峭茜,攀磴陟崔嵬”的意趣。
1703033808
1703033809 他们把玩花的色泽,“着雨胭脂点点消,半开时节最妖娆”;品味花的馥郁,“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琢磨花的姿态,“衣碎荷疏影,花明菊点丛”……他们自有一套人生哲学:人生苦短,不要忙于思考,要用血用肉,直接去享受。
1703033810
[ 上一页 ]  [ :1.70303376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