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34254
1703034255
6.妆靥浓
1703034256
1703034257
用朱砂,或是胭脂,轻点双颊酒窝处,这就是妆靥,唐代女子极爱的一种妆饰。白居易“暗娇妆靥笑,私语口脂香”写妆靥形俏,李贺“月分蛾黛破,花合靥朱融”写妆靥色媚。
1703034258
1703034259
传说妆靥源自汉朝(或汉朝稍前)。妃嫔们须依次侍奉天子,但有的妃嫔遇到月事不能侍奉,羞于讲出缘由,便在嘴角描上红点,女史见到之后自会做出合理安排。渐渐地,红点的实际功用消失了,艺术价值倒是被女人们充分挖掘,加以继承,发展成为妆靥。
1703034260
1703034261
亦有传说妆靥源自三国东吴。孙权的儿子孙和饮酒之后醉舞如意,不巧击中了爱妃邓夫人的面颊。太医赶来诊治,说必须要白獭髓混合玉与琥珀的碎屑制成的药膏,才能治愈邓夫人的伤口。孙和立即斥百金配制药膏。用药之后,伤口果然痊愈,不料药膏之中琥珀太多,在邓夫人的脸颊留下了朱砂大小的红点。但这红点非但没有折损邓夫人的丰采,反衬得她更加温莹。孙和愈发宠爱邓夫人,引得众女纷纷效仿,皆在脸颊妆上红点,以期获得孙和的青睐。【3】
1703034262
1703034263
总觉得这样的模仿很凄凉:为一个人,学一种姿态,学一种语调,甚至学一种伤痕。也许学会所有、耗尽认真,那人依然视我为赝品,撇撇嘴角,抛下一句“愚蠢”。
1703034264
1703034265
1703034266
1703034267
1703034268
敦煌壁画中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供养像。女子嘴角的圆点,就是妆靥。妆靥一开始只妆在唇边,唐女为使妆容更加秾丽,渐渐将妆靥缀满脸庞,真个是“薄妆桃脸,满面纵横花靥”。
1703034269
1703034270
1703034271
1703034272
1703034273
【唐】周昉《调琴啜茗图》。画中女子个个容色姣好,这是用铅华敷面之后又大量涂抹胭脂的结果。弹琴女子典雅的眉形,有可能是传说中的柳叶眉或却月眉。
1703034274
1703034275
不过,凡事到了唐代女子的手里,即刻变得轰轰烈烈。妆靥一开始只是中规中矩的小红点,盛唐之后各色图案不断涌现,晨星、杏桃、铜钱,唐女酒窝里的“物什”越来越多。
1703034276
1703034277
东吴女子琢磨的是孙和的心思:朱砂轻点,娇俏可爱,符合男性眼光。如卢仝所写那样,“我有娇靥待君笑,我有娇蛾待君扫”,娇靥待的是君。而唐代女子满足的是自己的欲望:夸张的妆靥图案早已颠覆传统对女性的审美要求,但是谁在乎?你欣赏,固然好;不欣赏,也没关系。她们只想着用各式各样的美好装满酒窝,能装多少,尽量装多少,点燃笑容,也点燃生活。
1703034278
1703034279
7.勾斜红
1703034280
1703034281
斜红妆,又名“晓霞妆”,乃是唐代女子在面颊两侧、鬓眉之间,用胭脂或红色颜料,精心勾勒两道弯曲的痕迹,模仿即将消散的朝霞。用眉黛记录山色,用脸庞留住霞光,唐代女子的手笔总是磅礴。相形之下,男人们对斜红的描写,诸如“一抹浓红傍靥斜,妆成不语独攀花”,“夏衫短袖交斜红,艳歌笑斗新芙蓉”此类,反倒有些软塌塌。
1703034282
1703034283
张泌《妆楼记》中这段离奇的故事,据说正是斜红妆的由来:薛夜来是魏文帝曹丕宠爱的妃子。某日入夜,魏文帝在灯下咏诗,书案前立着水晶屏风。夜来靠近书案之时,没留意到几近透明的水晶屏风,一下撞在屏风上,脸颊留下伤痕。但那伤痕竟然像极了即将消散的朝霞,明艳不可方物。宫人们被这形似朝霞的伤痕所震撼,便用胭脂在脸颊上模仿。
1703034284
1703034285
与花钿、妆靥的故事一样,斜红的故事也无从考证真假。不过,即便只是附会之说,我也相当欣赏古人这种态度:给每件事物一个传奇,让平凡的变得美丽,让美丽的更加美丽,让石头也成为天上的一颗星。
1703034286
1703034287
斜红的画法不止一种,唐代女子有时将斜红勾勒得形似新月,有时,则将斜红描画成伤口的形象。为了让“伤口”显得逼真,许多女性甚至用胭脂在两弯斜红的下部,晕染出斑斑血迹。唐代女子似乎对血痕情有独钟,长庆年间还曾流行过“血晕妆”,妇人们剔去眉毛,用红紫色的颜料在眼眶上下涂抹出大块血迹,远观之下,如鲜血欲滴。【4】
1703034288
1703034289
有人将唐代女子对血痕妆饰的爱好视为心理变态的表现,理由是“正常人不可能喜欢伤疤”。某些人甚至分析得出了长长的病历,也许再给点时间,他们就要列出具体治疗方案了。唐代还流行过一种“北苑妆”,这种妆容的最大特色就是用金缕垂饰于面部【5】,如果按照某些人的逻辑,这该是拜金主义的病征了。
1703034290
1703034291
其实,从泪妆、三白妆到斜红妆,再到血晕妆、北苑妆,唐代女子从来不乏惊世骇俗的妆容、翻天覆地的创新。血痕或金缕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唐代女子个个不肯泯然于众。这样那样的妆饰手段,她们要的不过是让自己特别一点,再特别一点。
1703034292
1703034293
在那个女性难以与男性一样建功立业的遥远时代,毋宁将花样百出的妆容视为女性特殊的进取心。
1703034294
1703034295
8.点绛唇
1703034296
1703034297
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边娇、万金红、圣檀心、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洛儿殷、淡红心、猩猩晕、小朱龙、格双唐、媚花奴……此乃晚唐时期的口脂种类,光是瞧瞧这些精巧名目,联想方干“舞袖低徊真蛱蝶,朱唇深浅假樱桃”,韦庄“也有绛唇歌白雪,更怜红袖夺金觥”这样的诗句,就不难揣度出唐朝女子的唇上风情。
1703034298
1703034299
点唇是唐代女子妆容的最后环节,亦是面部妆容最靓丽的部分。为让嘴唇如花似玉,唐代女子做足工夫:首先用铅华覆盖整个嘴唇,换句话说,就是消灭嘴唇原本的形状。接着再用口脂重新勾勒自己喜欢的唇形,因为原先的形状已被“掩埋”,所以想勾勒成什么形状,就是什么形状。
1703034300
1703034301
而唐人不论男女,最爱的形状,仍是樱桃小口。
1703034302
1703034303
白居易便是樱桃小口的忠实拥趸,“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口动樱桃破,鬟低翡翠垂”,此类赞美在他的诗集中俯拾皆是。但是,爱归爱,点樱唇的技巧唐人却没做总结,这个遗憾由明末的李渔做了弥补:“至于点唇之法,又与匀面相反,一点即成,始类樱桃之体;若陆续增添,二三其手,即有长短宽窄之痕,是为成串樱桃,非一粒也。”【6】点樱唇要一气呵成,若修改再三,樱唇就不是一粒樱桃,而是一串樱桃的形状了。初读此段,哑然失笑,李渔的情趣不仅体现在他对事物的良好品位,亦体现在他的幽默感。
[
上一页 ]
[ :1.70303425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