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47500
1703047501
【译文】《易经》之理和天地的规律相似(圣人的德行能够和天地相合,所以说相似)。能了解《易经》所包容的万物的规律,就能够按照它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来解决天下的问题(圣人彻底明白万物的道理,所以能够周济天下万物)。能够乐观地对待自然趋势、明了人生宇宙的真相和规律,所以没有忧愁苦闷(圣人明白天道的常数,从而能够顺应它,所以没有忧虑)。《易经》效法天地之间的一切变化规律而没有错失(范围者,指圣人效法天地之道而周备其理),多方设法成就万物而没有遗漏(曲成者,指随变而应,多方设法而使物成就,而不局限于单一的方术,则物各得其所宜,连细小之物都没有被遗弃而不成就的)。因此它神妙而没有固定的方所,变化无穷而没有具体的形态(因其神妙,所以不能测定其物类,因其善变,所以能适应于一切事物,不能够用一方一体来说明)。
1703047502
1703047503
【原文】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1)。君子体道以为用者也,体斯道者,不亦鲜乎。
1703047504
1703047505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上》第五章,是说明易道为万物之本,却鲜有人真正明了通达。
1703047506
1703047507
【注释】(1)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周易集解》: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侯果曰:仁者见道,谓道有仁。知者见道,谓道有知也。《周易正义》:“百姓日用而不知”者,言万方百姓,恒日日赖用此道而得生,而不知道之功力也。言道冥昧不以功为功,故百姓日用而不能知也。“故君子之道鲜矣”者,君子谓圣人也。仁知则各滞于所见,百姓则日用不知,明体道君子,不亦少乎?
1703047508
1703047509
【译文】仁者见到道就将它叫做“仁”,智者见到道就将它叫做“智”,百姓每天运用道却不知道它的存在,所以真正懂得圣人之道的人很少了(圣人是能够体悟道,依照道来修身的人。能体悟道的人,不是也很少吗)。
1703047510
1703047511
【原文】显诸仁,藏诸用(1)。衣被万物,故曰显诸仁。日用而不知,故曰藏诸用也。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广大悉备,故曰富有。日新之谓盛德(2),体化合变,故曰日新。生生之谓易,阴阳转易,以成化生。阴阳不测之谓神(3)。神也者,变化之极也,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诘者也,故曰阴阳不测也。
1703047512
1703047513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上》第五章,这一节是说明阴阳化生之功和变化之理。
1703047514
1703047515
【注释】(1)显诸仁,藏诸用:这两句说明“道”显现于仁德,而潜藏于日用,即上文“见仁”及“日用而不知”之义。《周易正义》:“显诸仁”者,言道之为体,显见仁功,衣被万物,是“显诸仁”也。“藏诸用”者,谓潜藏功用,不使物知,是“藏诸用”也。(2)“盛德大业至矣哉”至“日新之谓盛德”:此释“大业”“盛德”之义,说明“圣人”之“业”在于广泛获得万物的归附,其“德”在于日日增新、不断更善。《周易正义》:圣人为功用之母,体同于道,万物由之而通,众事以之而理,是圣人极盛之德、广大之业,至极矣哉!于行谓之德,于事谓之业。(3)生生之谓易,阴阳不测之谓神:《周易正义》:生生,不绝之辞。阴阳变转,后生次于前生,是万物恒生,谓之易也。前后之生,变化改易。生必有死,易主劝戒,奖人为善,故云生不云死也。阴阳不测之谓神。神也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诘者也,故曰“阴阳不测”。
1703047516
1703047517
【译文】《易经》所体现的道显露出来就表现为仁德,又隐藏在一切日常所用的事物之中(养惠、加护于万物,所以叫做“显诸仁”;每日在用而没有察觉,所以叫“藏诸用”)。天地的盛德大业可以说到了极点。富有就叫做“大业”(天地辽阔广大,拥有一切,所以叫做“富有”),一天比一天进步就叫做“盛德”(圣人能够体察时运迁化而与之相合,日日增新,所以叫做“日新”)。使万物生长并再生就是易(阴阳不断地变化,以成就和化生万物),阴与阳的变化无法使人预测叫做神(神是变化到了极点的意思。万物的变化无形无体,不能够用物来形容而穷语,所以说“阴阳不测”)。
1703047518
1703047519
【原文】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1)。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2)。易之所载,配此四义也。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3)。穷理入神,其德崇也,兼济万物,其业广也。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4)。
1703047520
1703047521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上》第六、七章,这一节是赞美《易经》之理的宽广、伟大。
1703047522
1703047523
【注释】(1)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周易正义》:“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者,变通之道,遍满天地之内,是则备矣。(2)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此四句说明乾大坤广、变化交通,阳刚阴柔、平易简约等意义,可以与“天地”“四时”“日月”“至德”相配合,极赞《易》理,正与首章“《易》广矣大矣”的叹美相呼应。《周易正义》:“广大配天地”者,此经申明易之德,以易道广大,配合天地,大以配天,广以配地。“变通配四时”者,四时变通,易理亦能变通,故云“变通配四时”也。“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者,案初章论乾坤易简,可久可大,配至极微妙之德也。然《易》初章易为贤人之德,简为贤人之业,今总云“至德”者,对则德业别,散则业由德而来,俱为德也。(3)子曰至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周易正义》:“子曰:易其至矣乎”者,更美易之至极,是语之别端,故言“子曰”。“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者,言易道至极,圣人用之,增崇其德,广大其业,故云“崇德而广业也”。《周易禅解》:夫圣人依易理而作易书,易书之配天道人事也如此。故孔子作传至此,不觉深为之叹赏曰:夫易,乃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4)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周易正义》:天地陈设于位,谓知之与礼,而效法天地也。“而易行乎其中矣”者,变易之道,行乎知礼之中,言知礼与易而并行也。若以实象言之,天在上,地在下,是天地设位;天地之间,万物变化,是易行乎天地之中也。
1703047524
1703047525
【译文】《易经》所包含的内容实在是太广泛博大了!从天地之间来看,它无比的完备,什么都包括在内,什么都有。它的广博、伟大与天地相一致,它的变化通达与四季运行相一致,它的阴柔与刚健的道理与日月的形象相一致,它的易简之善可以与至高无上的德性相配合(《易经》所承载的道理,就是这四个含义)。孔子说:“《易》大概完善完美到极点了吧!《易》,圣人用来使人们品德越来越高尚、事业越来越广大(穷究事物的道理到了入神的地步,其德也可以说是无比的崇高了;能够使得天下万物都得到其恩惠,其事业可以说是无比的广大了)。天高和地卑的地位一经设定,《易》所体现的规律就运行在天地之中了。”
1703047526
1703047527
【原文】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1),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2)。乾刚坤柔,各有其体,故曰拟诸其形容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3)。拟议以动,则尽变化之道也。
1703047528
1703047529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上》第八章,说明圣人通过物象和文辞揭示事理的方法。
1703047530
1703047531
【注释】(1)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赜,幽深难见,此处指事物深奥的道理。句中说明“圣人”作《易》之初,发现事理有幽隐深奥者,故取常见的形象来比拟说明。《周易正义》:“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者,赜谓幽深难见,圣人有其神妙,以能见天下深赜之至理也。(2)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象,动词,象征;宜,适宜恰当。这是说明“圣人”所拟取的象征形象必切合于特定事物的意义。《周易正义》:“而拟诸其形容”者,以此深赜之理,拟度诸物形容也。(3)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拟,比拟、模拟;言,指言说易理;议,审议物情;动,指揭示变动规律。这三句说明《周易》的创作原则是先比拟物象然后言其义理,先审议物情然后明其变动,合“比拟”“审议”两端,则形成《周易》特殊的变化哲学。
1703047532
1703047533
【译文】圣人因为看到天下万物复杂多样,便用八卦模拟出它们的形态,用合适的物来进行取象(乾道刚健,坤道柔顺,各自有它的体,所以说模拟出它们的形态)。先模拟好物象然后再揭示其中的道理,先讨论事物的情形然后揭示其中变动的规律,通过模拟和讨论而确定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通过模拟和讨论而确定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就能够彻底明白变化之道了)。
1703047534
1703047535
【原文】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縻之(1)。鹤鸣则子和,修诚则物应,我有好爵,与物散之,物亦以善应也。鹤鸣乎阴,气同则和,出言户庭,千里应之,出言犹然,况其大者乎,千里或应,况其迩者乎。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制动之主。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可不慎乎(2)。
1703047536
1703047537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上》第八章。这是孔子读《易》的实例,从卦中抽出一条爻辞解释,作为学《易》的示范。此一节是对中孚卦九二爻辞的解释。
1703047538
1703047539
【注释】(1)“鸣鹤在阴”至“吾与尔縻之”:《周易正义》:“鸣鹤在阴”者,上既明拟议而动,若拟议于善,则善来应之;若拟于恶,则恶亦随之。故引鸣鹤在阴,取同类相应以证之。此引《中孚》九二爻辞也。鸣鹤在幽阴之处,虽在幽阴而鸣,其子则在远而和之,以其同类相感召故也。“我有好爵”者,言我有美好之爵,而在我身。“吾与尔靡之”者,言我虽有好爵,不自独有,吾与汝外物共靡散之。谓我既有好爵,能靡散以施于物,物则有感我之恩,亦来归从于我。是善往则善者来,皆证明拟议之事。我拟议于善以及物,物亦以善而应我也。(2)“子曰”至“可不慎乎”:枢,户枢,即门户的转轴;机,门橛。“枢机”合称,犹言门户开阖的“机要”,文中借喻“君子”言行的重要性。《周易正义》:“子曰君子居其室”者,既引《易》辞,前语已绝,故言“子曰”。“况其迩者乎”者,出其言善,远尚应之,则近应可知,故曰“况其迩者乎”。此证明拟议而动之事。言身有善恶,无问远近,皆应之也。“言行,君子之枢机”者,枢谓户枢,机谓弩牙。言户枢之转,或明或暗;弩牙之发,或中或否。犹言行之动,从身而发,以及于物,或是或非也。
1703047540
1703047541
【译文】“鹤在树荫中鸣叫,其子就会和它共鸣。我有好酒,好朋友来了就与其一起享用。”(鹤一鸣叫,其子就会与之应和,君子修诚,万物就会与之感应。我有美酒,就弥散施予万物,万物也会以善与我感应。鹤在树荫下鸣叫,它的同类就会与之应和。君子在自家庭院中说话,千里之外都会有人应和。出言都如此,何况其他的大事呢?千里之外都能够与之感应,何况近处呢?)孔子说:“君子处在自家的庭院中,发出言论之后,如果言论是美好的,那么千里之外都能得到回应,何况是近处的呢?处在自家的庭院中,发出言论之后,如果不是美好的,那么千里之外也会背弃它,何况那近处的呢?言论从他本身发出来,影响到民众;行动发生在近处,却显现在远处。言论和行动,对君子来说好比是门户的转轴或弓箭上的机关一样(枢机,制动的主要组成部分)。门轴和机关的发动,关系到得到的是称赞还是羞辱。言论和行为,是君子能够影响天地万物的因素,怎能不慎重呢?”
1703047542
1703047543
【原文】同人,先号咷而后笑(1)。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人终获后笑者,以有同心之应也。夫所况同者,岂系乎一方哉。君子出处默语,不违其中,则其迹虽异,道同则应也。同心之言,其臭如兰(2)。
1703047544
1703047545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上》第八章,是孔子对同人卦九五爻辞的解释,说明《易》象之例。
1703047546
1703047547
【注释】(1)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号咷,咷,音啕。叠韵联绵词,形容大声痛哭。此为同人九五的爻辞。(2)“子曰”至“其臭如兰”:臭,音秀。《周易正义》“子曰君子之道”者,各引《易》之后,其文势已绝,故言“子曰”。“或出或处,或默或语”者,言同类相应,本在于心,不必共同一事。或此物而出,或彼物而处;或此物而默,或彼物而语。出处默语,其时虽异,其感应之事,其意则同,或处应于出,或默应于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者,二人若同齐其心,其纤利能断截于金。金是坚刚之物,能断而截之,盛言利之甚也。此谓二人心行同也。“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言二人同齐其心,吐发言语,氤氲臭气,香馥如兰也。此谓二人言同也。
1703047548
1703047549
【译文】同人卦九五爻辞说,“先会嚎啕大哭,然后会欢笑”。孔子说:“君子之道,可以体现于在外做官,也可以体现于在家闲居;可以体现为沉默不语,也可以体现为言谈议论。两个人能够心志相同,就像锋利的刀剑可以斩断金属(同人卦之所以最后能够获得欢笑,是因为有同心之人的相应。要知道比喻同者的方式,怎么能够只有一个方面呢?君子无论在外为官还是在家闲居,无论沉默不语还是言谈议论,都不违背中道,则其形迹虽然各异,但只要与道相符,就会相互感应)。心志相同的话语,犹如兰花一样芳香。
[
上一页 ]
[ :1.703047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