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47700
1703047701
【注释】(1)“颜氏之子”至“未尝复行也”:颜氏之子即颜渊,名回,字子渊,孔子的学生。殆,大概。庶几,接近、差不多,此处指道德接近完美。《周易正义》:此节论贤人唯庶于几,虽未能知几,故引颜氏之子以明之也。“其殆庶几乎”者,言圣人知几,颜子亚圣,未能知几,但殆近庶慕而已,故云“其殆庶几乎”,又以“殆”为辞。“有不善未尝不知”者,若知几之人,本无不善。以颜子未能知几,故有不善。不近于几之人,既有不善,不能自知于恶。此颜子以其近几,若有不善,未尝不自知也。“知之未尝复行”者,以颜子通几,既知不善之事,见过则改,未尝复更行之,但颜子于几理暗昧,故有不善之事,于形器显著,乃自觉悟,所有不善,未尝复行。(2)不远复,无只悔,元吉:此为复卦初九爻辞。不远复:指初九以一阳居群阴之下,为“复”之始,最得“复”道,故有“不远”即“复”之象。只,形容词,很大的。这两句极言初九“不远复”的好处:既可无灾无悔,又获致大吉祥。《周易禅解》:此所谓知大而谋自远者也。欲证知几之神,须修不远之复。
1703047702
1703047703
【译文】孔子赞赏他的学生颜回说:“颜家的这位子弟,差不多算是知几通达的君子了吧!心里有了不好的念头,没有自己不知道的,一经觉察以后,立即回头,不会付诸于行动。《周易》(复卦初九爻辞)说:‘迷途了,走到未远的地方,就能适时回头猛省,便不至于有太大的悔吝,经此警觉,则有大吉。’”
1703047704
1703047705
【原文】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1)。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2)。
1703047706
1703047707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下》第五章,此一节是引孔子语解释益卦上九爻辞的含义。
1703047708
1703047709
【注释】(1)“子曰”至“故全也”:《周易正义》:“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者,此明致一之道。致一者,在身之谓。若己之为得,则万事得;若己之为失,则万事失也。欲行于天下,先在其身之一,故先须安静其身而后动,和易其心而后语,先以心选定其交而后求。若其不然,则伤之者至矣。《周易禅解》:惟仁可以安身,惟知可以易语,惟力可以定交。仁是断德,知是智德,力是利他恩德。有此三者,不求益而自益。(2)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伤之者至矣:《周易禅解》:今危以动则德薄,惧以语则知小,无交而求则力小。不亦伤乎?
1703047710
1703047711
【译文】孔子说:“君子必先安定其身心,然后才可以有所行动;要先平心静气,然后说话;先建立友谊,然后向对方提出要求。君子有了这三项基本修养,自己和人民都会得到利益。相反,如果是冒险的举动,人们不会拥护你的。如果内心惶恐而发表议论,别人就不会回应。如果没有建立友谊就向对方求助,别人也不会帮助。不仅无人给予帮助,还或许会受到伤害。”
1703047712
1703047713
【原文】子曰:履,德之基(1)也。基所蹈也。谦,德之柄也(2)。复,德之本也(3)。恒,德之固也(4)。固,不倾移也。损,德之修也(5)。益,德之裕也(6)。能益物者,其德宽大也。困,德之辨也(7)。困而益明。
1703047714
1703047715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下》第七章,是著名的三陈九卦,《群书治要》仅节录其中七卦,说明这七个卦在修养道德过程中的意义。
1703047716
1703047717
【注释】(1)履,德之基:履,六十四卦之一,象征“小心行走”,含有遵循礼制而行的意义。人能遵循履道,则可防范而不违礼,故为“立德之基”。《周易正义》:以为忧患,行德为本也。六十四卦悉为修德防患之事,但于此九卦,最是修德之甚,故特举以言焉,以防忧患之事。故履卦为德之初基。故为德之时,先须履践其礼,敬事于上,故履为德之初基也。(2)谦,德之柄也:谦,六十四卦之一,象征“谦虚”。人能行谦虚,犹如把握道德有了“柯柄”,故谓“德之柄”。《周易正义》:“谦,德之柄也”者,言为德之时,以谦为用,若行德不用谦,则德不施用,是谦为德之柄,犹斧刃以柯柄为用也。(3)复,德之本也:复,六十四卦之一,象征“回复”,含有“归复阳刚正道”的意义。人能归复善道,则为进道的根本。《周易正义》:“复,德之本”者,言为德之时,先从静默而来,复是静默,故为德之根本也。(4)恒,德之固也:恒,六十四卦之一,象征“恒久”,含有“恒久守正”的意义。人以恒心守持正道,则道德能固。《周易正义》:言为德之时,恒能执守,始终不变,则德之坚固,故为德之固也。(5)损,德之修也:损,六十四卦之一,象征“减损”,含有“自损不善”的意义。人能自损不善、减抑忿欲,必可修美道德。《周易正义》:“损,德之修”者,行德之时,恒自降损,则其德自益而增新,故云“损,德之修”也。谦者,论其退下于人;损者,能自减损于己。故谦、损别言也。(6)益,德之裕也:益,六十四卦之一,象征“增益”,含有“施益于人”的意义。人能施益于外,则可充裕己德。《周易正义》:“益,德之裕”者,裕,宽大也。能以利益于物,则德更宽大也。(7)困,德之辨也:困,六十四卦之一,象征“困穷”,含有“处困守正”的意义。人于困穷之时,适可分辨、检验其是否固守道德,故云“德之辨”。郑玄曰:辨,别也。遭困之时,君子固穷,小人穷则滥,德于是别也。《周易正义》:若遭困之时,守操不移,德乃可分辨也。《周易禅解》:心慈而力健,故为德基。内止而外顺,故为德柄。天君为主,故是德本。动而深入,故德可固。譬如为山,故为德修。鼓舞振作,故为德裕。积而能流,故为德辨。
1703047718
1703047719
【译文】孔子说:履卦教人小心谨慎,循礼而行,它是修德的基础(基,就是所应该遵循的);谦卦教人谦虚礼让,屈己下人,它是修德的柯柄;复卦教人回归正道,趋向仁善,是修德的根本;恒卦教人始终如一,持之以恒,它是巩固道德的保证(固,就是不会偏移的意思);损卦教人克损物欲,减少过失,是修德的重要表现;益卦教人施益于外,充裕己德,它是道德的余裕(能够利益万物,其德可以说是宽大了);困卦教人身处困境,守正不乱,是分辨道德的考验(在困境中更能显明其德)。
1703047720
1703047721
【原文】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1)。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2)。
1703047722
1703047723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下》第十二章,这是《系辞传》的最后一章,和第一章遥相对应,讲述乾坤至健至顺之性和易简之德。
1703047724
1703047725
【注释】(1)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此举说明乾德至健,其行既能恒久平易,又能知见艰险,义与《系辞传·上》第一章“乾以易知”相应。《周易正义》:“德行恒易以知险”者,谓乾之德行,恒易略,不有艰难,以此之故,能知险之所兴。若不有易略,则为险也,故行易以知险也。(2)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此举说明坤德至顺,其行既能恒久简约,又能知见难阻,义与《系辞传·上》第一章“坤以简能”相应。《周易正义》:“德行恒简以知阻”者,言坤之德行,恒为简静,不有烦乱,以此之故,知阻之所兴也。若不简则为阻难,故行简静,以知阻也。
1703047726
1703047727
【译文】乾象是天下最刚健的,它的德性表现在恒久平易,所以可以照出天下危险的事情。坤象是天下最柔顺的,它的德性表现在恒久简静,所以可以明察天下困阻之事的原因。
1703047728
1703047729
【原文】能悦诸心,能研诸侯之虑。诸侯,物主有为者也,能悦万物之心,能精为者之务也。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1)。
1703047730
1703047731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下》第十二章,说明《易经》可以使人心情喜悦、精于思虑,判定天下万事的吉凶。
1703047732
1703047733
【注释】(1)能悦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悦,通行本作“说”,内心愉悦;侯之,说为衍字;亹亹,勤勉的样子。这四句承上文,说明领会乾坤“简易”而“知险阻”的意义,可以“悦心”“研虑”、定“吉凶”之事、成“勉勉”之功。《周易正义》:“能说诸心”者,万物之心,皆患险阻。今以阻险逆告于人,则万物之心,无不喜说,故曰“能说诸心”也。“能研诸侯之虑”者,研,精也。诸侯既有为于万物,育养万物,使令得所,《易》既能说诸物之心,则能精妙诸侯之虑。谓诸侯以此易之道,思虑诸物,转益精粹,故云“研诸侯之虑”也。“定天下之吉凶”者,言易道备载诸物得失,依之则吉,逆之则凶,是《易》能定天下之吉凶也。“成天下之亹亹”者,亹亹,勉也。天下有所营为,皆勉勉不息。若依此易道,则所为得成,故云“成天下之亹亹”也。
1703047734
1703047735
【译文】易学的道理,能使人身心和悦,能精妙诸侯的思虑(诸侯,是万物之主和养育万物的人。能让万物之心喜悦,能精通有为者的事务)。能断定天下之吉凶,促使天下之人勤勉不息。
1703047736
1703047737
【原文】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1)。近,况比爻也。
1703047738
1703047739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下》第十二章,此一节说明《周易》所拟喻的事物情态,指出若“近而不相得”则必凶。
1703047740
1703047741
【注释】(1)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周易正义》:“近,谓两爻相近而不相得,以各无外应,则致凶咎。若各有应,虽近不相得,不必皆凶也。”
1703047742
1703047743
【译文】凡是《易经》所说的情况,如果相互交接的两爻不相合,就必定会凶险(近,比喻两爻相近而不相得)。
1703047744
1703047745
【原文】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1)。
1703047746
1703047747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下》第十二章,说明内心不同的人,其言辞也不一样。
1703047748
1703047749
【注释】(1)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枝,分枝,指言辞散乱不一。游,指言辞虚漫浮游。屈,指言辞亏屈不展。《周易正义》:“将叛者其辞惭”者,此已下说人情不同,其辞各异。将欲违叛己者,貌虽相亲,辞不以实,故其辞惭也。“中心疑者其辞枝”者,枝,谓树枝也。中心于事疑惑,则其心不定,其辞分散若闲枝也。“吉人之辞寡”者,以其吉善辞直,故辞寡也。“躁人之辞多”者,以其烦躁,故其辞多也。“诬善之人其辞游”者,游,谓浮游。诬罔善人,其辞虚漫,故言其辞游也。“失其守者其辞屈”者,居不值时,失其所守之志,故其辞屈挠不能申也。凡此辞者,皆论《易经》之中有此六种之辞,谓作《易》之人,述此六人之意,各准望其意而制其辞也。
[
上一页 ]
[ :1.703047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