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47650
1703047651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下》第五章。这一章是孔子的读《易》示范,抽出困、噬嗑等卦的爻辞进行解释,从而教导人们如何学《易》。此一节是引孔子语解释困卦六三爻辞的含义。
1703047652
1703047653
【注释】(1)“困于石,据于蒺藜”:此为困卦六三的爻辞。《周易正义》:《困》之六三,履非其地,欲上乾于四,四自应初,不纳于己,是困于九四之石也。三又乘二,二是刚阳,非已所乘,是下向据于九二之蒺藜也。六三又无应,是入其宫,不见其妻,死期将至,所以凶也。(2)“子曰”至“身必危”:《周易正义》:“子曰:非所困而困焉”者,夫子既引《易》文,又释其义,故云“子曰”。“非所困”,谓九四。若六三不往犯之,非六三之所困,而六三强往干之,而取困焉。“名必辱”者,以向上而进取,故以声名言之,云“名必辱”也。“非所据而据焉”者,谓九二也。若六三能卑下九二,则九三不为其害,是非所据也。今六三强往陵之,是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者,下向安身之处,故以身言之,云“身必危”也。
1703047654
1703047655
【译文】《周易》(困卦六三爻辞)说:“前进则受困于坚硬的巨石,后退则又依据于多刺的蒺藜上面,异常痛苦。”孔子说:“本不是自己所应经历的困境,却为了欲望而受困,必遭致声名俱裂的恶果。本不是自己所应凭据的据点,却后退以安身,必遭致身家危殆的恶果。”
1703047656
1703047657
【原文】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1)。易曰:屦校灭趾,无咎(2)。此之谓也。
1703047658
1703047659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下》第五章,此一节是引孔子语解释噬嗑卦初九爻辞的含义。
1703047660
1703047661
【注释】(1)“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周易正义》:此章第三节也。明小人之道,不能恒善,若因惩诫而得福也,故引《易·噬嗑》初九以证之。(2)屦校灭趾,无咎:此为噬嗑卦初九的爻辞。屦,动词,戴着。校,木制刑具,此处指“脚桎”之类的木械。灭,犹言“伤灭”。此谓初九处“噬嗑”之始,犹如初触刑法,其过尚微,故仅受着足械、伤脚趾的小惩。因其质本阳刚,有受“小惩”而能“大诫”之象,不致重犯大过,故“无咎”。
1703047662
1703047663
【译文】孔子说:“小人行不仁之事却不以为羞耻,做了不义的事也不害怕,不见到功利就不努力去做,不用刑威就不能使他得到惩戒。小的惩罚使他受到大的戒惧,以致不犯大罪,这是小人之福。《周易》(噬嗑卦初九爻辞)说:最初犯有轻微刑法的人,被加上脚镣的刑具,将他的脚趾纳入刑具里,把足趾都灭没了,虽受刑,但过失尚小,能从此改过自新,也就无咎了。”
1703047664
1703047665
【原文】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也。易曰:何校灭耳,凶(1)。
1703047666
1703047667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下》第五章,此一节是引孔子语解释噬嗑卦上九爻辞的含义。
1703047668
1703047669
【注释】(1)何校灭耳,凶:此为噬嗑卦上九的爻辞。何,通“荷”,动词,用肩扛或担、背负;校,此处指“木枷”之类的项械。此言上九以穷亢之阳居噬嗑卦之极,犹积恶不改,触犯刑法,被套上枷锁,上灭耳朵,其凶至甚。《周易禅解》: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惩之于小则无咎。酿之于终则必凶。修心者所宜时时自省自改也。
1703047670
1703047671
【译文】善行不积累,就不足以成名于天下;罪恶不累积,也不足以自灭其身。小人做事,完全以利害关系为出发点,以为做出小小善事,不会得到什么好处,便索性不去做了;以为做些小的恶事,无伤大体,便不改过。因此日积月累,罪恶便盈满天下,以致到了无法掩盖和不可解救的地步。《周易》(噬嗑卦上九爻辞)说:“罪恶深重,刑具已负荷在头部,两耳都看不见了,这是凶险之象。”
1703047672
1703047673
【原文】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1)。是故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2)。
1703047674
1703047675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下》第五章,此一节是引孔子语解释否卦九五爻辞的含义。
1703047676
1703047677
【注释】(1)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这是说明“危”“亡”“乱”,均来自于昔日自恃其“安”“存”“治”。《周易正义》:“危者,安其位者也”,言所以今有倾危者,由往前安乐于其位,自以为安,不有畏慎,故致今日危也。“亡者,保其存”者,所以今日灭亡者,由往前保有其存,恒以为存,不有忧惧,故今致灭亡也。“乱者,有其治”者,所以今有祸乱者,由往前自恃有其治理也,谓恒以为治,不有忧虑,故今致祸乱也。是故君子今虽复安,心恒不忘倾危之事;国之虽存,心恒不忘灭亡之事;政之虽治,心恒不忘祸乱之事。(2)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此为否卦九五的爻辞。苞,此处指草木丛生。此句诫九五之“君”要“心存将危乃得固”。《周易正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者,言心恒畏慎:其将灭亡!其将灭亡!乃系于苞桑之固也。《周易禅解》:自有因过而憬悟以进德者,自有无过而托大以退道者。故君子虽未必有过,尤宜乾乾惕厉,如否之九五可也。安其位是德,保其存是知,有其治是力。
1703047678
1703047679
【译文】孔子说:“今日处境危险的人,是因为他先前安逸于他的职位上,自以为安逸,没有畏惧之心,所以导致今日之危;今日灭亡的人,是因为先前自以为自身可以长存,不存忧虑和恐惧,所以导致今日的灭亡;今日有祸乱的人,是因为自恃之前已经将国家治理好,以为就会长治久安,不存忧虑和恐惧,所以导致今日的祸乱。所以君子必须在安定的时候不要忘记危险,在存在的时候不忘记灭亡,在大治的时候不忘记祸乱,以如此的谨慎之心,因而可以使自己身安而国家可以保存。《周易》说:常常以‘不久将要灭亡,不久将要灭亡’这样的警句来提醒自己,以自戒慎,才能像系结在一大片丛生的桑树上那样牢固,安然无事。”
1703047680
1703047681
【原文】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1)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2)。言不胜其任也。
1703047682
1703047683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下》第五章,此一节是引孔子语解释鼎卦九四爻辞的含义。
1703047684
1703047685
【注释】(1)“德薄而位尊”至“鲜不及”:鲜不及,指很少有不及祸的。《周易禅解》:欲居尊位,莫若培德。欲作大谋,莫若拓知。欲任重事,莫若充力。德是法身,知是般若,力是解脱。三者缺一,决不可以自利利他。(2)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此为鼎卦九四爻辞。餗,鼎中的食物,泛指佳肴美味;形,指鼎身;渥,沾濡之貌。此言九四上承六五,所任已重,但又下应初六,且失正不中,有行事不自量力之象,犹如鼎器难承重荷,必致“折足”“覆餗”,其体亦遭沾渥,故“凶”。
1703047686
1703047687
【译文】孔子说:“德行浅薄而身居尊位,智慧狭小而图谋大事,力量薄弱却担当重任,很少没有灾祸的。《周易》说:‘鼎足折断,倾覆了公爵的美食,象征着倾覆家园,身遭刑辱,是非常凶险的。’这是说才力不足以胜任其事啊!”
1703047688
1703047689
【原文】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1)。几者,动之微,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2)。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3)。定之于始,故不待终日。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4)。此知几其神者也。
1703047690
1703047691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下》第五章,此一节是引孔子语解释豫卦六二爻辞的含义。
1703047692
1703047693
【注释】(1)“知几其神”至“其知几乎”:几,苗头、预兆。渎,轻慢,对人不恭敬。《周易正义》:“知几其神乎”者,神道微妙,寂然不测。人若能豫知事之几微,则能与其神道合会也。“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者,上谓道也,下谓器也。若圣人知几穷理,冥于道,绝于器,故能上交不谄,下交不渎。若于道不冥而有求焉,未能离于谄也;于器不绝而有交焉,未能免于渎也。能无谄、渎,知几穷理者乎?(2)几者,动之微:《周易正义》:此释“几”之义也。几,微也。是已动之微,动谓心动、事动。初动之时,其理未著,唯纤微而已。若其已著之后,则心事显露,不得为几。若未动之前,又寂然顿无,兼亦不得称几也。几是离无入有,在有无之际,故云“动之微”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者,言君子既见事之几微,则须动作而应之,不得待终其日。言赴几之速也。(3)介于石,不终日,贞吉:此为豫卦六二爻辞。介,耿介正直之状;于,介词,犹“如”。这两句比喻六二柔顺中正、耿介如石,当“豫”之时,能不苟且求豫,“不终日”即“知几”速悟“豫”理。如此守正必吉,故称“贞吉”。(4)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万夫,万人,指很多人;望,瞻望景仰。《周易正义》:“君子知微知彰”者,初见是几,是知其微;既见其几,逆知事之祸福,是知其彰著也。“知柔知刚”者,刚柔是变化之道,既知初时之柔,则逆知在后之刚。言凡物之体,从柔以至刚,凡事之理,从微以至彰,知几之人,既知其始,又知其末,是合于神道,故为万夫所瞻望也。万夫举大略而言。若知几合神,则为天下之主,何直只云万夫而已,此知几其神乎者也。
1703047694
1703047695
【译文】孔子说:“能预先觉察出事物的苗头和趋势,大概可以称得上知几了吧?君子对上不谄媚阿谀,对下不轻慢无礼,大概可以说能预先觉察出事物的苗头和趋势了吧?几是事情微妙的苗头和趋势。君子能见于未然,所以能够见几就行动,不必等到事情终结。《周易》说:‘被坚硬的石头所阻隔,不必等到一天过完才离开,要想到当下脱离此境,这是贞固而吉利的(在事物刚开始萌芽之初就能看出吉凶,因此不需要等到事情终结之时)。’君子见微知彰,见柔知刚,能知几如是,必定能够得到天下万民的景仰(这可以说是知几如神的人了)。”
1703047696
1703047697
【原文】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1)。易曰:不远复,无只悔,元吉(2)。
1703047698
1703047699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下》第五章,此一节是引孔子语解释复卦初九爻辞的含义。
[
上一页 ]
[ :1.7030476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