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47831e+09
1703047831 【译文】舜将共工流放到幽州(共工又名“穷奇”。幽洲在北方边远的地方),将欢兜发配到崇山(欢兜又名“浑敦”。崇山在南方边远的地方),将三苗驱逐到三危(三苗是国名。缙云氏的后代,是当时的诸侯,号称“饕餮”。三危在西方边远的地方),将鲧放逐到羽山(鲧又名“梼杌”。殛,诛责的意思。羽山在东方边远地方)。这四个罪人得到应有的惩处,天下人都心悦诚服(这里为光显舜帝的善行,所以引用了他当年适当运用刑罚治理国家的事迹作为证明)。
1703047832
1703047833 【原文】二十有(1)八载,放勋(2)乃徂落(3)。百姓如丧考妣(4),三载,四海遏密(5)八音(6)。遏,绝也。密,止也。尧崩,百姓如丧父母,绝止金石八音之乐也。
1703047834
1703047835 【注释】(1)有:又。(2)放勋:尧帝。(3)徂落:去世。(4)考妣:指(死去的)父亲(考)和母亲(妣)。妣,音比。(5)遏密:停止、断绝。(6)八音:我国古代根据制作材料对乐器的分类。指金(如钟、铃)、石(如磬)、土(如埙)、革(如鼓)、丝(如琴)、木(如柷敔)、匏(如笙)、竹(如笛)八类。
1703047836
1703047837 【译文】舜继承帝位二十八年后,尧帝逝世,百姓像失去了父母一样悲痛,三年内,全国停止了各种音乐娱乐(遏,断绝。密,停止。尧帝驾崩,人民如同失去父母一样悲痛,所以一切音乐娱乐都停止了)。
1703047838
1703047839 【原文】舜格(1)于文祖,询于四岳(2),辟四门,开辟四方之门,广致众贤也。明四目(3),明视四方也。达四听(本书听作恩);听达于四方也。柔(4)远能迩(5),能安远者,则能安近也。不能安近,则不能安远也。敦(6)德允(7)元(8),所厚而尊者德也。所信而行者善也。而难任人(9),任,佞(10)也。辩给(11)之言,易悦耳目,以理难之也。蛮夷(12)率(13)服;远无不服,迩无不定。三载考绩(14),三考(15),黜(15)陟(16)幽明(17),黜,退也。陟,升也。三岁考功,九载三考;退其幽暗无功者,升其昭明有功者也。庶(18)绩咸(19)熙(20)。九载三考,众功皆兴也。
1703047840
1703047841 【注释】(1)格:至,到,感通。(2)四岳:指四方的诸侯君长。(3)四目:四方目光所看到的地方。(4)柔:安抚。(5)迩:近。(6)敦:厚。(7)允:信。(8)元:善。(9)任人:善辩之人。(10)佞:巧言善辩。(11)给:敏捷。(12)蛮夷:古代称南方少数民族为蛮,东方少数民族为夷。此处泛指边远地区的人民。(13)率:都。(14)考绩:考察政绩。(15)三考:三次考察。(16)黜:罢免。(17)陟:音至,提升。(18)幽明:幽,昏庸。明,贤明。(19)庶:众多。(20)咸:都。(21)熙:兴。
1703047842
1703047843 【译文】舜继承了尧的治国之道,又向所有部落首领虚心请教,咨询政事,打开所有招贤之门(打开四方之门,让众多贤能的人都汇集到自己身边),敞亮四面八方的视野(对四方看到的各种情况都能辨别明白),通达四方资讯(对四方的各种声音都能清楚地听到),远近之地都得到安抚(能安抚远方,自然也能安抚近方。不能让近处得到安定,自然也就没有能力去安定远方之地),亲厚贤德之人(所厚待并尊重的,唯有德。所信奉并力行的,唯有善),而拒纳佞邪之辈(任,佞的意思。巧言善辩之人的言语,容易迷惑人,应当明辨是非令其不能得逞),边远蛮夷之族,无不顺服(边远之地没有不敬服的,附近的地方也没有不安定的)。舜帝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经三次考察后,罢免昏官,提拔贤明(黜,罢免。陟,升迁。每三年一次到各地巡回考察功绩,九年共经过三次巡回考察;罢免了那些昏庸没有作为的人,仁德贤能有功绩的人得到了进一步重用),于是一切政绩都兴盛和美(九年三次考察,众多政绩显现,一派兴盛的景象)。
1703047844
1703047845 【原文】曰若稽古,大禹(1)曰:“后克(2)艰厥(3)后(4),臣克艰厥臣,政乃乂(5),黎(6)民敏(7)德。”敏,疾也。能知为君之难,为臣不易,则其政治,而众民皆疾(8)修德也。
1703047846
1703047847 【注释】(1)稽古大禹:稽,考察。大禹,鲧的儿子,名文命,号禹,夏后氏首领。受舜禅让继帝位。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2)克:能够。(3)厥:其。(4)后:君主。(5)乂:治理,安定。(6)黎:众,众多。(7)敏:敏捷,迅速。(8)疾:快,迅速。
1703047848
1703047849 【译文】考证往事,大禹曾说:“如果君主能够了解先王治国的艰难并勇于担当,臣子能够了解先贤为官的艰辛并不辞勤勉,国政就会得以安定,民众就会勉力修德(敏,迅速。如果真能明白作为一国之君的艰难,作为臣子辅佐君王的不易所在,那么国家的政事就会得到妥善的治理,民众也会很快地提高自己的德行和修养)。”
1703047850
1703047851 【原文】帝曰:“俞(1)!允(2)若兹(3),嘉言(4)罔(5)攸(6)伏(7),野(8)无遗贤,万邦咸宁。攸,所也。嘉言无所伏,言必用也。如此,则贤材在位,天下安也。稽(9)于众,舍己从人,弗(10)虐无吿(11),弗废(12)困穷,惟(13)帝时(14)克(15)。”帝谓尧也。舜因嘉言无所伏,遂称尧德以成其义。考众从人,矜(16)孤(17)愍(18)穷(19),凡人所轻,圣人所重也。
1703047852
1703047853 【注释】(1)俞:文言叹词。犹言“然”。表示应答或肯首。(2)允:信,实。(3)兹:这个,此。(4)嘉言:善言。(5)罔:无,没有。(6)攸:所。(7)伏:隐藏、埋没。(8)野:指不当政的地位,与“朝廷”的“朝”相对。(9)稽:考。(10)弗:不。(11)无告:指求告无门的孤苦之人。(12)废:沮丧失望。(13)惟:同“唯”,只有。(14)时:随时。(15)克:能够。(16)矜:怜悯,怜惜。(17)孤: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18)愍:同“悯”,怜悯;哀怜。(19)穷:处境恶劣。
1703047854
1703047855 【译文】舜帝说:“是啊!如果真是这样,善的言论不会被埋没,民间没有被遗漏的贤才,万国都会太平了(攸,是所的意思。善的言论不会被埋没,指听到善的言论就一定努力去实行。这样,才是真正的贤才在位,天下就太平了)。认真听取众人的意见,放弃个人私见,听从大家的公论;不使孤苦无依之人受到侵害,不使艰难穷困之人沮丧失望;只有我们的尧帝随时都能做到(舜帝说的是尧。舜有感于“善言不被埋没”的道理,于是称颂尧帝的德行,来阐明其中的义理。虚心听取并随顺众人的善言,怜惜和帮助孤苦穷困的人,这些平常人不经意处,正是圣人所留意注重的啊)。
1703047856
1703047857 【原文】益(1)曰:“都(2)!帝德广运(3),乃(4)圣乃神,乃武乃文。益因舜言,又美尧也。广谓所覆者大,运谓所及者远。圣无不通,神妙无方,文经纬(5)天地,武定祸乱也。皇天眷(6)命,奄(7)有四海,为天下君。”言尧有此德,故为天所命,所以勉(8)舜也。
1703047858
1703047859 【注释】(1)益:伯益,舜的大臣,东夷部落的君主,为嬴姓各族的祖先。史载伯益助禹治水有功,禹欲让位于益,益避居箕山之北。(2)都:叹词。(3)广运:广远。(4)乃:如此。(5)经纬:规范;准则。本义称织物上的竖线为经,横线为纬。(6)眷:顾念。眷命,垂爱并赋予重任。(7)奄:覆盖,尽。(8)勉:勉励。
1703047860
1703047861 【译文】益说:“可敬呀!尧帝德行广大而影响深远,真是圣明而神妙,武治能平定祸乱,文治能定国安邦(伯益听了舜的一番话,更加崇敬尧的美德。广,是说所覆盖的面积大;运,是说所达到的地方远。圣德无所不通,神妙无际。文,可以规范、统理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武,可以平定远近的祸乱)。皇天眷念其至德而授予天命,使尧拥有四海,成为天下的君主(这里是说尧有这样的德行,所以得到上天的垂爱,被赋予神圣的使命,伯益这样说,目的是以此来勉励舜帝)。
1703047862
1703047863 【原文】禹曰:“惠迪(1)吉,从逆(2)凶,惟(3)影响。迪,道也。顺道吉,从逆凶。吉凶之报(4),若影之随形,响之应声,言不虚。”
1703047864
1703047865 【注释】(1)惠迪:惠,顺。迪,道。(2)从逆:向反,背道而行。(3)惟:文言助词,常用于句首。(4)报:回报,报应。
1703047866
1703047867 【译文】禹说:“随顺正道则吉利,违背正道而行则凶险,其效应正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一样(迪,是道的意思。沿着正确的道路行走就会诸事吉祥,顺着错误的道路走下去就会遭遇凶险和不测。这种吉和凶的报应,就像影子是因身体而有,回音是因声响而发一样,这话一点都不假)。”
1703047868
1703047869 【原文】益曰:“吁,戒(1)哉!敬戒无虞(2),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3)淫于乐。淫,过也。游逸(4)过乐,败德之源,富贵所忽(5),故特(6)以为戒也。任贤勿贰(7),去邪勿疑,疑谋勿成(8),百志(9)惟熙(10)。一意任贤,果于去邪,疑则勿行,道义所存于心者,日以广也。罔违道以干(11)百姓之誉,干,求也。失道求名,古人贱之也。罔咈(12)百姓以从己之欲。咈,戾也。专欲难成,犯众兴祸,故戒也。无怠无荒,四夷来王(13)。”言天子常戒慎,无怠惰荒废,则四夷归往之也。
1703047870
1703047871 【注释】(1)戒:戒慎,谨慎。(2)虞:误,失误。(3)罔:不,不可。(4)游逸:同“游佚”,犹游乐。(5)忽:忽视。(6)特:特地,特意。(7)贰:不信任;怀疑。(8)疑谋勿成:意为要做好一件事情,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心,内心犹疑不决,就不可能有所成就。(9)志:德行。《吕氏春秋》:“凡举人之本,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高诱注:“志,德也。”(10)熙:兴。(11)干:求。(12)咈:古同“拂”,违逆,乖戾。(13)王:动词,指“以……为王”,归顺的意思。
1703047872
1703047873 【译文】伯益说:“啊!要谨慎啊!要恭敬地对待前人的训诫,方可免于犯错。做事情不要轻易违失古人的法度;不要耽于游闲安逸;不要过分追求娱乐(淫,过分的意思。过分贪图享乐,是道德败坏的根源,人在富贵的时候往往最容易忽视这一点,所以要特别引起警觉)。任用贤才勿存疑心,去除奸佞不要犹豫不决。心中怀有疑虑,有好的谋略也不会成功。让美好的德行广泛流布,国家就会兴盛起来(一心一意任用贤能的人,果断地远离种种邪说。如果觉得有些说法似是而非,一时拿不定主意,就不要急于实行。领导者心中时时装满着道义,良善的风气逐步形成,并且越播越广)。不要违背正道去谋求百姓的赞誉(干,是谋求的意思。舍弃了正确的道路〔让自己时时处于危险的境地〕去谋求〔那本不存在的虚假的〕名声,在古人看来,这显然是很愚蠢下贱的);不要损害百姓的利益去满足自己的欲望(咈,违逆、乖戾。独图私欲难以成事,况且触犯众怒必将给自己带来灾祸,所以一定要谨慎啊)。为政不怠惰、不荒弃,周边诸国就会归附于君主(谓做君王的常常鉴戒、谨慎自己的一言一行,不因怠惰、放逸而荒废了自己的职责,那么四方边远之地的国家都会来归顺于他)。”
1703047874
1703047875 【原文】禹曰:“于(1)!帝念(2)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3),言养民之本在先修六府也。正德(4)、利用(5)、厚生(6)、惟和(7)。正德以率下,利用以阜财,厚生以养民,三者和,所谓善政也。九功(8)惟序(9),九序惟歌(10)。言六府(11)三事(12)之功,有次序,皆可歌乐,乃德政之致。戒之用休(13),董(14)之用威,劝之以《九歌》(15),俾(16)勿坏。”休,美也。董,督也。言善政之道,美以戒之,威以督之,歌以劝之,使政勿坏,在此三者也。
1703047876
1703047877 【注释】(1)于:叹词。表示赞美。(2)念:思考,思虑。(3)修:整治,整理。(4)正德:端正德行。(5)利用:谓物尽其用,使事物或人发挥效能。(6)厚生:使人们生活充实。(7)和:和顺,和谐。(8)九功:古谓六府三事之功为九功。(9)序:次序,顺序。(10)歌:歌颂。(11)六府:指水、火、金、木、土、谷。孔颖达疏:“府者,藏财之处;六者,货财所聚,故称六府。”(12)三事:指正德、利用、厚生。(13)休:美善,吉庆。(14)董:督察。(15)九歌:禹时乐歌。《左传·文公七年》:“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16)俾:使。
1703047878
1703047879 【译文】禹说:“这些话,舜帝您值得思考啊!(帝王的)德行就体现在推行善政上,所谓善政就是‘养民’(让人民都过上幸福安乐的生活)。妥善治理水、火、金、木、土、谷这‘六府’(‘养民’的根本,就是首先要治理好‘六府’〔这六个藏财之地,以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端正德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重视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这三件事要相辅相成(端正德行就能带领好臣民一齐修德向善,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可以聚集财富,让人民生活富足,安定和乐,这就是‘养民’了。这三件事能够相辅相成,和谐并进,就可以称为‘善政’了);这九件事做起来应当安排有序,九件事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就可以将这些事迹配以音乐来加以歌颂(这里说的是‘六府’‘三事’这九件事都能有条不紊的进行,并被人们尽情地歌颂,那就是把君王推行仁德的善政发挥到极至了)。要用美德来劝戒;用刑威来鉴督;用《九歌》来勉励;以保持善政不致被败坏(休,美善的意思。董,鉴督的意思。谓推行善政的途径,就是用美德来劝勉人们,用刑威来约束人们,用至善的音乐来感化人们。要使政事不至于衰败,最关键的就是这三条啊)。”
1703047880
[ 上一页 ]  [ :1.70304783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