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47881e+09
1703047881 【原文】帝曰:“俞(1)!地平天成(2),六府三事允(3)治,万世永赖(4),时乃(5)功。”水土治曰平,五行(6)叙曰成,因禹陈九功而叹美之,言是汝之功也。
1703047882
1703047883 【注释】(1)俞:文言叹词。犹言“然”。表示应答或肯首。(2)地平天成:比喻上下相称,万事妥帖。(3)允:确实;果真。(4)赖:依靠,凭借。(5)乃:你,你的。(6)五行:金、木、水、火、土。此处指天地万物。
1703047884
1703047885 【译文】舜帝说:“对!如果有一天真的天下太平,‘六府’‘三事’都得到妥善治理,(这些宝贵的经验财富)能让千秋万代的后人都有所依靠借鉴,这也是你的功劳(水土得到治理为“平”,天地万物按序排列各就其位为“成”,舜帝因大禹陈述“九功”的治国方略而大为赞叹,说这些都是你的功劳啊)。”
1703047886
1703047887 【原文】帝曰:“咎繇(1),惟兹臣庶(2),罔或(3)干(4)予正(5)。或,有也。无有干我正,言顺命也。汝作士(6),明于五刑(7),以弼(8)五教(9),期(10)于予治。欲其能以刑辅教,当于治体也。刑(11)期于无刑,民协(12)于中,时乃功,懋(13)哉!”虽或行刑,以杀止杀,终无犯者,刑期于无所刑,民皆合于大中(14),是汝之功勉之也。
1703047888
1703047889 【注释】(1)咎繇:即皋陶。舜之贤臣。(2)庶:众。(3)或:有。(4)干:犯。(5)正:通“政”(6)士:古代指掌管刑狱的官员。(7)五刑:五种轻重不同的刑罚。(8)弼:纠正,辅佐。(9)五教:五种伦常教育。(10)期:当,合。(11)刑:用刑。(12)协:符合,相同。(13)懋:美好。(14)大中:《易·大有》:“《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王弼注:“处尊以柔,居中以大。”高亨注:“象大臣处于尊贵之位,守大正之道。”后以“大中”指无过与不及的中正之道。
1703047890
1703047891 【译文】舜帝又说:“咎繇啊,群臣众庶,没有人触犯我的政令(或,有的意思。“没有人触犯我的政令”,谓大家都能顺从天命)。你作为执掌刑狱之官,彰明五类刑罚,用以辅助‘五教’,帮助我使天下得到妥善的治理(希望他能以法制来辅佐教育,使治理国家的政策能够完善而无有偏颇)。你运用刑法,真正达到了不必对人民实施刑罚的目的,百姓的心中一片祥和,不再有人触犯国家的法令。这些都是你的功劳,令人赞叹啊!(虽然有时也运用刑罚,用暴力手段来阻止暴力的泛滥,最终令大家都不再背离正道,适当地运用刑罚,是期望将来不再需要刑罚,人民的日常言行都能符合无过与不及的中正之道。舜帝说“这是你们的功劳”,这是对大臣们的鼓励啊)。”
1703047892
1703047893 【原文】咎繇曰:“帝德罔愆(1)。临下以简,御众以宽;愆,过也,善则归君,人臣之义也。罚弗(2)及嗣(3),赏延于世;嗣,亦世也。延,及也。父子罪不相及也,而及其赏,道德之政也。宥过(4)无大,刑故(5)无小;过误所犯,虽大必宥,不忌故犯,虽小必刑也。罪疑惟轻,功疑惟重;刑疑附轻,赏疑从重,忠厚至也。与其杀弗辜,宁失不经(6)。好生之德,洽(7)于民心,兹用弗犯于有司(8)。”咎繇因帝勉己,遂称帝之德,所以明民不犯上也。宁失不常之罪,不枉不辜之善,仁爱之道也。
1703047894
1703047895 【注释】(1)愆:过错。(2)弗:不。(3)嗣:后代。(4)宥过:谓宽恕别人的过错。(5)刑故:故,故意犯罪。刑故,处罚故意罪犯。(6)不经:不合常法。(7)洽:协和。(8)有司:有关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
1703047896
1703047897 【译文】咎繇说:“舜帝您的德行无可挑剔。你以平易对待臣下,以宽容驾驭百姓(愆,过错的意思。将善绩归功于自己的君主,是做臣子的本分);惩罚不株连子孙,赏赐却延及后代(嗣,和“世”一样指的是后代。延,及的意思。父子之间如果有罪过被惩罚,可以不互相牵连;但如果是荣誉、嘉奖却可以共享,这是真正有道德的善政啊);过失犯罪再大也可以宽赦,故意犯罪再小也必定惩罚(因过失而犯罪,虽然后果严重也必定从宽处理,如果是无所顾忌的故意犯罪,罪行再轻必定严肃惩处);犯罪事实有疑点时考虑宁可从轻判处;立功事实有疑点时考虑宁可从重奖赏(量刑时有疑问难决就尽量从轻;赏赐时有疑问难决则尽量从重,忠良敦厚的风气就会慢慢形成了);与其错杀无罪之人,宁可失之于‘治理不力’。您怜爱生命的美德,浸润于民众之心,所以百姓才不会冲犯官府(咎繇受到舜帝的夸赞后,立即称颂舜帝的德行,以显示臣民不可以目无君王而妄自居功。宁可犯下执法不严的过失,也绝不冤枉一个无辜的好人,这才是仁爱之道啊)。”
1703047898
1703047899 【原文】帝曰:“来(1),禹!汝惟弗矜(2),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弗伐(3),天下莫与汝争功。自贤曰矜,自功曰伐。言禹推善让人而不失其能,不有其劳而不失其功,所以能绝众人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4)。危则难安,微则难明,故戒以精一,信执其中也。无稽之言勿听,弗询(5)之谋勿庸。无考,无信验也。不询,专独也,终必无成,故戒勿听用也。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6)后(7)何戴(8)?后非众罔与守邦。庶民以君为命,故可爱。君失道,民叛之,故可畏。言众戴君以自存,君恃众以守国,相须而成也。惟口出好兴戎(9),朕言弗再。”好谓赏善,戎谓伐恶。言口荣辱之主,虑而宣(10)之,成于一(11)也。
1703047900
1703047901 【注释】(1)来:语助词。(2)矜:自以为贤。《孔传》:“自贤曰矜。”(3)伐:自夸有功。(4)“人心……”四句:蔡沈集传:“心者,人之知觉,主于中而应于外者也。指其发于形气者而言,则谓之人心,指其发于义理者而言,则谓之道心。”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道心者,喜怒哀乐之未发者也。”危,险。微,微妙。精,精进。一,专一。蔡沈集传:“人心易私而难公,故危。”(5)询:问。庸:用。(6)元:大。(7)后:君。大君,指天子。(8)戴:拥戴。这里是尊奉并依靠的意思。(9)出好兴戎:指言出于口,可以导致好或坏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10)宣:公开说出,散布。(11)一:专一。古人谓“专一精思以通神”。晋葛洪《抱朴子·地真》:“守一存真,乃能通神。”
1703047902
1703047903 【译文】舜帝又对禹说:“禹呀!你虽然不炫耀自己的能力,天下却没有人与你争能;你虽然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天下却没有人与你争功(自以为贤明叫‘矜’,自夸有功叫‘伐’。这里是说禹举荐并让位于贤能的人,但并不因此而失去自己贤能的声誉;有了成绩从不居功,但他的功劳谁也无法否认。这正是他的过人之处啊)。人心(人的欲望)是危险的,道心(伦理道德)是微妙的,只有勇猛精进,住于一心,才能真正的把握中正(无过之、无不及)之道(欲望是危险的,使人心难以安定;道心是微妙的,人们又很难明了,所以在这里告诫大家:必须精进、专一地修学善法,才能真正把握好中道)。没有根据的话不要听信,没有征求过众人意见的谋略不要采纳(没有根据的言论,也没有办法用事实来验证。不征求别人的意见,就是独断专行。这两者最终都不能成事,所以说要不听、不做)。世界上最可爱戴者不就是君主吗?最可畏惧者不就是民众吗?民众没有君主又拥戴谁呢?君主没有民众的拥护也就无法守住自己的国家(民众把君主当作自己的命运的依靠,所以说值得敬爱。如果国君背弃了为民做主的正道,人民也会随着背叛国君,所以说值得畏惧。这里说的是民众拥戴自己的君主,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君主也是因为有了大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繁荣,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言语可以用来赞叹美德,也可以用来讨伐罪恶,所以我不会轻易开口说什么,一旦说出来就意味着不容更改(这里说的‘善事’指赏善,这里说的‘讨伐’指除恶。这里说的是:一个人口中说出的话直接关系着自身或他人的荣辱,必须慎重地考虑明白了以后再说出来,专一精思之后,无过无不及,才能成事)。”
1703047904
1703047905 【原文】帝曰:“咨(1),禹!惟时有苗(2)弗率(3),汝徂征(4)。”三苗之民,数干(5)王诛。率,循也。徂,往也。不循帝道,言乱逆也。命禹讨之。
1703047906
1703047907 【注释】(1)咨:叹息。(2)有苗:古国名,亦称“三苗”。(3)率:遵循,依从。(4)徂征:前往征伐。徂,往。(5)干:干犯。
1703047908
1703047909 【译文】舜帝说:“唉!禹呀!现今三苗不遵循帝道,就命你去讨伐他们吧(三苗的民众,多次冒犯天威。率,遵循的意思。徂,往的意思。不遵循帝道,指犯上作乱。于是命禹去讨伐三苗)。”
1703047910
1703047911 【原文】禹乃会群后(1),誓于师曰:“济济(2)有众,咸听朕命。会诸侯共伐有苗也。军旅曰誓。济济,众盛之貌也。蠢(3)兹有苗(4),昏迷弗恭;蠢,动也。昏,暗也。言其所以宜讨也。侮嫚(5)自贤(6),反道败德;狎(7)侮先王,轻嫚典教(8),反正道,败德义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废仁贤,任奸佞。民弃弗保,天降之咎(9)。言民叛之,天灾之也。肆(10)予以尔众士,奉词伐罪。肆,故也。尔尚(11)一乃(12)心力,其(13)克(14)有勋(15)。”
1703047912
1703047913 【注释】(1)群后:指列国诸侯。(2)济济:众多的样子。(3)蠢:虫类蠕动。引申为骚动,动乱。(4)有苗:这里指的是三苗国的国君。(5)嫚:亵渎,轻侮。(6)自贤:自以为贤。(7)狎:亲近而态度不庄重。(8)典教:典章教化。(9)咎:灾祸,不幸之事。(10)肆:故;因此。(11)尚:犹傥,倘若。(12)乃:你,你的。(13)其:犹将,将要。(14)克:能够。(15)勋:功勋;功劳。
1703047914
1703047915 【译文】于是,禹便会聚各方诸侯,并在誓师大会上说:“众位官兵,都要听从我的号令(调集各路诸侯共同征伐有苗。在大军出发前盟约叫“誓”。济济,人数众多的样子)。那蠢蠢欲动的三苗,昏庸糊涂,不恭不敬,轻慢君主(蠢,蠢蠢欲动的意思。昏,昏暗的意思。说明为什么要征讨三苗),妄自尊大,违反正道,败坏德义(对先王毫无恭敬,把典章教化不当回事,违背伦常的正道,败坏社会道德规范),有德行操守的人都散落在民间,追名逐利之徒则受到重用(正直贤良的人被排斥,奸佞之徒纷纷被任用),百姓背弃自己的国家不愿保护它,上天已经降罪于这片土地(谓人民背叛他,上天也降灾于他)。因此,我率领你们诸位,奉舜帝之命,讨伐其罪行(肆,因此)。只要大家同心协力,必将在这次征战中建立功勋。”
1703047916
1703047917 【原文】三旬,有苗民逆命(1),益赞(2)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3)。满招损,谦受益,时(4)乃天道。自满者人损之,自谦者人益之,是天道之常。至诚(诚作諴)感神,矧(5)兹有苗。”至和感神,况有苗也。言易感也。
1703047918
1703047919 【注释】(1)逆命:在古代既可解为违抗命令,也可解为接受命令,此处是抗命。(2)赞:辅佐;帮助。这里指出谋划策。(3)届:至,到。(4)时:这。(5)矧:音审,况且,何况。
1703047920
1703047921 【译文】过了三十天,三苗之民(虽然暂时被武力所震摄,但内心里)还是不能顺从禹的命令。伯益向禹建言说:“只有德行能够感动上天,无论多远,其感召力都可到达。自满会招致损害,谦虚会得到益处,这是天下至理(骄傲自满的人会受到众人的厌弃或攻击,谦卑恭敬的人会得到众人的拥戴和帮助,这是大自然的法则)。至诚连神灵都能感动,何况这个三苗呢?(天地间祥和之气连神明都可以感动,何况是有苗呢?这里说的是人性本善的道理,一切人都可以通过德行来感化他)”
1703047922
1703047923 【原文】禹拜昌言(1)曰:“俞(2)!”班(3)师振(4)旅。以益言为当,故拜受,遂班师。兵入曰振旅,言整众也。帝乃诞敷(5)文德(6),远人不服,大布文德以来之也。儛干羽(7)于两阶(8)。七旬,有苗格(9)。讨而不服,不讨自来,明御(10)之必有道也。
1703047924
1703047925 【注释】(1)昌言:美言。(2)俞:表示应答和首肯,犹是、对。(3)班:返回。(4)振:整顿、整理。师、旅,皆指军队。(5)诞敷:遍布的意思。诞,大,程度、情势等不同一般。敷,传布、散布。(6)文德:指礼乐教化,与“武功”相对。(7)儛干羽:儛,通“舞”。干羽,古代舞者所执的舞具。文舞执羽,武舞执干。(8)两阶:宫廷的东、西阶梯。主人走东阶,客人走西阶。(9)格:来,至。(10)御:统治、治理。
1703047926
1703047927 【译文】禹接受其善言,说:“很对!”随即整顿士兵,撤回了军队(认为伯益的话是对的,所以虚心地接受,于是撤回军队。让军队回到原地叫“振旅”,是让众将士得到休整的意思)。于是,舜帝对苗民广泛进行礼乐道德的教化(边远地方的人民不愿遵循王道的统治,可以通过努力进行礼乐教化,使他们心悦臣服地主动来归顺),在宫殿两侧台阶前持盾牌、羽具,在一片祥和的音乐声中,演出祈祷幸福、和平的歌舞。七十天后,三苗终于主动前来归顺(武力不能让对方屈服,放弃武力后却能让对方主动归顺,说明治理天下必定是有正确的途径可循的)。
1703047928
1703047929 【原文】咎繇曰:“允(1)迪(2)厥(3)德,谟(4)明弼(5)谐。”迪,蹈。厥,其也,其古人。谟,谋也。言人君当信蹈(6)行古人之德,谋广聪明(7),以辅谐(8)其政也。
1703047930
[ 上一页 ]  [ :1.70304788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