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47849e+09
1703047849 【译文】考证往事,大禹曾说:“如果君主能够了解先王治国的艰难并勇于担当,臣子能够了解先贤为官的艰辛并不辞勤勉,国政就会得以安定,民众就会勉力修德(敏,迅速。如果真能明白作为一国之君的艰难,作为臣子辅佐君王的不易所在,那么国家的政事就会得到妥善的治理,民众也会很快地提高自己的德行和修养)。”
1703047850
1703047851 【原文】帝曰:“俞(1)!允(2)若兹(3),嘉言(4)罔(5)攸(6)伏(7),野(8)无遗贤,万邦咸宁。攸,所也。嘉言无所伏,言必用也。如此,则贤材在位,天下安也。稽(9)于众,舍己从人,弗(10)虐无吿(11),弗废(12)困穷,惟(13)帝时(14)克(15)。”帝谓尧也。舜因嘉言无所伏,遂称尧德以成其义。考众从人,矜(16)孤(17)愍(18)穷(19),凡人所轻,圣人所重也。
1703047852
1703047853 【注释】(1)俞:文言叹词。犹言“然”。表示应答或肯首。(2)允:信,实。(3)兹:这个,此。(4)嘉言:善言。(5)罔:无,没有。(6)攸:所。(7)伏:隐藏、埋没。(8)野:指不当政的地位,与“朝廷”的“朝”相对。(9)稽:考。(10)弗:不。(11)无告:指求告无门的孤苦之人。(12)废:沮丧失望。(13)惟:同“唯”,只有。(14)时:随时。(15)克:能够。(16)矜:怜悯,怜惜。(17)孤: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18)愍:同“悯”,怜悯;哀怜。(19)穷:处境恶劣。
1703047854
1703047855 【译文】舜帝说:“是啊!如果真是这样,善的言论不会被埋没,民间没有被遗漏的贤才,万国都会太平了(攸,是所的意思。善的言论不会被埋没,指听到善的言论就一定努力去实行。这样,才是真正的贤才在位,天下就太平了)。认真听取众人的意见,放弃个人私见,听从大家的公论;不使孤苦无依之人受到侵害,不使艰难穷困之人沮丧失望;只有我们的尧帝随时都能做到(舜帝说的是尧。舜有感于“善言不被埋没”的道理,于是称颂尧帝的德行,来阐明其中的义理。虚心听取并随顺众人的善言,怜惜和帮助孤苦穷困的人,这些平常人不经意处,正是圣人所留意注重的啊)。
1703047856
1703047857 【原文】益(1)曰:“都(2)!帝德广运(3),乃(4)圣乃神,乃武乃文。益因舜言,又美尧也。广谓所覆者大,运谓所及者远。圣无不通,神妙无方,文经纬(5)天地,武定祸乱也。皇天眷(6)命,奄(7)有四海,为天下君。”言尧有此德,故为天所命,所以勉(8)舜也。
1703047858
1703047859 【注释】(1)益:伯益,舜的大臣,东夷部落的君主,为嬴姓各族的祖先。史载伯益助禹治水有功,禹欲让位于益,益避居箕山之北。(2)都:叹词。(3)广运:广远。(4)乃:如此。(5)经纬:规范;准则。本义称织物上的竖线为经,横线为纬。(6)眷:顾念。眷命,垂爱并赋予重任。(7)奄:覆盖,尽。(8)勉:勉励。
1703047860
1703047861 【译文】益说:“可敬呀!尧帝德行广大而影响深远,真是圣明而神妙,武治能平定祸乱,文治能定国安邦(伯益听了舜的一番话,更加崇敬尧的美德。广,是说所覆盖的面积大;运,是说所达到的地方远。圣德无所不通,神妙无际。文,可以规范、统理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武,可以平定远近的祸乱)。皇天眷念其至德而授予天命,使尧拥有四海,成为天下的君主(这里是说尧有这样的德行,所以得到上天的垂爱,被赋予神圣的使命,伯益这样说,目的是以此来勉励舜帝)。
1703047862
1703047863 【原文】禹曰:“惠迪(1)吉,从逆(2)凶,惟(3)影响。迪,道也。顺道吉,从逆凶。吉凶之报(4),若影之随形,响之应声,言不虚。”
1703047864
1703047865 【注释】(1)惠迪:惠,顺。迪,道。(2)从逆:向反,背道而行。(3)惟:文言助词,常用于句首。(4)报:回报,报应。
1703047866
1703047867 【译文】禹说:“随顺正道则吉利,违背正道而行则凶险,其效应正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一样(迪,是道的意思。沿着正确的道路行走就会诸事吉祥,顺着错误的道路走下去就会遭遇凶险和不测。这种吉和凶的报应,就像影子是因身体而有,回音是因声响而发一样,这话一点都不假)。”
1703047868
1703047869 【原文】益曰:“吁,戒(1)哉!敬戒无虞(2),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3)淫于乐。淫,过也。游逸(4)过乐,败德之源,富贵所忽(5),故特(6)以为戒也。任贤勿贰(7),去邪勿疑,疑谋勿成(8),百志(9)惟熙(10)。一意任贤,果于去邪,疑则勿行,道义所存于心者,日以广也。罔违道以干(11)百姓之誉,干,求也。失道求名,古人贱之也。罔咈(12)百姓以从己之欲。咈,戾也。专欲难成,犯众兴祸,故戒也。无怠无荒,四夷来王(13)。”言天子常戒慎,无怠惰荒废,则四夷归往之也。
1703047870
1703047871 【注释】(1)戒:戒慎,谨慎。(2)虞:误,失误。(3)罔:不,不可。(4)游逸:同“游佚”,犹游乐。(5)忽:忽视。(6)特:特地,特意。(7)贰:不信任;怀疑。(8)疑谋勿成:意为要做好一件事情,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心,内心犹疑不决,就不可能有所成就。(9)志:德行。《吕氏春秋》:“凡举人之本,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高诱注:“志,德也。”(10)熙:兴。(11)干:求。(12)咈:古同“拂”,违逆,乖戾。(13)王:动词,指“以……为王”,归顺的意思。
1703047872
1703047873 【译文】伯益说:“啊!要谨慎啊!要恭敬地对待前人的训诫,方可免于犯错。做事情不要轻易违失古人的法度;不要耽于游闲安逸;不要过分追求娱乐(淫,过分的意思。过分贪图享乐,是道德败坏的根源,人在富贵的时候往往最容易忽视这一点,所以要特别引起警觉)。任用贤才勿存疑心,去除奸佞不要犹豫不决。心中怀有疑虑,有好的谋略也不会成功。让美好的德行广泛流布,国家就会兴盛起来(一心一意任用贤能的人,果断地远离种种邪说。如果觉得有些说法似是而非,一时拿不定主意,就不要急于实行。领导者心中时时装满着道义,良善的风气逐步形成,并且越播越广)。不要违背正道去谋求百姓的赞誉(干,是谋求的意思。舍弃了正确的道路〔让自己时时处于危险的境地〕去谋求〔那本不存在的虚假的〕名声,在古人看来,这显然是很愚蠢下贱的);不要损害百姓的利益去满足自己的欲望(咈,违逆、乖戾。独图私欲难以成事,况且触犯众怒必将给自己带来灾祸,所以一定要谨慎啊)。为政不怠惰、不荒弃,周边诸国就会归附于君主(谓做君王的常常鉴戒、谨慎自己的一言一行,不因怠惰、放逸而荒废了自己的职责,那么四方边远之地的国家都会来归顺于他)。”
1703047874
1703047875 【原文】禹曰:“于(1)!帝念(2)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3),言养民之本在先修六府也。正德(4)、利用(5)、厚生(6)、惟和(7)。正德以率下,利用以阜财,厚生以养民,三者和,所谓善政也。九功(8)惟序(9),九序惟歌(10)。言六府(11)三事(12)之功,有次序,皆可歌乐,乃德政之致。戒之用休(13),董(14)之用威,劝之以《九歌》(15),俾(16)勿坏。”休,美也。董,督也。言善政之道,美以戒之,威以督之,歌以劝之,使政勿坏,在此三者也。
1703047876
1703047877 【注释】(1)于:叹词。表示赞美。(2)念:思考,思虑。(3)修:整治,整理。(4)正德:端正德行。(5)利用:谓物尽其用,使事物或人发挥效能。(6)厚生:使人们生活充实。(7)和:和顺,和谐。(8)九功:古谓六府三事之功为九功。(9)序:次序,顺序。(10)歌:歌颂。(11)六府:指水、火、金、木、土、谷。孔颖达疏:“府者,藏财之处;六者,货财所聚,故称六府。”(12)三事:指正德、利用、厚生。(13)休:美善,吉庆。(14)董:督察。(15)九歌:禹时乐歌。《左传·文公七年》:“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16)俾:使。
1703047878
1703047879 【译文】禹说:“这些话,舜帝您值得思考啊!(帝王的)德行就体现在推行善政上,所谓善政就是‘养民’(让人民都过上幸福安乐的生活)。妥善治理水、火、金、木、土、谷这‘六府’(‘养民’的根本,就是首先要治理好‘六府’〔这六个藏财之地,以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端正德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重视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这三件事要相辅相成(端正德行就能带领好臣民一齐修德向善,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可以聚集财富,让人民生活富足,安定和乐,这就是‘养民’了。这三件事能够相辅相成,和谐并进,就可以称为‘善政’了);这九件事做起来应当安排有序,九件事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就可以将这些事迹配以音乐来加以歌颂(这里说的是‘六府’‘三事’这九件事都能有条不紊的进行,并被人们尽情地歌颂,那就是把君王推行仁德的善政发挥到极至了)。要用美德来劝戒;用刑威来鉴督;用《九歌》来勉励;以保持善政不致被败坏(休,美善的意思。董,鉴督的意思。谓推行善政的途径,就是用美德来劝勉人们,用刑威来约束人们,用至善的音乐来感化人们。要使政事不至于衰败,最关键的就是这三条啊)。”
1703047880
1703047881 【原文】帝曰:“俞(1)!地平天成(2),六府三事允(3)治,万世永赖(4),时乃(5)功。”水土治曰平,五行(6)叙曰成,因禹陈九功而叹美之,言是汝之功也。
1703047882
1703047883 【注释】(1)俞:文言叹词。犹言“然”。表示应答或肯首。(2)地平天成:比喻上下相称,万事妥帖。(3)允:确实;果真。(4)赖:依靠,凭借。(5)乃:你,你的。(6)五行:金、木、水、火、土。此处指天地万物。
1703047884
1703047885 【译文】舜帝说:“对!如果有一天真的天下太平,‘六府’‘三事’都得到妥善治理,(这些宝贵的经验财富)能让千秋万代的后人都有所依靠借鉴,这也是你的功劳(水土得到治理为“平”,天地万物按序排列各就其位为“成”,舜帝因大禹陈述“九功”的治国方略而大为赞叹,说这些都是你的功劳啊)。”
1703047886
1703047887 【原文】帝曰:“咎繇(1),惟兹臣庶(2),罔或(3)干(4)予正(5)。或,有也。无有干我正,言顺命也。汝作士(6),明于五刑(7),以弼(8)五教(9),期(10)于予治。欲其能以刑辅教,当于治体也。刑(11)期于无刑,民协(12)于中,时乃功,懋(13)哉!”虽或行刑,以杀止杀,终无犯者,刑期于无所刑,民皆合于大中(14),是汝之功勉之也。
1703047888
1703047889 【注释】(1)咎繇:即皋陶。舜之贤臣。(2)庶:众。(3)或:有。(4)干:犯。(5)正:通“政”(6)士:古代指掌管刑狱的官员。(7)五刑:五种轻重不同的刑罚。(8)弼:纠正,辅佐。(9)五教:五种伦常教育。(10)期:当,合。(11)刑:用刑。(12)协:符合,相同。(13)懋:美好。(14)大中:《易·大有》:“《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王弼注:“处尊以柔,居中以大。”高亨注:“象大臣处于尊贵之位,守大正之道。”后以“大中”指无过与不及的中正之道。
1703047890
1703047891 【译文】舜帝又说:“咎繇啊,群臣众庶,没有人触犯我的政令(或,有的意思。“没有人触犯我的政令”,谓大家都能顺从天命)。你作为执掌刑狱之官,彰明五类刑罚,用以辅助‘五教’,帮助我使天下得到妥善的治理(希望他能以法制来辅佐教育,使治理国家的政策能够完善而无有偏颇)。你运用刑法,真正达到了不必对人民实施刑罚的目的,百姓的心中一片祥和,不再有人触犯国家的法令。这些都是你的功劳,令人赞叹啊!(虽然有时也运用刑罚,用暴力手段来阻止暴力的泛滥,最终令大家都不再背离正道,适当地运用刑罚,是期望将来不再需要刑罚,人民的日常言行都能符合无过与不及的中正之道。舜帝说“这是你们的功劳”,这是对大臣们的鼓励啊)。”
1703047892
1703047893 【原文】咎繇曰:“帝德罔愆(1)。临下以简,御众以宽;愆,过也,善则归君,人臣之义也。罚弗(2)及嗣(3),赏延于世;嗣,亦世也。延,及也。父子罪不相及也,而及其赏,道德之政也。宥过(4)无大,刑故(5)无小;过误所犯,虽大必宥,不忌故犯,虽小必刑也。罪疑惟轻,功疑惟重;刑疑附轻,赏疑从重,忠厚至也。与其杀弗辜,宁失不经(6)。好生之德,洽(7)于民心,兹用弗犯于有司(8)。”咎繇因帝勉己,遂称帝之德,所以明民不犯上也。宁失不常之罪,不枉不辜之善,仁爱之道也。
1703047894
1703047895 【注释】(1)愆:过错。(2)弗:不。(3)嗣:后代。(4)宥过:谓宽恕别人的过错。(5)刑故:故,故意犯罪。刑故,处罚故意罪犯。(6)不经:不合常法。(7)洽:协和。(8)有司:有关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
1703047896
1703047897 【译文】咎繇说:“舜帝您的德行无可挑剔。你以平易对待臣下,以宽容驾驭百姓(愆,过错的意思。将善绩归功于自己的君主,是做臣子的本分);惩罚不株连子孙,赏赐却延及后代(嗣,和“世”一样指的是后代。延,及的意思。父子之间如果有罪过被惩罚,可以不互相牵连;但如果是荣誉、嘉奖却可以共享,这是真正有道德的善政啊);过失犯罪再大也可以宽赦,故意犯罪再小也必定惩罚(因过失而犯罪,虽然后果严重也必定从宽处理,如果是无所顾忌的故意犯罪,罪行再轻必定严肃惩处);犯罪事实有疑点时考虑宁可从轻判处;立功事实有疑点时考虑宁可从重奖赏(量刑时有疑问难决就尽量从轻;赏赐时有疑问难决则尽量从重,忠良敦厚的风气就会慢慢形成了);与其错杀无罪之人,宁可失之于‘治理不力’。您怜爱生命的美德,浸润于民众之心,所以百姓才不会冲犯官府(咎繇受到舜帝的夸赞后,立即称颂舜帝的德行,以显示臣民不可以目无君王而妄自居功。宁可犯下执法不严的过失,也绝不冤枉一个无辜的好人,这才是仁爱之道啊)。”
1703047898
[ 上一页 ]  [ :1.70304784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