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489e+09
1703048900
1703048901 【注释】(1)淇澳:淇水弯曲处。今本《诗经》作“淇奥”。澳,同“隩”,水边弯曲处。(2)美武公之德:赞美卫武公的美好德行。(3)文章:文采。(4)以礼自防:以道德仪节的规范自我约束。(5)猗猗:美盛的样子,用以喻指卫武公的质美德盛。(6)康叔之余烈:康叔,姬姓,名封,又称康叔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弟,被武王封于康国。周成王平定三监之乱后,在黄河和淇水之间的商朝故墟朝歌建立卫国,封康叔于卫,故又称卫康叔。卫康叔治国有方,是卫的开国始祖。余烈,遗留下来的风范。(7)斐:有文采的样子。(8)如切如瑳,如琢如磨:切、瑳、琢、磨为古代处理玉石器或骨器的不同工艺技术。此指学问品德的锻炼须反覆切磋琢磨,精益求精。(9)自修饰:自我整理装饰。(10)见:被。
1703048902
1703048903 【译文】《淇澳》是称扬卫武公美好德行的诗,说他既有文采,又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以道德仪节的规范自我约束,所以能够担任周朝的宰相,为表示对他的赞美而作此诗。
1703048904
1703048905 请看那弯弯的淇水河边,大片的绿竹秀美又茂盛(这一句为起兴,用淇水内侧绿竹长得秀美茂盛比喻武公的美德,武公具有卫国开国始祖康叔的风范)。
1703048906
1703048907 那文采斐然的君子啊,进德修身如雕琢美玉,人人都精益求精(善于听取他人的劝谏,用礼义自我修养,成就敬慎庄重的威仪,就像要成就精美的玉器,必须经过切磋琢磨)。
1703048908
1703048909 【原文】《芄兰》(1),刺惠公(2)也。骄而无礼,大夫刺之。惠公以幼童即位,自谓有才能,而骄慢于大臣。但习威仪(3),不知为政以礼也。
1703048910
1703048911 芄兰之支(4)。兴也。芄兰,草柔弱,恒延蔓于地,有所依缘则起。兴者,喻幼穉(5)之君,任用大臣,乃能成其政也。童子佩觿(6)。觿所以解结,成人之佩也。人君治成人事,虽童子犹佩觿,以早成其德也。虽则佩觿,能不我知(7)。此幼稚之君,虽佩觿焉,其才能实不如我众臣之所知为也。惠公自谓有才能而骄慢,所以见刺(8)也。
1703048912
1703048913 【注释】(1)芄兰:草本植物名,有藤蔓生,枝叶细弱。此用以比喻惠公童子之身的柔弱。(2)刺惠公:指责惠公。(3)但习威仪:只学习了表面庄严的容止仪态。(4)支:枝。(5)穉:同“稚”,幼小。(6)觽:用象骨制成的解结锥,可为装饰品,供成年男子佩带。(7)能不我知:指惠公年纪小,所知所能不如大臣。(8)见刺:被指责。见,被。
1703048914
1703048915 【译文】《芄兰》是讽喻惠公的诗。惠公骄纵而不遵礼义,所以大夫们对他进行讽喻(惠公幼年即位,恃才而骄,只学习了表面威严的举止仪态,不明白用礼贤下士来治理国家的道理)。
1703048916
1703048917 就像芄兰那需要有所依托才能攀升的细枝(这一句为起兴,枝叶细弱的芄兰要有所依托才能在地上不断地攀延。比喻幼小的君王要任用大臣为依托,才能为政治国),年幼的君王已佩戴起象征成人的解结锥(惠公治国管理成人,虽是小孩却佩戴标志成人的解结锥,是希望尽早成就他的德行)。虽然配戴了此物不等于就己经成熟。君王啊,若有难事,别忘了还有我们这群臣子(这一句说明幼稚的君王,虽然佩戴着成人标志的解结锥,但他的才能实在是比不上我等众臣的见识和智慧。惠公自认为很有才华而恃才骄傲,故被大臣们指责)!
1703048918
1703048919 王 风
1703048920
1703048921 【原文】《葛虆》,王族刺桓王(1)也。周室道衰,弃其九族(2)焉。
1703048922
1703048923 绵绵葛虆(3),在河之浒(4)。水涯曰浒。葛也虆也,生河之涯,得其润泽,以长而不绝。兴者,喻王之同姓,得王恩施以生长其子。终远兄弟(5),谓他人父。兄弟,族亲也。王寡于恩施,今以远弃族亲矣,是我以他人为己父也。
1703048924
1703048925 【注释】(1)刺桓王:指责桓王。此处“桓王”根据郑玄及孔颖达的考证,应是周平王。(2)弃其九族:嫌弃厌离自己的九族宗亲。弃,厌弃;嫌弃。九族,以自己为本位,上推至四世之高祖,下推至四世之玄孙,为九族。(3)绵绵葛虆:绵绵,绵长不断的样子。葛虆,即葛蕉藤,是蔓生的藤类。(4)浒:水涯边。(5)终远兄弟:竟然离弃同族宗亲。终,竟。远,离开;避开。兄弟,古代对同姓宗亲的称呼。郑玄注:“兄弟,犹言族亲也。”
1703048926
1703048927 【译文】《葛虆》是王族之人讽喻周平王的诗作。当时周朝王道衰颓,周平王嫌弃厌离自己的九族宗亲。
1703048928
1703048929 葛蕉之藤延绵不绝,是因为生长在河边,长期得到河水的滋润(葛蕉藤生长在河边,得到水的滋润,绵延不断地生长着。这一句为起兴,比喻君王的同姓宗族都是受君王恩泽而生存的)。没想到君王竟然离弃兄弟宗亲,往日的隆恩不再,原来的慈父已变成路人(君王对族亲寡恩,现在又远远地离弃我们,王族仰赖君王的恩施,如同仰赖自己的父亲,如今和认他人为父又有什么区别呢?)!
1703048930
1703048931 【原文】《采葛》(1),惧谗(2)也。桓王(3)之时,政事不明。臣无大小(4),使出者,则为谗人所毁,故惧之也。
1703048932
1703048933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5)。兴也。葛,所以为絺纮(6)也。事虽小,一日不见于君,忧惧于谗矣。兴者,以采葛喻臣,以小事使出者也。
1703048934
1703048935 【注释】(1)采葛:采集葛藤。用以比喻所做的出使工作是一件小事。(2)惧谗:害怕被说坏话、被人中伤。(3)桓王:此处“桓王”根据郑玄及孔颖达的考证,应是周平王。(4)臣无大小:指不分大臣、小臣。(5)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虽只一天没见到,像三个月没见到那般让人担心思念。(6)所以为絺纮:用来制作成夏季服装用的细葛布及帽带。
1703048936
1703048937 【译文】《采葛》是写臣子们惧怕有人谗毁中伤的诗作(周平王时,政务不分明。大臣无论官职大小,被派出使就会被小人诋毁,所以人人担心惧怕)。
1703048938
1703048939 就好像出门去找些葛藤,我离开您只是去办小事一件,可是一天见不到就把心担。好似有几个月没见面,生怕夜长梦多生事端(这一句为起兴,用采摘葛藤比喻臣子因小事出使。出使虽然是小事,但一天没见到君王就担心会被小人诋毁)!
1703048940
1703048941 郑 风
1703048942
1703048943 【原文】《风雨》,思君子也。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1)焉。
1703048944
1703048945 风雨凄凄(2),鸡鸣喈喈(3)。兴也。风且雨凄凄然,鸡犹守时而鸣喈喈然。兴者,喻君子虽居乱世,不改其节度也。既见君子(4),云胡不夷(5)。夷,悦也。思而见之,云何不悦也。
1703048946
1703048947 【注释】(1)度:法则,应遵行的标准。即君子之节操。(2)风雨凄凄:风雨交加,凄凉寒冷。(3)喈喈:鸡叫的声音。(4)既见君子:终于见到德才出众的君子。既,终于。君子,泛指德能出众的人。(5)云胡不夷:云,语气助词,无实义。胡,怎么。夷,喜悦。
1703048948
1703048949 【译文】《风雨》是思念君子的诗。时处乱世,人们则思念君子。因为君子虽处乱世,却不改变其节操。
[ 上一页 ]  [ :1.703048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