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49370
1703049371
【译文】《隰桑》是讽喻周幽王的诗。幽王时,小人在朝为官,君子远离躲避在乡野。作者想访求君子,劝请他们出来尽心匡扶君王。
1703049372
1703049373
湿地的桑树婀娜多姿,枝叶茂盛给行人以庇荫(隰地中的桑树,枝条柔美,树叶茂盛,可以庇勋人们。这一句为起兴,比喻当时贤人君子不被重用而远在乡野。所以,隰地中的桑树如君子所处之地,有庇护养育君子之德啊)。倘若见到了贤才被重用,我内心将是何等的欢欣(思念处在乡野的君子,能被君王重用而得到相应的职位,我将无比欢喜啊)!我心中爱慕君子的美德,不因他身处民间,就会稍减我的思念之诚(我诚心爱敬这些君子,他们虽远在乡野,岂能不常常思念他们呢)。我心中爱戴君子,赞叹贤才,昼夜思念何曾有一日忘怀(我在内心赞叹这些君子,真诚而不能忘怀)!
1703049374
1703049375
【原文】《白华》,周人刺幽后也。幽王娶申女以为后,又得褒姒而黜(1)申后。故下国化之,以妾为妻,以孽(2)代宗,而王弗能治。申,姜姓之国。孽,支庶(3)也。宗,嫡子(4)也。王不能治,己不正故也。
1703049376
1703049377
英英白云,露彼菅茅(5)。英英,白云貌。白云下露,养彼可以为菅之茅。使与白华之菅,可相乱易,犹天之下妖气生褒姒,使申后见黜也。天步艰难,之子不犹。步,行也。犹,图也。天行此艰难之妖久矣,王不图其变之所由。昔夏之衰,有二龙之妖,卜藏其漦(6),周厉王发而观之,化为玄鼋(7);童女遇之,当宣王之时而生女,惧而弃之。后褒人有狱而入之幽王,幽王嬖(8)之,是谓褒姒。鼓钟于宫,声闻于外。王失礼于内,而下国闻知而化之,王弗能治,如呜钟鼓于宫中,而欲使外人不闻,亦不可得也。念子懆懆(9),视我迈迈。迈迈,不悦也。言申后之忠于王也。念之懆懆然,欲谏正之,王反不悦于其所言。
1703049378
1703049379
【注释】(1)黜:贬降,罢退。(2)孽:旧时指庶子或旁支。(3)支庶:宗法制度谓嫡子以外的旁支。《诗·小雅·白华序》“以孽代宗”,汉郑玄注:“孽,支庶也;宗,适子也。”(4)适子:同“嫡子”,正妻所生之子,多指嫡长子。(5)菅茅:茅草的一种。夏花者为茅,秋花者为菅。(6)漦:龙或鱼的唾液。(7)玄鼋:蜥蜴。(8)嬖:宠爱。(9)懆懆:忧愁貌。
1703049380
1703049381
【译文】《白华》是周人隐刺幽王王后褒姒的诗。幽王先是娶姜姓之国的申女为王后,后来得到褒姒便废去了申后。所以许多诸侯国也追随其风,以其妾取代正妻,以旁系子嗣取代嫡子,而幽王自身行为不端故不能整治。
1703049382
1703049383
白云飘荡,甘露如膏,却滋养了那些一心想取代白菅的茅草(这一句为起兴,指白云降下露水,滋养着那些可以替代白菅使用的茅草,若与秋季开白华的菅草相比,真可以假乱真。犹如上天降下妖气生了褒姒,使申皇后受到贬降而失去君王的宠幸)。时运艰难,君王却不思拯救,所作所为怎不令人心焦(时运艰难妖孽久存,君王不谋划改变的办法。昔日夏朝末年有两条龙妖来到王宫,夏王通过占卜得到指点,将其遗留的唾液装在木匣子里收藏了起来。直到周厉王时打开观看,唾液化为一只“玄鼋”爬出。一个少女碰上了这只鳖,便受了孕,到宣王时生一女婴。因惧其不祥,该女婴被扔弃。后来有褒国人为赎罪将已成年的她献给周幽王,幽王非常宠爱她,因姓姒,故称为褒姒)。宫内鸣钟,响声立刻就会传遍四郊。君王一人有失,天下之人都将争相仿效(君王在宫内失礼,诸侯国听说后就效仿他。君王不能治理国家,就像在宫内鸣钟,却想叫宫外人听不到,这是不可能的)。我为您日夜担忧愁苦,您却对我横眉冷对,丝毫不顾念为妻的忠告(说的是申后忠于幽王,想劝谏匡正其过失,幽王却不乐于听申后的话)。
1703049384
1703049385
【原文】《何草不黄》,下国刺幽王也。四夷交侵,中国背叛,用兵不息,视民如禽兽。君子忧之,故作是诗也。
1703049386
1703049387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用兵不息,军旅自岁始草生而出,至岁晚矣,何草而不黄乎?草皆黄矣,于是闲将率何日不行乎?言常行劳苦甚也。何人不将,经营(1)四方。言万民无不从役者也。匪兕(2)匪虎,率(3)彼旷野。兕虎,野兽也。旷,空也。兕虎者,以比战士也。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1703049388
1703049389
【注释】(1)经营:往来。(2)兕:古代一种似牛的野兽。《尔雅·释兽》:“兕,似牛。”此处以“兕虎”作比喻。(3)率:沿着;顺着。
1703049390
1703049391
【译文】《何草不黄》是诸侯国指责幽王的诗。当时,四方边远少数民族交替入侵,中原之国背叛王室。朝廷用兵不息,视民众如同禽兽。君子为之忧伤,所以写作此诗。
1703049392
1703049393
从年头到年尾,什么草没有变黄?什么日子停止过行军(征兵作战不停息,军队从年初青草生长时就出发,到了年末,什么草不变黄呢?青草全都变黄,在这期间将帅没有一天不行军。说的是征夫常常行军作战劳苦到了极点)?还有谁不被役使,征战四方奔走不停(这一句说明百姓没有不从役征战的)?我不是野牛和老虎,却被迫成年累月以旷野为家。可怜被役使的征夫,整日奔波何曾有片刻闲暇。
1703049394
1703049395
大 雅
1703049396
1703049397
【原文】《文王》,文王受命(1)作(2)周也。受命,受天命而王天下,制立周邦。
1703049398
1703049399
文王在上(3),于(4)昭(5)于天。在上,在民上也。于,叹辞也。昭,见。文王初为西伯,有功于民,其德著见于天,故天命之以为王也。周虽旧邦(6),其命惟新。乃新在文王也。济济(7)多士,文王以(8)宁。济济,多威仪也。商之孙子,其丽不亿(9)。上帝(10)既命,侯于周服(11)。丽,数也。商之孙子,其数不徒亿,多言之也。至天已命文王之后,乃为君于周之九服(12)之中,言众之不如德也。侯服于周,天命靡常(13)。则见天命之无常也。无常者,善则就之,恶则去之。殷士肤敏(14),祼(15)将于京。殷士,殷侯也。肤,美也。敏,疾也。祼,灌鬯也。将,行也。殷之臣壮美而敏,来助周祭也。
1703049400
1703049401
【注释】(1)受命:受天之命。(2)作:创制;设立。(3)在上:《书·吕刑》:“穆穆在上,明明在下。”孔颖达疏:“言尧躬行敬敬之道在于上位。”后因以“在上”尊称帝王。(4)于:叹词。(5)昭:光明;明亮。(6)旧邦:岐山下的周代旧邑,文王祖父古公亶父由豳迁至,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境,周建国于此,故称。(7)济济:众多貌。(8)以:任用;使用;运用。(9)不亿:超过亿数,形容其数甚多。《诗·大雅·文王》:“商之孙子,其丽不亿 。”郑玄笺:“其数不徒亿,多言之也。”孔颖达疏:“其数至多,不徒止于一亿而已,言其数过亿也。”(10)上帝:天帝,上天。(11)侯于周服:为“侯服于周”的倒文。侯服,古代王城外围,按距离远近划分的区域之一。周制称王城周围方千里以外的方五百里的地区。《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郑玄注:“服,服事天子也。”(12)九服:王畿(畿:指古代王都所领辖的千里地面)以外的九等地区,即全国各地区。(13)靡常:无常,没有一定的规律。(14)肤敏:优美敏捷。肤,美。(15)裸:即灌鬯。古代祭祀的一种仪式。把黑黍和郁金草酿成的香酒浇在地上,求神降临。
1703049402
1703049403
【译文】《文王》讲述文王受天之命而统领诸侯、创立周朝的事迹。
1703049404
1703049405
文王在上,圣德的光辉天地昭彰(文王起初被商纣王封为西伯,有功于民。其仁爱恩德普利天下,故天下归之,尊其为王)。岐周虽然是旧邦,却显现出崭新的气象(旧邦之新,新在文王承先启后的新政)。忠勇之士济济一堂,文王任人唯贤,将天下治理得安定和祥。殷商的后代子孙繁衍众多,其数难计。如今上天已降命于文王,这些人都成了周朝的臣子(历史的重任已交与文王及其后人,做天下的君王,意为人数众多比不上德行广大)。殷商子孙臣服于周,可见天命无常,并无不变之理(天命没有不变的道理。所谓“无常”,就是谁行善,就会接近上天的恩赐;行恶,天恩就会远离)。看那殷商的后代,动作优美而敏捷,正殷勤地协助周家的祭祀!
1703049406
1703049407
【原文】《大明》,文王有明德,故天复命武王也。二圣相承,其明德日广大,故曰大明也。
1703049408
1703049409
明明在下,赫赫(1)在上。明明,察也。文王之德,明明在于下,故赫赫然著见于天。天难忱(2)斯,不易维王。天位(3)殷嫡(4),使不挟(5)四方。忱,信也。挟,达也。天意难信矣,不可改易者天子也。今纣居王位,而又殷之正嫡,以其为恶,乃绝弃之。使教令不行于四方,四方共叛之,是天命无常,唯德是与耳。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6)上帝,聿怀(7)多福。厥(8)德不回,以受(9)方国。回,违也。小心翼翼(10),恭慎貌也。聿,述(11)也。怀,思也。方国,四方来附者也。
1703049410
1703049411
【注释】(1)赫赫:显赫盛大貌;显著貌。(2)忱:信任;相信。常于涉及天命、天意时用之。《诗》曰:“天命匪忱。”(3)位:使占据其应有的位置。《礼记·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4)嫡:正妻。(5)挟:握持;操持。引申为持有。《战国策·赵策四》:“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6)昭事:勤勉地服事。昭,通“劭”。高亨注:“昭,借为劭。《说文》:“劭,勉也。”(7)怀:招致,招来。《易·师》:“王三锡命,怀万邦也。”孔颖达疏:“能招怀万邦。”(8)厥:代词,其。(9)受:得到;得。(10)翼翼:恭敬谨慎貌。郑玄笺:“小心翼翼,恭慎貌。”(11)述:遵循;继承。《书·五子之歌》:“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孔安国传:“述,循也。”
1703049412
1703049413
【译文】《大明》讲述的是文王有圣明德行,庇荫影响着后代,故治理天下之重任由文王延续至其子武王(文王、武王两位圣君先后相承,其圣明的德行一天天广为传扬,故称为大明)。
1703049414
1703049415
文王的圣德流布天下,声名显著于天地之间(文王的德行惠及百姓,所以声名显赫)。天命无常,实难依赖,只有君王的圣德才可以永葆不变(天意难料,但不轻易变更的是君王)。上天也曾命殷纣为王,不久又令他失去天下(殷纣王虽居王位,而且又是殷商的正室所传,因为他作恶多端,于是废除了他,让他的命令在全国无法施行,天下一起背离了他。所以,天命不会恒常不变,只给予那些有德行的人)。唯有今天的文王,时时恭敬谨慎,唯恐自己的德行有丝毫偏差。奉行天道,勤于国事,使得天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样的德行始终不变,才能够赢得诸侯的归顺,将天命永久承担。
1703049416
1703049417
【原文】《思齐》(1),文王所以圣也。言其非但天性,德有所由成也。思齐大任(2),文王之母。思媚周姜(3),京室(4)之妇。齐,庄也。媚,爱也。周姜,大姜。京室,王室也。常思庄敬者太任也,乃为文王之母。又常思爱大姜(5)之配(6)大王(7)之礼,以为京室之妇。言其德行纯备,以生圣子。大姒(8)嗣(9)徽音(10),则百斯男。大姒,文王之妃也。大姒十子,众妾则宜百子也。徽,美也。嗣大任之美音,谓续行其善教令。刑于寡妻(11),至于兄弟。以御(12)于家邦。刑,法也。寡妻,寡有之妻,言贤也。御,治也。文王以礼法接待其妻,至于其宗族(13),以此又能为政治于家邦。
1703049418
1703049419
【注释】(1)齐:同“斋”。庄重;严肃恭敬。(2)大任:即文王之母太任。大,“太”的古字。《列女传·母仪传·周室三母》:“大任者,文王之母,挚任氏中女也。王季(文王父)娶为妃。大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溲于豕牢,而生文王。文王生而明圣,大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君子谓大任为能胎教。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故妊子之时,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人生而肖万物者,皆其母感于物,故形音肖之。文王母可谓知肖化矣。”(3)周姜:指文王的祖母太姜。《列女传·母仪传》:“太姜者,王季之母,有台氏之女。大王娶以为妃。生泰伯、仲雍、王季。贞顺率导,靡有过失。大王谋事迁徙,必与大姜。君子谓大姜广于德教。”(4)京室:王室。(5)大姜:太姜。(6)配:配合。《孟子·公孙丑上》:“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朱熹《孟子集注》:“配者,合而有助之意。”(7)大王:太王。周文王之祖父,古公亶父的尊号。周人本居豳(豳,古国名。周的祖先公刘所立,其地在今陕西省彬县以东旬邑县境),自古公始迁居岐山之下,定国号曰周,自此兴盛,故武王克殷,追尊为太王。(8)大姒:亦作“太姒”。有莘氏之女,周文王妻,武王母。《史记·管蔡世家》:“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后用为贤母的典实。(9)嗣:继承;接续。(10)徽音:犹德音。指令闻美誉。(11)刑于寡妻:刑于,谓以礼法对待。指夫妇和睦。寡妻,贤妻。郑玄笺:“寡妻,寡有之妻,言贤也。”一说为嫡妻。毛传:“寡妻,适妻也。”(12)御:统治;治理。《书·大禹谟》:“临下以简,御众以宽。”(13)宗族:谓同宗同族之人。《周礼·春官·大宗伯》:“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尔雅·释亲》:“父之党为宗族。”
[
上一页 ]
[ :1.7030493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