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49432
1703049433
文王开始营造灵台,精心规划仔细安排。四方百姓闻风而动,转眼之间圆满成功(文王接受上天的旨意,测量规划灵台地基,精确测定基础位置,百姓立即动工建造,还没到竣工日期灵台就很快建成了。大家议论着文王的圣德风范,深受感动,而勤奋努力,心情快乐,忘却了辛劳)。当初并无速成之意,百姓归心诚如赤子(文王测量规划灵台的地基,并没有着急建成的意思,但百姓们都用子女替父母做事的心情,来努力建造灵台)。
1703049434
1703049435
【原文】《行苇》(1),忠厚也。周家忠厚,仁及草木,故能内睦于九族,外尊事黄耇(2),养老乞(3)言,以成其福禄焉。乞言,从求善言可以为政者也。敦(4)彼行苇,羊牛勿践履。方(5)苞方体,维叶泥泥(6)。敦,聚貌也。行,道也。叶初生泥泥然。苞,茂也。体,成形也。敦敦然道旁之苇,牧羊牛者无使蹈履折伤之,草物方茂盛,以其终将为人用。故周之先王,为此爱之,况于其人乎。黄耇台背(7),以引以翼(8)。台之言鲐也。大老(9),则背有鲐文(10)也。既告(11)老人,及其来也,以礼引之,以礼翼之。在其前曰引,在其旁曰翼也。寿考(12)维祺(13),以介(14)景福(15)。祺,吉。介,助也。养老人而得吉,所以助大福也。
1703049436
1703049437
【注释】(1)行苇:行,道路。路旁的芦苇。(2)黄耇:指年老的人。《诗·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遐不黄耇。”毛传:“黄,黄发也;耇,老。”(3)乞:求讨;祈求;请求。(4)敦:聚拢貌。(5)方:副词。方始;方才。(6)泥泥:柔润貌。(7)台背:台,亦作鲐(鱼名,背上有黑的花纹),老年人背有黑纹,故称老人为台背。(8)翼:搀扶之意。(9)大老:德高望重的老人。(10)鲐文:鲐鱼般的斑纹。鲐,鱼名。(11)告:求,请求。这里是求教的意思。(12)寿考:年高;长寿。(13)祺:幸福;吉祥。(14)介:佐助。(15)景福:洪福;大福。
1703049438
1703049439
【译文】《行苇》是赞扬忠厚品行的。周室王族忠厚治国,仁爱延及草木,所以对内能使九族和睦,对外能尊敬老人。敬心供养老人以祈求传授智慧经验,如此敬老尊贤的态度积累了绵长济世的福报(乞言,就是向老人请教,听取善言,即有助于治国安邦之类的言论)。簇簇新苇生长在路边,切莫让牛羊践踏摧残。茂盛的芦苇刚长出鲜嫩的枝干,柔润的翠叶怎不令人爱怜(道旁的芦苇丛丛簇簇,放牛牧羊的人,不要让牛羊踩踏折伤了芦苇。茂盛的草木才刚长出,它最终都会对人有用。周朝的先王对草木尚且都很爱护,更何况人呢)。倘若见到了年迈的老者,年轻人快快上前扶搀(台说的是鲐纹。指那些德高望重的老人,背上已长满了鲐纹。既是求教于老人,见他到来,就当以敬师之礼赶急上前去迎接和搀扶他。在前面带路叫“引”,在旁边搀扶叫“翼”)!长寿之人最吉祥,能庇佑子孙后代洪福齐天(敬养老人的行为非常吉利,可以给人带来好运,后福无穷)。
1703049440
1703049441
【原文】《假(1)乐(2)》,嘉成王也。
1703049442
1703049443
假乐君子,显显(3)令德。宜民宜人,受禄(4)于天。假,嘉也。宜民(5)宜人(6),宜安民(7),宜官人(8)也。天嘉乐成王有光光(9)之善德,安民官人,皆得其宜,以受福禄于天也。千禄(10)百福,子孙千亿。穆穆(11)皇皇(12),宜君宜王。宜君王天下也。干,求也。成王行显显之令德,求禄得百福。其子孙亦勤行而求之,得禄千亿。故或为诸侯,或为天子,言皆相勖(13)以道也。不愆(14)不忘,率(15)由旧章(16)。愆,过也。率,循也。成王之令德,不过误,不遗失,循用旧典之文章,谓周公之礼法。
1703049444
1703049445
【注释】(1)假:嘉,美。(2)乐:喜爱,喜欢。(3)显显:鲜明貌。(4)受禄:接受福祉。(5)宜民:谓使民众安定,得以安抚。(6)宜人:谓使人适合其位。(7)安民:安定人民生活;安抚人民。(8)官人:选取人才给以适当官职。(9)光光:显赫威武貌;明亮貌。(10)千禄:千,当为“干”之误。《毛诗正义》:“干禄百福。”干,求。《诗·大雅·旱麓》:“岂弟君子,干禄岂弟。”(11)穆穆:端庄恭敬。(12)皇皇:美盛貌;庄肃貌。(13)相勖:互相勉励。勖,勉励。(14)愆:违背;违失。(15)率:遵行;遵循。(16)旧章:昔日的典章。
1703049446
1703049447
【译文】《假乐》是赞扬成王之诗。
1703049448
1703049449
嘉美和乐的君子,您的美德如日月高悬。安民任贤无所不宜,您的福禄受自于上天(上天赞美欢喜成王有明耀显赫的美德,百姓幸福安乐,贤才选用得当,百姓官吏各得其所,因此国运昌盛,天清地宁)。您的福禄无穷无尽,您的子孙百亿万千。身心敬穆仪态庄严,为君为王天意使然(成王有明耀显赫的美德,故能获得大福大禄。他的子孙也像他一样勤修德行以培厚福,得禄不计其数。所以有的做诸侯,有的做天子。说的是他们都能互相勉励,修己培德,遵循大道)。先王之训不弃不忘,古人常道不失不偏(成王的美德还体现在对于周公留下来的典章礼法,不违背,不遗忘,遵照行事)。
1703049450
1703049451
【原文】《民劳》,召穆公(1)刺(2)厉王(3)也。
1703049452
1703049453
民亦劳(4)止,汔(5)可小康(6)。惠(7)此中国(8),以绥(9)四方。汔,几也。康,绥,皆安也。惠,爱也。今周民疲劳矣,王几(10)可小安之乎?爱此京师之人,以安天下。京师者,诸夏(11)之根本也。
1703049454
1703049455
【注释】(1)召穆公:姓姬名虎,谥号穆公,是周厉王的卿士。(2)刺:讽喻,隐刺。有指责、批评、劝谏的意思。(3)厉王:成王七世孙,为政暴虐,用好利之小人,徭役繁重,人民不堪其苦,终反,厉王出奔于彘,死而弗返。(4)劳:疲劳;劳苦。(5)汔:亦作“汽”。庶几;差不多。(6)小康:稍安。郑玄笺:“康,安也。今周民罢劳矣,王几可以小安之乎?”(7)惠:指施予恩惠。(8)中国:指京师。(9)绥:安;安抚。(10)几:怎样。(11)诸夏:周代分封的中原各个诸侯国。泛指中原地区。
1703049456
1703049457
【译文】《民劳》一诗讲的是召穆公讽谏厉王之过,劝其回归正途。人民已劳苦不堪,君王啊,让他们稍事安歇又何妨!能宽厚仁爱身边的百姓,进而才谈得上安抚四方(如今百姓疲惫不堪,君王怎么才能让他们过上稍微安稳的生活呢?仁爱国都的百姓,才能安定天下。国都是各诸侯国的根本啊)!
1703049458
1703049459
【原文】《板》,凡伯(1)刺厉王也。
1703049460
1703049461
上帝(2)板板(3),下民卒(4)瘅(5)。出话不然(6),为犹(7)不远。板,反也。上帝以称王者。瘅,病也。话,善言也。犹,谋也。王为政反先王与天之道,天下民尽瘅,其出善言而不行之也。以此为谋,不能远图,不知祸之将至也。犹之不远,是用大谏(8)。王之谋不能图远,用是故我大谏王也。介人(9)维(10)藩(11),太师(12)维垣(13)。大邦(14)维屏,太宗(15)维翰(16)。介,善也。藩,屏也。垣,墙也。翰,干也。太师,三公也。大邦,成国诸侯也。太宗,王之同姓,世嫡子也。王当用公卿诸侯及宗室之贵者为藩屏垣干,为辅弼,无疏远之也。怀德维宁,宗子(17)维城。无俾城坏,无独斯(18)畏。怀,和也。斯,离也。和汝德,无行酷暴之政,以安汝国,以是为宗子之城,使免于难。宗子城坏,则乖离,而汝独居而畏矣。宗子,适子也。
1703049462
1703049463
【注释】(1)凡伯:旧说是周公的后代,有人考证凡伯就是共伯和,世称他修德行,好贤仁。(2)上帝:指君主、帝王。《诗·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毛传:“上帝,以托君王也。”孔颖达疏:“王称天称帝,《诗》之通义。”(3)板板:乘戾,反常。(4)卒:通“悴”。忧伤;忧愁。《文子·上德》:“有荣华者,必有愁悴。”(5)瘅;劳苦。(6)不然:不如此,不是这样。(7)犹:通“猷”。谋,规划。(8)大谏:竭力规劝。(9)介人:善人。指有才德之士。(10)维:乃;是。(11)藩:篱笆。引申为屏障。晋左思《魏都赋》:“以道德为藩,不以袭险为屏也。”(12)太师:古三公之最尊者。周置,为辅弼国君之官。《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孔安国传:“师,天子所师法。”(13)垣:指墙、城墙。(14)大邦:诸侯国中的大国。(15)太宗:周王同姓的宗族。(16)翰:羽翼,辅翼。(17)宗子:周王的嫡子。(18)斯:离开;距离。《列子·黄帝》:“华胥氏之国……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
1703049464
1703049465
【译文】《板》是凡伯劝谏厉王之诗。
1703049466
1703049467
君王行事不循常道,天下百姓愁苦莫名。纵有善言而不能行,虽谋不远其祸将临(君王为政,违背先王教诲和自然规律,天下百姓皆劳苦,君王说出有益之言却又不兑现。用这样的方式治国,非长久之计,不知道大祸即将来临)。欲为君王谋深虑远,竭我鄙诚倾心力谏(君王考虑问题不能长远,所以我才竭力劝谏君王)。才德之士譬如藩篱,太师有道如墙可依。诸侯公卿如障如屏,宗族兄弟皆我羽翼(君王当用公卿诸侯及宗室有才德的人,作为藩篱、屏障、城墙和辅翼,作为辅佐的人,可不要疏远了他们)。君王怀德天下安宁,兄弟拥戴众志成城。城不可坏德不可弃,离城独居诚可畏矣(随顺你的德行而不要施行酷暴的政令,这样才可让你的国家安定祥和,用这样的态度治理宗子之城,不要让他们遭受劫难。若宗子之城倒塌,那么大家就会背离,而你将陷入孤苦无依又恐惧害怕的境地)!
1703049468
1703049469
【原文】《荡》,召穆公伤(1)周室大坏也。厉王无道,天下荡荡(2),无纲纪文章,故作是诗也。
1703049470
1703049471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3)。上帝,以托君王也。辟,君也。荡荡,言法度废坏之貌也。厉王乃以此居人上,为天下之君,言其无可则像之甚也。疾威上帝,其命(4)多僻(5)。疾,病人矣。威,罪人矣。疾病(6)人者,重赋敛也。威罪人者,峻刑法也。其政教又多邪僻,不由旧章也。天生烝民(7),其命匪(8)谌(9)。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天之生此众民,其教道之,非当以诚信使之忠厚乎?今则不然,民始皆庶几(10)于善道,后更化于恶俗也。既愆(11)尔止(12),靡(13)明(14)靡晦(15),式(16)号式呼,俾(17)昼作夜。使昼为夜也。愆,过也。汝既过于沉湎矣,又不为明晦有止息也。醉则号呼相效,用昼日作夜,不视政事也。文王曰:咨,咨(18)汝殷商。匪上帝不时(19),殷不用旧。此言纣之乱,非其生不得其时,乃不用先王之故法之所致也。虽无老成人(20),尚有典刑(21)。老成人,谓若伊尹、伊陟臣扈之属也,虽无此臣,犹有常事(22),故法可案(23)用。曾(24)是莫听,大命(25)以倾(26)。莫,无也。朝廷君臣,皆任(27)喜怒,曾无用典刑治事者,以至诛灭也。殷鉴(28)不远,在夏后之世。此言殷之明镜不远也。近在夏后之世,谓汤诛桀也。后武王诛纣,今之王何以不用为戒乎。
1703049472
1703049473
【注释】(1)伤:忧思,悲伤。(2)荡荡:恣纵貌;无所约束貌。(3)辟:天子;君主。(4)命:教令,政令;王命,朝命。(5)多僻:亦作“多辟”。多邪辟。(6)疾病:这里是使人困苦不堪的意思。疾,痛苦、困苦。病,穷困。(7)烝民:民众,百姓。烝,众、众多。(8)匪:同“非”。不,不是。(9)谌:真诚。(10)庶几:希望;但愿。(11)愆:罪过,过失。(12)止:容止。指人的仪态举止。(13)靡:无,没有。(14)明:白昼;白天。(15)晦:晚上;夜。(16)式:语助词。(17)俾:使。(18)咨咨:叹息;叹息声。(19)不时:不适时;不合时。(20)老成人:特指旧臣。朱熹《诗集传》:“老成人,旧臣也。”(21)典刑:亦作“典型”。谓旧法、常规。郑玄笺:“犹有常事故法可案用也。”(22)常事:上古指掌管政务的官员。(23)案:通“按”。依据,按照。(24)曾:副词。一直;从来。(25)大命:称天子之命。(26)倾:倾覆;覆亡。(27)任:听凭,任凭。(28)鉴:镜子。多为青铜制成。有的刻有铭文,用以自戒。《庄子·德充符》:“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成玄英疏:“鉴,镜也。”
1703049474
1703049475
【译文】《荡》是讲召穆公哀伤周厉王时王室法度废坏,厉王无道,天下大乱,不遵循纲常制度,故而作此诗。
1703049476
1703049477
君王啊你只想为所欲为,可知道你本是万民的主宰(厉王以不仁之道居上位,作天下的君王,意思是厉王实在没有可以让臣民效法的地方)!君王啊你只知降灾降罪,祖宗的常道却屡屡抛开(令人困苦不堪的,是沉重的赋税。使人纷纷成为罪犯的,是严酷的刑法。厉王的政令多偏离正道,是因为不遵循昔日的典章之故)。上天之德在于生养百姓,君王你既承天命,怎能不奉守诚信?所有的帝王最初都信誓旦旦,要做到有始有终却并不简单(上天生育了百姓,就当教导他们做人的道理。难道不该用诚信的教化使他们变得忠厚吗?如今却不是这样,百姓一开始还能遵循善道,后来却转而被不良的风俗同化了)。你的仪容举止过于随便,歌舞宴饮昼夜不断。醉后呼号人我不辨,昼夜颠倒政教全乱(你既过度沉溺于饮酒享乐,又不分昼夜没有节度。喝醉了一群人大呼小叫,日夜颠倒不理朝政)。倘若文王见此能不长叹?当叹那殷商之后亡国不远!殷纣为帝非不逢时,不遵祖训天乃亡之(这里是说纣王时社会的动乱,并非是他生不逢时,而是不效法先王的法度礼仪所导致的)。吾祖虽远老臣已逝,祖训犹在尚可凭依(老成人,说的是像伊尹、伊陟、臣扈这样的良臣。现在虽然没有了像他们那样的老臣,但还有这些先人留下的典章制度可以依照实行)。似这般祖训常规都弃而不听,当惧那天命无常大厦将倾(朝廷君臣,都凭着个人喜怒,情绪用事,从来不依循规章制度处理事务,这样下去必将遭到诛灭啊)。殊不知商汤放桀其事不远,武王灭纣就在眼前(这里是说殷商值得借鉴的教训就在眼前。近在夏后之世,是指商汤讨伐夏桀。后来武王又讨伐商纣,今天的君王怎么可以不以此为戒呢)!
1703049478
1703049479
【原文】《抑》,卫武公刺厉王也,亦以自警也。
1703049480
1703049481
无兢(1)维人(2),四方(3)其训之。有觉德行,四国(4)顺之。无竞,竞也。训,教(5)也。觉,直(6)也。竞,强也。人君为政,无强于得贤人。得贤人,则天下教化于其俗。有大德行,则天下顺从其政。言在上所以倡道之。敬慎威仪(7),维民之则。则,法(8)也。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9)。话,善言也,谓教令也。白圭(10)之玷(11),尚可磨也。斯言(12)之玷,不可为。玷,缺也。斯,此也。玉之玷缺尚可磨鑢(13)而平,人君政教一失,谁能反复(14)之也。
[
上一页 ]
[ :1.70304943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