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49470
1703049471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3)。上帝,以托君王也。辟,君也。荡荡,言法度废坏之貌也。厉王乃以此居人上,为天下之君,言其无可则像之甚也。疾威上帝,其命(4)多僻(5)。疾,病人矣。威,罪人矣。疾病(6)人者,重赋敛也。威罪人者,峻刑法也。其政教又多邪僻,不由旧章也。天生烝民(7),其命匪(8)谌(9)。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天之生此众民,其教道之,非当以诚信使之忠厚乎?今则不然,民始皆庶几(10)于善道,后更化于恶俗也。既愆(11)尔止(12),靡(13)明(14)靡晦(15),式(16)号式呼,俾(17)昼作夜。使昼为夜也。愆,过也。汝既过于沉湎矣,又不为明晦有止息也。醉则号呼相效,用昼日作夜,不视政事也。文王曰:咨,咨(18)汝殷商。匪上帝不时(19),殷不用旧。此言纣之乱,非其生不得其时,乃不用先王之故法之所致也。虽无老成人(20),尚有典刑(21)。老成人,谓若伊尹、伊陟臣扈之属也,虽无此臣,犹有常事(22),故法可案(23)用。曾(24)是莫听,大命(25)以倾(26)。莫,无也。朝廷君臣,皆任(27)喜怒,曾无用典刑治事者,以至诛灭也。殷鉴(28)不远,在夏后之世。此言殷之明镜不远也。近在夏后之世,谓汤诛桀也。后武王诛纣,今之王何以不用为戒乎。
1703049472
1703049473
【注释】(1)伤:忧思,悲伤。(2)荡荡:恣纵貌;无所约束貌。(3)辟:天子;君主。(4)命:教令,政令;王命,朝命。(5)多僻:亦作“多辟”。多邪辟。(6)疾病:这里是使人困苦不堪的意思。疾,痛苦、困苦。病,穷困。(7)烝民:民众,百姓。烝,众、众多。(8)匪:同“非”。不,不是。(9)谌:真诚。(10)庶几:希望;但愿。(11)愆:罪过,过失。(12)止:容止。指人的仪态举止。(13)靡:无,没有。(14)明:白昼;白天。(15)晦:晚上;夜。(16)式:语助词。(17)俾:使。(18)咨咨:叹息;叹息声。(19)不时:不适时;不合时。(20)老成人:特指旧臣。朱熹《诗集传》:“老成人,旧臣也。”(21)典刑:亦作“典型”。谓旧法、常规。郑玄笺:“犹有常事故法可案用也。”(22)常事:上古指掌管政务的官员。(23)案:通“按”。依据,按照。(24)曾:副词。一直;从来。(25)大命:称天子之命。(26)倾:倾覆;覆亡。(27)任:听凭,任凭。(28)鉴:镜子。多为青铜制成。有的刻有铭文,用以自戒。《庄子·德充符》:“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成玄英疏:“鉴,镜也。”
1703049474
1703049475
【译文】《荡》是讲召穆公哀伤周厉王时王室法度废坏,厉王无道,天下大乱,不遵循纲常制度,故而作此诗。
1703049476
1703049477
君王啊你只想为所欲为,可知道你本是万民的主宰(厉王以不仁之道居上位,作天下的君王,意思是厉王实在没有可以让臣民效法的地方)!君王啊你只知降灾降罪,祖宗的常道却屡屡抛开(令人困苦不堪的,是沉重的赋税。使人纷纷成为罪犯的,是严酷的刑法。厉王的政令多偏离正道,是因为不遵循昔日的典章之故)。上天之德在于生养百姓,君王你既承天命,怎能不奉守诚信?所有的帝王最初都信誓旦旦,要做到有始有终却并不简单(上天生育了百姓,就当教导他们做人的道理。难道不该用诚信的教化使他们变得忠厚吗?如今却不是这样,百姓一开始还能遵循善道,后来却转而被不良的风俗同化了)。你的仪容举止过于随便,歌舞宴饮昼夜不断。醉后呼号人我不辨,昼夜颠倒政教全乱(你既过度沉溺于饮酒享乐,又不分昼夜没有节度。喝醉了一群人大呼小叫,日夜颠倒不理朝政)。倘若文王见此能不长叹?当叹那殷商之后亡国不远!殷纣为帝非不逢时,不遵祖训天乃亡之(这里是说纣王时社会的动乱,并非是他生不逢时,而是不效法先王的法度礼仪所导致的)。吾祖虽远老臣已逝,祖训犹在尚可凭依(老成人,说的是像伊尹、伊陟、臣扈这样的良臣。现在虽然没有了像他们那样的老臣,但还有这些先人留下的典章制度可以依照实行)。似这般祖训常规都弃而不听,当惧那天命无常大厦将倾(朝廷君臣,都凭着个人喜怒,情绪用事,从来不依循规章制度处理事务,这样下去必将遭到诛灭啊)。殊不知商汤放桀其事不远,武王灭纣就在眼前(这里是说殷商值得借鉴的教训就在眼前。近在夏后之世,是指商汤讨伐夏桀。后来武王又讨伐商纣,今天的君王怎么可以不以此为戒呢)!
1703049478
1703049479
【原文】《抑》,卫武公刺厉王也,亦以自警也。
1703049480
1703049481
无兢(1)维人(2),四方(3)其训之。有觉德行,四国(4)顺之。无竞,竞也。训,教(5)也。觉,直(6)也。竞,强也。人君为政,无强于得贤人。得贤人,则天下教化于其俗。有大德行,则天下顺从其政。言在上所以倡道之。敬慎威仪(7),维民之则。则,法(8)也。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9)。话,善言也,谓教令也。白圭(10)之玷(11),尚可磨也。斯言(12)之玷,不可为。玷,缺也。斯,此也。玉之玷缺尚可磨鑢(13)而平,人君政教一失,谁能反复(14)之也。
1703049482
1703049483
【注释】(1)兢:强盛;强劲。(2)人:人才;杰出人物。《左传·文公十三年》:“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3)四方:指四方诸侯之国。(4)四国:四方诸侯国。(5)教:政教;教化。(6)直:有理;正义。(7)威仪:庄重的仪容举止。《书·顾命》:“思夫人自乱于威仪。”孔安国传:“有威可畏,有仪可象。”(8)法:仿效,效法。(9)柔嘉:柔和而美善。(10)白圭:亦作“白珪”。古代白玉制的礼器。(11)玷:玉的斑点,瑕疵。(12)言:政令;号令。(13)鑢:磋磨。(14)反复:重复再三;翻来覆去。《易·乾》:“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朱熹《周易本义》:“反复,重复践行之意。”
1703049484
1703049485
【译文】《抑》是卫武公劝谏厉王的诗,同时也以此诗自我警惕。
1703049486
1703049487
国家的强盛在于拥有贤德之人,四方之国才都会接受其教化。君王具备了纯正的德行,四方诸侯才能够齐归于麾下(君王治理国家,最好的莫过于得到贤才。有了贤才,那么天下都受到其风俗习惯的教化。有大德行,那么天下都接受其政令。说的是君王因此要带头倡导)。
1703049488
1703049489
恭敬谨慎、举止庄重,天下百姓都会效法。颁布教令当循古人常道,言行举止务求优美合度。白玉之瑕,尚可琢磨;政令之失,再难弥补(玉的斑点还可以磨除干净,君王的政教一旦有错,谁能够回头补救呢)!
1703049490
1703049491
【原文】《桑柔》,芮伯刺厉王也。芮伯,王卿士(1)也。
1703049492
1703049493
忧心殷殷(2),念我土宇(3)。我生不辰(4),逢天僤(5)怒。自西徂(6)东,靡所定处(7)。宇,居也。僤,厚也。此士卒从军久不息,劳苦自伤之言也。人亦有言,进退维谷(8)。谷,穷也。前无明君,却迫罪役,故穷也。维(9)此良人(10),弗(11)求(12)弗迪(13)。维彼忍心(14),是顾(15)是复(16)。迪,进也。良,善也。国有善人,王不求索(17),不进用之。有忍(18)为恶之心者,王反顾念(19)而重复之,言其忽(20)贤者。爱小人也。大风有隧(21),贪人败类(22)。听言则对(23),诵言(24)如醉。类,犹等夷(25)也。贪恶之人,见(26)道听(27)之言,则应答之。见诵诗书之言,则眠卧如醉。君居上位而行如此,人或(28)效之也。
1703049494
1703049495
【注释】(1)卿士:指卿、大夫。后用以泛指官吏。(2)殷殷:忧伤貌。(3)土宇:乡土和屋宅。(4)不辰:不得其时。(5)僤:盛,大。(6)徂:往,去。(7)定处:固定的居处。(8)谷:通“鞫”。困穷。引申为困境。(9)维: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10)良人:贤者;善良的人。(11)弗:不。(12)求:访求。(13)迪:进用,任用。(14)忍心:狠心;昧着良心;硬着心肠。(15)顾:顾惜;眷念。(16)复:重复;反复;回环。(17)求索:寻找;搜寻。(18)忍:残忍。(19)顾念:眷顾想念;念及。(20)忽:轻视;怠慢。(21)隧:旋转;回旋。(22)败类:毁害族类。(23)对:应答。(24)诵言:指诵读经书之言。(25)等夷:同等;同辈;同等的人。《韩诗外传》卷六:“遇长老则修弟子之义,遇等夷则修朋友之义。”(26)见:听说;听见;听到。(27)道听:“道听途说”的略语。指没有根据的传说。(28)或:副词。常,时常。
1703049496
1703049497
【译文】《桑柔》是大臣芮伯劝谏厉王之诗。
1703049498
1703049499
整日里忧心忡忡寝食难安,不由得时时想起故土和家园。只叹我生不逢时福分浅,赶上那上天震怒降灾难。从西到东,居无定所,奔波不断(这是士兵从军,久久不得歇息,发出劳苦忧伤的感叹)。人都说这世道举步为艰,这些年进退维谷有苦难言(上没有明君,却强迫百姓去服无道的劳役,所以进退两难)。大贤大德都流落在民间,无人寻求与打探(国家有贤人,君王不去寻找、不去任用)。那邪恶的小人心肠险,偏偏是圣恩浩荡常顾眷(那些心里残忍的人,君王却常常眷顾想念。指君王轻视贤人而宠爱小人)。狂风所及草木皆伤,恶人所在必有灾殃。怕只怕听惯了甜言蜜语心舒畅,终将那祖宗的教诲丢个精光(贪恶之人,对道听途说的言语很感兴趣,听到诵读经书之声音却像喝醉酒一样昏昏欲睡。君王居上位,却有这样的行为,其他人也会去效仿)!
1703049500
1703049501
【原文】《云汉》,仍叔美宣王也。宣王承厉王之烈,内有拨乱之志,遇灾而惧,侧身(1)修行,欲消去之,天下喜于王化复行,百姓见忧,故作是诗也。仍叔,周大夫也。
1703049502
1703049503
倬(2)彼云汉(3),昭(4)回(5)于天。云汉,谓天河也。昭,光也。倬然,天河水气也。精光(6)转运于天,时旱渴雨,故宣王夜仰视天河望其候(7)也。王曰于乎(8)!何辜(9)今之人?天降丧乱(10),饥馑(11)荐臻(12)。荐,重也。臻,至也。辜,罪也。王忧旱而嗟欢云:何罪与,今时天下之人,天仍下旱灾,亡乱之道,饥馑之害,复重(13)至也。靡神不举(14),靡爱(15)斯牲(16)。圭璧(17)既卒(18),宁(19)莫我听。靡、莫,皆无也。言王为旱之故,求于群神,无不祭也。无所爱于三牲(20)也,礼神之圭璧,又已尽矣。曾(21)无听聆我之精诚(22)而兴(23)云雨者与。
1703049504
1703049505
【注释】(1)侧身:倾侧其身,表示戒惧不安。(2)倬:高大;显著。(3)云汉:银河,天河。(4)昭:光明;明亮。(5)回:旋转;回旋。(6)精光:光辉。(7)候:占验,预测。(8)于乎:同“呜呼”。感叹词。(9)辜:罪,罪过。(10)丧乱:死亡祸乱。后多以形容时势或政局动乱。(11)饥馑:灾荒,庄稼收成很差或颗粒无收。饥,通“饥”。(12)荐臻:接连到来;屡次降临。荐,通“洊”,意为一次又一次。(13)复重:重复。(14)举:祭祀。(15)爱:舍不得;吝惜。(16)牲:供祭祀、盟誓和食用的家畜。(17)圭璧:古代帝王、诸侯祭祀或朝聘时所用的一种玉器。朱熹《诗集传》:“圭璧,礼神之玉也。”(18)卒:尽;完毕。(19)宁:竟;乃。(20)三牲:牛、羊、豕,俗谓大三牲。猪、鱼、鸡,俗谓小三牲。(21)曾:代词,表示疑问。相当于“何”“怎”。(22)精诚:真诚。(23)兴:产生。《易·归妹》:“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高亨注:“兴,犹生也。”
1703049506
1703049507
【译文】《云汉》是仍叔赞美宣王之诗。宣王虽继承厉王之后衰微的王室功业,但心存拨乱反正之志,每遇灾害便为之忧惧,谨慎修养其德行,希望借此以消除灾异。天下人喜见宣王重新恢复仁爱之道,忧虑百姓之苦,所以写作此诗赞叹他。
1703049508
1703049509
夺目的银河星光灿烂,运行于浩瀚无际的苍穹(天上的光辉灿烂夺目,时逢久旱不雨,故而宣王在夜晚仰视银河观察其变化)。君王每每对之长叹:今人何罪,频遭此灾难重重?上天降下亡乱之祸,饥馑连年灾荒接踵(宣王忧虑旱情而感叹说:“当今百姓有何罪过?上天仍然降下旱灾。前代亡乱的世风,眼前连年的灾荒,相继接踵而至。”)。为民祈福,我祭遍了所有的神灵,何曾吝惜过供祭的牺牲。祭神的圭璧都已经用尽,苍天啊,难道你还不能相信我的赤诚(这里说的是宣王因为干旱之故,向众神祈求时没有不做祭祀的。他并不吝惜祭祀用的牲畜,祭神的圭璧也都已经用尽。不禁感叹:“为何不聆听我真诚的祈祷,而降下云雨呢?”)!
1703049510
1703049511
【原文】《崧高》,尹吉甫(1)美宣王也。天下复平,能建国亲诸侯,褒赏申伯焉。尹吉甫、申伯,皆周之卿士也。
1703049512
1703049513
维(2)岳(3)降神(4),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5)。翰,干也。申,申伯也。甫,甫侯也。皆以贤知(6)入,为周之桢干(7)之臣也。申伯之德,柔惠(8)且直。揉此万邦(9),闻于四国。揉,顺也。四国,犹言四方也。
1703049514
1703049515
【注释】(1)尹吉甫:周宣王贤臣。又称兮伯吉父。姓兮,名甲,字伯吉父(父一作甫),尹是官名。(2)维: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3)岳:泛指高山,此处指嵩山。(4)降神:神灵降临;使神灵降临。(5)翰:辅翼。(6)贤知:贤明多智。(7)桢干:指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人或事物。汉匡衡《上政治得失疏》:“朝廷者,天下之桢干也。”(8)柔惠:温顺柔和。(9)万邦:所有诸侯封国。后引申为天下、全国。
1703049516
1703049517
【译文】《崧高》是尹吉甫赞美宣王之诗。当时天下复见太平景象,宣王能分封诸侯、亲爱诸侯,并褒奖申伯。
1703049518
1703049519
高高的嵩山神灵降临,甫侯和申伯于此降生。申伯和甫侯不负素志,如今全都是周室的重臣(甫侯和申伯都是因贤明睿智而成为周朝的重臣)。申伯的德行名满天下,正直无私、温和柔顺。辅佐朝廷安邦定国,周王的德化遍及四邻。
[
上一页 ]
[ :1.7030494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