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4992e+09
1703049920
1703049921 【注释】(1)属:会合也。(2)奸:违背礼与信。(3)奸:犯也。(4)捷:战胜。(5)有衅:谓有可乘之机。杜预注:“衅,瑕隙也。”杨伯峻注:“犹今言空子。”(6)训辞:训教之言。(7)不暇:没有时间;来不及。(8)总:统领,统率。(9)德刑:恩泽与刑罚。(10)替:废弃。(11)盛德:高尚的德行。
1703049922
1703049923 【译文】(僖公七年秋,齐、鲁、宋、陈等国会盟,商议郑国之事,郑国太子华想请齐桓公铲除郑国泄氏、孙氏、子人氏三族,郑国便能媾和。齐桓公想要答应。)管仲阻止说:“君侯用礼义和诚信来会聚诸侯,可是结果却用太子华的奸计,这恐怕不好吧!儿子不违犯父命叫做礼,接受君命、见机行事叫做信。违背礼和信,就是最大的邪恶了。”齐桓公说:“诸侯军攻打郑国,还没有取胜,现在如果有隙可乘,利用这机会不也行吗?”管仲说:“国君如果用德政来安抚郑国,再加以教导,(如果郑国还拒不接受)就率领诸侯军讨伐他。那时郑国挽救危亡还来不及,怎么不怕讨伐呢?反之,如果带着郑国的罪人太子华兵临郑国,那郑国就有理了,还会怕您什么?何况您会集诸侯就是为了崇尚德行,维护正义。如果诸侯会盟却让奸诈小人子华位列诸侯,又怎能垂范后代呢?凡是诸侯相会,有关诸侯的德行、刑罚、礼法、道义的事,没有哪个诸侯国不加记载的。如果记载了奸诈小人居位参与,那么您的盟约就要被废弃了。事情做了却不能见于记载,就不能显示您盛大的德行。”
1703049924
1703049925 【原文】郑有叔詹、堵叔、师叔三良(1)为政,未可间(2)也。
1703049926
1703049927 【注释】(1)三良:三贤臣,三人皆为郑国大夫。(2)间:非难。
1703049928
1703049929 【译文】郑国有叔詹、堵叔、师叔三位贤人执政,是不可以去非难郑国的。(齐桓公于是拒绝了太子华的请求。)
1703049930
1703049931 【原文】夏,会于葵丘(1),寻盟(2),且修好,礼也。王(3)使宰孔(4)赐齐侯胙(5),曰:”天子有事于文、武(6),使孔赐伯舅(7)胙。”齐侯将下拜(8)。孔曰:“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9),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10),小白(11)余敢贪(12)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13),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14)。
1703049932
1703049933 【注释】(1)葵丘:地名。约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南。(2)寻盟:重温旧盟。盟,指僖公八年洮之盟。(3)王:指周襄王。(4)宰孔:周之太宰。(5)赐齐侯胙:胙,祭祀所用的肉。胙本只分赐同姓诸侯,今破格赐齐侯,是因为齐国强大,能号令诸侯。(6)有事于文、武:有事,有祭祀之事。文、武,指文王和武王。(7)伯舅:周王朝对异姓诸侯的称呼。(8)下拜:杨伯峻注:“下拜者,降于两阶之间,北面再拜稽首……此为当时臣对君之礼。”(9)耋老:年老。(10)天威不违颜咫尺:天威,帝王的威严。违,离开。颜,额头,即眉上发下、两额角间部分。咫尺,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谓接近或刚满一尺,形容距离近。(11)小白:齐桓公之名。(12)贪:受也。(13)恐陨越于下:杨伯峻注:“陨越犹颠坠也。此谓若不下拜,恐陨越。于下者,诸侯对周王而言。”(14)下,拜;登,受:杨伯峻注:“先降于两阶之间,再拜稽首,然后升堂,又再拜稽首,然后受赐。”
1703049934
1703049935 【译文】(僖公九年)夏,在葵丘会盟,是重温旧盟,并调整发展友好关系,这是合乎礼的。周襄王派宰孔赐给齐桓公胙肉,说:“天子祭祀文王与武王,派我来赐给伯舅胙肉。”齐桓公准备下阶跪拜接受。宰孔说:“还有后面的命令,天子派我说:‘因为伯舅已是高龄,再加上有功劳,赐进一级,不用下阶跪拜。’”齐桓公回答说:“天子的威严就在我面前连咫尺的距离都不到,小白我怎敢妄自借天子的命令而不下阶跪拜?恐我颠坠周王的威严于台阶之下,给天子蒙羞,我怎敢不下阶跪拜?”于是下阶,跪拜,登堂,受胙。
1703049936
1703049937 【原文】唯则(1)定国。《诗》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2)。”文王之谓也。又曰:“不僭不贼,鲜不为则(3)。”无好无恶,不忌不克(4)之谓也。
1703049938
1703049939 【注释】(1)则:准则。(2)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语出《诗·大雅·皇矣》。杨伯峻注:“此言其不假后天知识,而自然合于天帝之准则。”(3)不僭不贼,鲜不为则:语出《诗·大雅·抑》。杨伯峻注:“僭,不信也;贼,伤害也。待人以信,不害他人,很少不可以为他人之模范。”(4)克:好胜。
1703049940
1703049941 【译文】(僖公九年)只有行为符合法则才能安定国家。《诗经》中说:“不知天地运行的法则,而自然顺乎天意。”这说的是文王啊。又说:“诚信待人、不害人,很少不被人当作模范。”这说的是没有偏好也没有厌恶,不猜忌也不好胜啊。
1703049942
1703049943 【原文】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1)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2),何以长世(3)?
1703049944
1703049945 【注释】(1)舆:车。没有恭敬则礼不能施行,故将敬喻为礼之舆。(2)昏:乱。(3)长世:历世久远;永存。
1703049946
1703049947 【译文】(僖公十一年春,周襄王派内史过等赐予晋侯爵命,而晋惠公的后代无精打采地接受祥瑞之物。内史过回国后将此事告诉襄王。)“礼,是国家的主干;敬,是行礼的车子。人不恭敬则礼就不能推行,礼不能推行上下就会昏乱,怎么能维持长久呢?”
1703049948
1703049949 【原文】王(1)以上卿(2)之礼飨(3)管仲,管仲辞曰:“臣,贱有司(4)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5)在。若节春秋来承王命(6),何以礼焉?陪臣敢辞(7)。”王曰:“舅氏(8),余嘉乃(9)勋,应乃懿德(10),谓督不忘(11)。往践乃职(12),无逆朕命。”管仲受下卿之礼而还。
1703049950
1703049951 【注释】(1)王:指周襄王。(2)上卿:古官名。周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3)飨:以隆重的礼仪宴请宾客。泛指宴请,以酒食犒劳、招待。(4)贱有司:地位卑贱的职官。按周礼,齐为侯爵设三卿,二上卿由天子任命,一下卿由齐侯任命。管仲为下卿,谦称“贱有司”。(5)国、高:指国归父、高傒之族,虽未必柄政,然世为齐上卿。(6)若节春秋来承王命:杨伯峻注:“谓若于春秋两季朝聘之节,来接受王室之命。”(7)陪臣:古代天子以诸侯为臣,诸侯以大夫为臣,大夫又自有家臣。因之大夫对于天子,大夫之家臣对于诸侯,都是隔了一层的臣,即所谓“重臣”,因之都称为“陪臣”。故管仲对于天子自称陪臣。(8)舅氏:即舅父。天子称异姓诸侯为舅,管仲本为周之同姓,而周襄王称管仲为舅氏,盖因管仲为齐侯之臣,故尊称其为舅氏。(9)乃:你的。(10)应乃懿德:应,受,接受。懿德,美德。(11)谓督不忘:杨伯峻注:“督借为笃,厚也,言其甚不能忘也。”(12)往践乃职:杨伯峻注:“管仲虽位为下卿,然为齐执政,职高而位卑,此云往践乃职,仍劝其受上卿之礼也。”
1703049952
1703049953 【译文】(僖公十二年)周襄王以接待上卿的礼仪设宴款待管仲,管仲推辞说:“臣子是卑微的小官,我国的上卿有天子任命的国子、高子在,如果他们在春秋两季来奉承王命,用什么礼节来对待他们呢?陪臣请求辞去这样的待遇。”襄王说:“伯舅,我嘉美你的功勋,接受你的美德,这些可谓深厚而不能忘记。去执行你的职务吧,不要违背我的命令。”管仲最终接受了款待下卿的礼节后回国。
1703049954
1703049955 【原文】君子曰:“管氏之世祀也宜哉!让不忘其上。《诗》曰:‘恺悌君子,神所劳矣(1)。’”
1703049956
1703049957 【注释】(1)恺悌君子,神所劳矣:语出《诗·大雅·旱麓》。恺悌,音楷替,和乐平易。劳,郑玄笺云:“劳,劳来,犹言佑助。”
1703049958
1703049959 【译文】君子评议说:“管仲世世代代享受祭祀是十分恰当的!礼让而不忘记比自己爵位高的人。《诗经》上说:‘和乐平易的好君子,神灵保佑百事成。’”
1703049960
1703049961 【原文】冬,晋荐饥(1),使乞籴(2)于秦。秦伯谓百里(3):“与诸乎?”对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4),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
1703049962
1703049963 【注释】(1)荐饥:连年灾荒;连续灾荒。(2)乞籴:求买粮食。籴,音迪。(3)百里:即百里奚。春秋时秦国贤大夫。(4)代有:代,更叠,交替。杨伯峻注:“代有犹言各国更替有之。”
1703049964
1703049965 【译文】(僖公十三年)冬,晋国发生大饥荒,派人向秦国请求购买粮食。秦穆公问百里:“给他们吗?”百里回答说:“天灾流行,总在各个国家交替发生,救援受灾地区,周济邻国,这是道义。按道义行事的人有福份。”
1703049966
1703049967 【原文】冬,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庆郑(1)曰:“背施无亲(2),幸灾(3)不仁,贪爱不祥(4),怒邻不义(5)。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射(6)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7)?”庆郑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是则然矣。”虢射曰:“无损于怨(8)而厚于寇,不如勿与。”庆郑曰:“背施幸灾,民所弃也。近犹仇之,况怨敌(9)乎?”弗听。退曰:“君其悔是哉!”
1703049968
1703049969 【注释】(1)庆郑:晋大夫。(2)背施,无亲:杨伯峻注:“背弃恩施,则失亲己者。”(3)幸灾:因别人遭灾而高兴。(4)贪爱,不祥:杨伯峻注:“贪所爱之货利而不以与人,则祸殃将至。”(5)怒邻,不义:杨伯峻注:“使邻国忿怒,不合道义。”(6)虢射:晋大夫。(7)皮之不存,毛将安傅:皮没有了,毛长在哪里?比喻事物失去了基础,就不能存在。杜预注:“皮,以喻所许秦城;毛,以喻籴。言既背秦施,为怨以深,虽与之籴,犹无皮而施毛。”(8)无损于怨:杨伯峻注:“言与之籴,秦于背施之怨未必减损。”(9)怨敌:杨伯峻注:“怨敌谓秦,许赂而不与也。”
[ 上一页 ]  [ :1.7030499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