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022e+09
1703050220
1703050221 【注释】(1)江:周代国名。嬴姓。在今河南省正阳县西南。公元前623年灭于楚。(2)降服:犹降物。谓穿素服。(3)出次:为悼念死者而避开正寝,出郊外暂住。(4)不举:古代逢大的天灾人事,皆除去盛馔,偃息声乐,称作“不举”。(5)数:礼数。(6)同盟:杨伯峻注:“秦、江为同姓之国,或亦为同盟之国。”(7)矜:怜悯;同情。(8)“诗云”下四句:语出《诗·大雅·皇矣》。(9)二国:指夏、殷。(10)四国:指四方诸侯国。(11)爰究爰度:爰,于是。杨伯峻注:“《传》文引诗之义,谓夏、殷之政不得人心,因被灭亡,四方诸侯以此为鉴,于是推寻之,图谋之也。秦穆之自惧亦是此意。”
1703050222
1703050223 【译文】(文公四年)楚国人灭亡了江国,秦穆公为此穿上素服,离开正寝,出居别室,减膳撤乐。这超过了应有的礼数。大夫劝谏,秦穆公说:“同盟的国家灭亡了,虽然不能前去救援,岂敢不哀怜呢?我也是警惕自己呀。”君子说:“《诗经》说:‘夏、商这两个国家,政事不得人心,因而败亡;四方的诸侯国引以为鉴,于是推究其原因,自谋图存。’这说的就是秦穆公这种做法吧。”
1703050224
1703050225 【原文】阳子(1),成季之属也(2),故党于赵氏,且谓赵盾(3)能,曰:“使能(4),国之利也。”是以上之。宣子于是乎始为国政(5),制事典(6),正法罪(7)。辟狱刑(8),董逋逃(9)。由质要(10),治旧洿(11),本秩礼(12),续常职(13),出滞淹(14)。既成,以授大傅阳子与大师贾佗(15),使行诸晋国,以为常法(16)。
1703050226
1703050227 【注释】(1)阳子:即阳处父,春秋时晋国大夫,因封邑于阳地(今山西省太谷县阳邑村),遂以阳为氏。(2)成季之属也:杜预注:“处父尝为赵衰属大夫。”成季,即赵衰,因谥号“成季”,故云。(3)赵盾:嬴姓,赵氏,名盾,谥号“宣”,时人尊称其赵孟,史料中多称之赵宣子、宣孟,春秋中前期晋国卿大夫,赵衰之子,杰出的政治家、战略指挥家。(4)使能:任用有才能者。(5)为国政:杨伯峻注:“晋素以中军帅秉国政,赵盾今为中军帅,故云‘为国政’。”(6)事典:治事的规章。(7)法罪:刑罚律令。(8)辟狱刑:辟,治理。杨伯峻注:“……若后代之清理诉讼积案。”(9)董逋逃:董,督察;监督。逋逃,逃亡的罪人;流亡者。(10)由质要:由,使用。质要,古代买卖货物的券契。杜预注:“质要,券契也。”孔颖达疏:“由质要者,谓断争财之狱,用券契正定之也。”(11)旧洿:陈垢。引申为旧时不良的政治和习俗。(12)秩礼:古代辨上下、贵贱之礼。(13)续常职:孔颖达疏:“续常职者,职有废阙,任贤使能,令续故常也。”常职,固有的职务。(14)出滞淹:杜预注:“拔贤能也。”滞淹,谓人沉抑于下而不得升进。此指滞淹之人。(15)贾佗:晋文公之旧臣,曾随重耳流亡。(16)常法:固定的法律、制度。
1703050228
1703050229 【译文】(文公六年)阳处父,原是成季(赵衰)的下属,所以偏向赵氏,而且认为赵盾有才干,说:“任用能干的人,这是国家的利益。”所以使赵盾居于上位(中军帅)。赵宣子从这时开始执掌晋国大权,制定办事章程,修订刑罚律令,清理诉讼积案,督察逃亡罪犯,使用契约(作为财物出入的凭证),清除政治上的弊端和不良习俗,恢复被破坏的秩序和礼制,重建已经废缺的常任官职,提拔被压抑、埋没的贤才。这些事完成以后,就交给太傅阳处父和太师贾佗,让他们在晋国推行,作为固定的法度。
1703050230
1703050231 【原文】秦伯任好(1)卒,以子车氏(2)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3)。君子曰:“秦穆之不为盟主也,宜哉。死而弃民。先王违世(4),犹诒(5)之法,而况夺之善人乎!《诗》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6)。’无善人之谓。若之何(7)夺之?”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长,是以并建圣哲,树之风声(8),分之采物(9),著之话言(10),为之律度(11),陈之艺极(12),引之表仪(13),予之法制,告之训典(14),教之防利(15),委之常秩(16),道之以礼则,使无失其土宜(17),众隶(18)赖之而后即命(19)。圣王同之。今纵无法以遗后嗣,而又收其良以死,难以在上矣。君子是以知秦之不复东征也。
1703050232
1703050233 【注释】(1)任好:秦穆公之名。(2)子车氏:杜预注:“子车,秦大夫氏也。”(3)黄鸟:《诗经·秦风》篇名。(4)违世:去世。(5)诒:遗留。(6)人之云亡,邦国殄瘁:语出《诗·大雅·瞻卬》。之、云,助词,无实义。殄瘁,困穷,困苦。(7)若之何:为什么。(8)风声:教化;好的风气。(9)采物:指有彩色纹饰的旌旗、衣物等物。古代以之区别等级。(10)话言:美善之言。(11)律度:犹法度、法制。(12)艺极:准则。(13)表仪:犹法度。(14)训典:指先王典制之书。后泛指奉为典则的书籍。(15)防利:谓防止过多地谋求私利。(16)常秩:一定的职务。(17)土宜:谓各地不同性质的土壤,对于不同的生物各有所宜。杨伯峻注:“即因地制宜之意。”(18)众隶:百官。(19)即命:即世,死亡。
1703050234
1703050235 【译文】(文公六年)秦穆公任好去世,用子车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针虎殉葬,他们都是秦国的杰出人物。国人哀悼他们,为他们作了《黄鸟》这首诗。君子说:“秦穆公不能成为诸侯的盟主,是应该的了。因为他死了之后,还要残害百姓。先王离世时,还给后人留下法度,又何况夺走百姓的贤人呢?《诗经》说:‘贤人的死亡,会使国家受到损伤而困苦。’说的就是国家没有贤人了。为什么还要夺走贤人呢?古代身居王位的人,知道自己的寿命不能长久,因此就普遍选拔、任用贤能之人,为他们树立好的风气与教化,分给他们旗帜服装以别尊卑,把对他们有益的话记录在典册上作为遗诫,为他们制订法度,向他们公布各种准则,以法度来引导他们,给予他们法规制度让其使用,告诉他们先王遗留下来的典章制度,教育他们要防止谋求私利,委任他们一定的职务,用礼法来教导他们,使他们不要违背因地制宜的原则,让百官都信赖他们。这样的做法直到死为止,圣人和先王都是如此。现在纵然(秦穆公)没有法度留给后代也就罢了,反而又用百姓中的贤人来陪葬,这就难于居于上位了。”君子因此知道秦国再也不能向东征伐了。
1703050236
1703050237 【原文】备豫不虞(1),古之善教也(2)。
1703050238
1703050239 【注释】(1)备豫不虞:备豫,防备。不虞,指意料不到的事。(2)古之善教也:是时,季文子将到晋国聘问,派人求“遭丧之礼”,人问其故,季文子遂以此作答。
1703050240
1703050241 【译文】(文公六年,季文子说)预先准备好意料不到的事,这是古代的好教训。
1703050242
1703050243 【原文】敌惠敌怨,不在后嗣(1),忠之道也。
1703050244
1703050245 【注释】(1)敌惠敌怨,不在后嗣:孔颖达疏云:“敌惠,谓有惠于彼,不可望彼人之子报。敌怨,谓有怨于彼,不可雠彼人之子。”
1703050246
1703050247 【译文】(文公六年,臾骈引《前志》言)有惠于人或有怨于人,都和他的后代无关,这是忠恕之道。
1703050248
1703050249 【原文】闰月不告朔(1),非礼也。闰以正时(2),时以作事,事以厚生(3),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不告闰朔,弃时政也,何以为民(4)?
1703050250
1703050251 【注释】(1)告朔:指诸侯于每月朔日(阴历初一)行告庙听政之礼。(2)正时:推历明时,使四时不失序,寒暑不失常,时事不悖乱。(3)厚生:使人民生活充裕。(4)为民:治民。
1703050252
1703050253 【译文】(文公六年)闰月不举行告朔的仪式,这是不符合礼的。设立闰月是用来补正历法上的误差;确定四时节气,是用来据此安排农事劳作;不误农时进行劳作,是为了使百姓衣食丰足,养活百姓的方法就在于此了。在闰月不举行告朔之礼,这是放弃了施政的时令,怎么能治理百姓呢?
1703050254
1703050255 【原文】晋郄缺(1)言于赵宣子曰:“日卫不睦(2),故取其地,今已睦矣,可以归之。叛而不讨,何以示威?服而不柔,何以示怀?非威非怀,何以示德?无德,何以主盟?子为正卿(3),以主诸侯,而不务德,将若之何?《夏书》曰(4):‘戒之用休(5),董之用威(6),劝之以《九歌》(7),勿使坏。’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8)、厚生,谓之三事。义而行之,谓之德、礼。无礼不乐,所由叛也。若吾子(9)之德莫可歌也,其谁来之?盖使睦者歌吾子乎?”宣子说之。
1703050256
1703050257 【注释】(1)郄缺:姬姓,郄氏,名缺,即郄成子,春秋时期晋国上卿。晋国冀邑人,因其食邑在冀(今山西河津东北),又称冀缺。(2)日卫不睦:杨伯峻注:“日,往日也。不睦者,谓不睦于我,意即不服于晋。”(3)正卿:上卿。春秋时诸侯国的最高执政大臣,权力仅次于国君。(4)“夏书曰”下四句:杨伯峻注:“尚书伪古文作者采之与下文郄缺解释语并以入《大禹谟》篇。”(5)戒之用休:杨伯峻注:“休,美也,喜也,庆也。戒同诫。《玉篇》:‘命也,告也。’以庆喜命之告之。”(6)董之用威:杨伯峻注:“董,督也。以威刑督理之。”(7)九歌:古代乐曲。相传为禹时乐歌。(8)利用:谓物尽其用;使事物或人发挥效能。(9)吾子:对对方的敬爱之称。一般用于男子之间。
1703050258
1703050259 【译文】(文公七年)晋国的郄缺对赵宣子说:“过去卫国不顺服晋国,所以占取他们的土地;现在已经顺服,可以把土地还给他们了。背叛时不加讨伐,用什么来显示声威?顺服了不加抚慰,用什么来显示关怀?不显示声威,不显示关怀,用什么来显示德行?没有德行,怎么来主持盟会?您作为正卿,(代表晋国)主持诸侯会盟之事,如果不致力于德行,将怎么办呢?《夏书》说:‘把喜事告诉他,用威严督察他,用《九歌》勉励他,不要让他学坏。’有关九功的德行都可以歌颂,就叫做《九歌》。六府、三事,叫做九功。水、火、金、木、土、谷,叫做六府;端正德行、有利使用、富裕民生,叫做三事。合于道义而推行九功,叫做德、礼。没有礼,就没有什么可歌颂的,也就不会快乐,这是叛变之所由来。像您的德行,没有什么可以歌颂的,有谁肯来归服呢?何不使已归服的人歌颂您呢?”赵宣子听后很高兴。
1703050260
1703050261 【原文】冬,楚子越椒(1)来聘,执币(2)傲。叔仲惠伯(3)曰:“是必灭若敖氏(4)之宗。傲其先君(5),神弗福也。”
1703050262
1703050263 【注释】(1)子越椒:芈姓,斗氏,名椒,字子越,一字伯棼,人称斗椒,子越椒(子越为字,冠于名前,以示尊敬,故不作斗越椒)。若敖氏后裔,楚司马子良之子,子文、子玉之侄。(2)币:泛指车马皮帛玉器等礼物。(3)叔仲惠伯:又作叔彭生,姬姓,叔仲氏,谥曰“惠”,史称叔仲惠伯,鲁国公族,鲁桓公庶子公子叔牙之孙,武仲休之子,叔孙得臣(叔孙庄叔)的兄长。(4)若敖氏:春秋时代楚国首领熊仪死后,谥号为“若敖”。熊仪死后,长子熊坎立,是为霄敖。熊仪曾娶妻于鄠,生子取名伯比,伯比被封于斗邑(今湖北郧西),立芈姓斗氏,建立若敖氏家族。(5)傲其先君:古时出使聘问,必将玉圭等礼物告祭祖庙,故谓礼物即先君之物。今子越椒执币而傲,即傲其先君。
1703050264
1703050265 【译文】(文公九年)冬季,楚国大夫子越椒来鲁国聘问,手中拿着礼物显出傲慢的样子。叔仲惠伯说:“这个人必然会使若敖氏的宗族灭亡。向他的先君表示傲慢,神灵就不会降福给他。”
1703050266
1703050267 【原文】初,楚范巫矞似(1)谓成王(2)与子玉、子西(3)曰:“三君皆将强死(4)。”城濮之役,王思之,故使止子玉曰:“毋死。”不及。止子西,子西缢而县绝,王使适至,遂止之,使为商(5)公。沿汉泝江(6),将入郢(7)。王在渚宫(8),下,见之。惧而辞曰:“臣免于死,又有谗言,谓臣将逃,臣归死于司败(9)也。”王使为工尹(10),又与子家谋弒穆王(11)。穆王闻之,五月杀斗宜申及仲归。
1703050268
1703050269 【注释】(1)楚范巫矞似:杨伯峻注:“范,楚邑。范邑之巫名矞似。”(2)成王:即楚成王。芈姓,熊氏,名恽。楚文王之子,母亲息妫。公元前672年杀其兄而即位;公元前638年,在泓之战中战败宋襄公,称雄中原。成王晚年,太子商臣发动政变围攻成王,成王被迫自缢而死。共在位四十六年,谥号曰“成”。(3)子玉、子西:子玉,即成得臣,芈姓,成氏,名得臣,字子玉,斗伯比之子,子文之弟。若敖氏后裔。楚成王三十五年(公元前637年),因战功被子文推荐为令尹;后在城濮之战中被晋军击溃,他引咎自杀于归途中。子西,芈姓,斗氏,名宜申,字子西,若敖氏后裔。春秋时楚国司马。城濮之战时,子玉与晋文公交战,斗宜申指挥楚军左翼,被晋军击溃,欲引咎上吊,恰遇带有成王赦令的使者赶到,遂阻止其自杀。(4)强死:非因病、老而死;人尚壮健而死于非命。(5)商:杨伯峻注:“……江永《考实》谓是僖二十五年《传》之商密,或是也。商密当在今河南省淅川县西南,与下《传》文‘沿汉泝江’之地理亦合。”(6)沿汉泝江:杨伯峻注:“沿,顺流;顺汉水而下。泝,逆流;然后向长江上游逆水而行。”(7)郢:古邑名。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今湖北省江陵县纪南城。楚文王定都于此。(8)渚宫:春秋楚国的宫名。故址在今湖北省江陵县。(9)司败:官名。即司寇(夏殷已有之。周为六卿之一,曰秋官大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春秋列国亦多置之。)。(10)工尹:官名。春秋楚设置。掌管百工及官营手工业。(11)与子家谋弒穆王:事在楚穆王九年(公元前617年)。子家,即仲归,楚大夫。穆王,楚穆王,熊氏,名商臣。公元前626年,楚成王欲废太子商臣,商臣以太子甲兵围攻成王,成王被迫自缢而死,商臣即位,是为穆王,共在位十二年。
[ 上一页 ]  [ :1.7030502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