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0170
1703050171
【原文】忠、信、卑让之道也(1)。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卑让,德之基也。
1703050172
1703050173
【注释】(1)忠、信、卑让之道也:《左传·文公元年》原文作:“穆伯如齐,始聘焉,礼也。凡君即位,卿出并聘,践修旧好,要结外授,好事邻国,以卫社稷,忠、信、卑让之道也。”按:穆伯,即公孙敖,庆父之子,鲁桓公之孙。鲁文公时,孟穆伯为卿。
1703050174
1703050175
【译文】(鲁文公元年,鲁卿穆伯到齐国开始进行聘问。凡是新君即位,卿到各国去普遍聘问,继续重温过去的友好,团结外援,善待邻国,借以保卫自己的国家。)这是忠、信、卑让之道。忠,是道德纯正的表现;信,是道德巩固的表现;卑让,是德行的基础。
1703050176
1703050177
【原文】芮良夫(1)之诗曰(2):“大风有隧(3),贪人败类(4),听言则对,诵言如醉(5),匪用其良,覆俾我悖(6)。”是贪故也(7)。
1703050178
1703050179
【注释】(1)芮良夫:杨伯峻注:“周厉王时卿士。”(2)“诗曰”下六句:语出《诗·大雅·桑柔》。(3)有隧:杨伯峻注:“隧之言迅疾也,有隧,形容其迅疾也。”(4)类:毛传云:“类,善也。”(5)听言则对,诵言如醉:郑玄笺云:“对,答也。贪恶之人,见道听之言,则应答之;见诵诗、书之言,则冥卧如醉。”(6)匪用其良,覆俾我悖:郑玄笺云:“居上位而不用善,反使我为悖逆之行。”覆,反;相反。俾,使。杨伯峻注引《潜夫论·遏利篇》云:“昔周厉王好专利,苪良夫谏而不入,退赋《桑柔》之诗以讽。”(7)是贪故也:公元前627年,秦国千里出兵袭郑,未遂,攻灭滑国后,率军返回。晋襄公率军于殽山(今河南陕县东)隘道全歼秦军,俘虏秦军主帅孟明、西乞术、白乙丙。后来晋国放还此三人,秦国群臣将殽之战的失败归罪于孟明,欲杀之,秦穆公则引咎自责,以为失败的原因是自己的贪心所致。本段即是穆公罪己之言。
1703050180
1703050181
【译文】(文公元年)秦穆公说:“周朝芮良夫的诗说:‘大风迅猛(摧毁庄稼),贪婪的人也会毁害善良之人。听到了不相干的话就应和,听到《诗》《书》的良言就像喝醉了酒,不能任用有才能的人,反而使我做出了悖逆的行为。’这是由于贪婪的缘故。”
1703050182
1703050183
【原文】《诗》曰:“君子如怒,乱庶遄沮(1)。”又曰:“王赫斯怒,爰整其旅(2)。”怒不作乱而以从师,可谓君子矣(3)。
1703050184
1703050185
【注释】(1)君子如怒,乱庶遄沮:语出《诗·小雅·巧言》。遄,疾速。沮,终止,阻止。(2)王赫斯怒,爰整其旅:语出《诗·大雅·皇矣》。郑玄笺云:“赫,怒意。”斯,语助。爰,于是。(3)可谓君子矣:此指狼瞫。晋国将领,曾任车右。
1703050186
1703050187
【译文】(文公二年)“《诗经》说:‘君子如果发怒,动乱就可以很快制止。’又说:‘文王勃然大怒,于是就整顿好了军队。’(狼瞫)发怒却不去作乱,反而冲锋陷阵,勇猛杀敌,可以说是君子了!”
1703050188
1703050189
【原文】秦伯犹用孟明(1)。孟明增修国政,重施于民。赵成子(2)言于诸大夫曰:“秦师又至,将必避之,惧而增德,不可当也。《诗》曰:‘毋念尔祖,聿修厥德(3)。’孟明念之矣,念德不怠,其可敌乎?”
1703050190
1703050191
【注释】(1)孟明:即百里视,字孟明,百里奚之子。在殽之战中败于晋军,被俘,后获释回国。鲁文公二年(公元前625年),孟明又率军与晋军战于彭衙,再次败北,然穆公仍旧重用他;次年夏,秦穆公伐晋,孟明率军渡过黄河后便焚毁船只,以表明决战之心,终于攻取了晋国的王官和郊两地,晋人不敢出战。随后秦穆公率军至崤山,掩埋了三年前阵亡于此的秦军将士骨骸,并祭祀三日,而后回国。(2)赵成子:即赵衰。(3)毋念尔祖,聿修厥德:语出《诗·大雅·文王》。杨伯峻注:“今诗作‘无念尔祖’,无、毋同。杜注:‘毋念,念也。’毋与聿俱发声词,无义。言念其祖考而修其德也。”
1703050192
1703050193
【译文】(文公二年)秦穆公还在任用孟明。孟明进一步治理国家政事,给百姓以优厚的待遇。赵成子对诸位大夫说:“秦军如果再次来犯,必定要避开它。(孟明)由于畏惧而进一步修明德政,那是不可抵挡的。《诗经》说:‘怀念你的祖先,修明你的德行。’孟明记住这两句诗了,他能做到修积德行而努力不懈,难道还有谁可以抵挡他吗?”
1703050194
1703050195
【原文】礼无不顺(1)。祀,国之大事也,而逆之,可谓礼乎?子虽齐圣(2),不先父食久矣(3)。故禹不先鲧(4),汤不先契(5),文、武不先不窋(6)。宋祖帝乙(7),郑祖厉王(8),犹上祖(9)也。是以《鲁颂》曰(10):“春秋匪解,享祀不忒(11),皇皇后帝,皇祖后稷(12)。”君子曰礼,谓其后稷亲而先帝也。
1703050196
1703050197
【注释】(1)礼无不顺:鲁文公二年秋,鲁国于太庙举行祭祀,升僖公的神位在闵公之上,违背了祭祀的顺序,宗伯夏父弗忌尊崇僖公,于是说:“我见到新鬼(僖公)大,旧鬼(闵公)小,先大后小,这是顺序;使圣贤的位置上升,这是明智。明智、顺序,这是合于礼的。”本段即是对夏父弗忌这一观点的评论。(2)齐圣:聪明睿智;聪明圣哲。齐,通“齌”。(3)不先父食久矣:杨伯峻注:“子不先父食,盖譬喻语,犹言后立之君其合食之位不能在于其先立之君之上,以其下三证可以知之。”(4)鲧:禹之父。(5)契:传说中帝喾之子,商之祖先。杨伯峻注:“契,汤十三世祖。”(6)不窋:相传为周之先祖后稷之子。窋,音竹。(7)宋祖帝乙:宋,周代诸侯国名。子姓。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王纣子武庚于商旧都(今河南商丘)。成王时,武庚叛乱,被杀,又以其地封与纣的庶兄微子启,号宋公,为宋国。帝乙,商朝第三十代君主,纣王之父。微子即帝乙之庶长子。(8)郑祖厉王:郑,春秋国名。姬姓。本周西都畿内地,周宣王封弟友(郑桓公)于此。厉王,西周第十位君主,周宣王之父,郑桓公为周厉王少子,周宣王之庶弟。(9)上祖:尊崇父祖。上,通“尚”。(10)“鲁颂曰”下四句:出自《诗·鲁颂·閟宫》。鲁颂,《诗》“三颂”之一。共四篇。周成王封周公、伯禽于鲁,周公有大功德于王室,故虽为诸侯国亦得有颂。四篇作于鲁僖公晚年,为春秋中期作品。(11)春秋匪解,享祀不忒:杨伯峻注:“解读为懈,懈怠也。忒,差误也。春秋犹言四时。谓四时之祭祀无有懈怠差忒也。”(12)皇皇后帝,皇祖后稷:杨伯峻注:“皇皇后帝,谓天也。皇皇,叠字形容词。襄七年《传》:‘夫郊祀后稷,以祈农事也。’此盖言郊祀,祭上帝与后稷。”
1703050198
1703050199
【译文】(文公二年)礼没有不合顺序的。祭祀是国家的大事,颠倒了君主的先后顺序,能说是合于礼吗?儿子虽然聪明圣哲,其神位也不能在父亲神位之上,这是由来己久的了。所以禹的神位不能在鲧的神位之前,汤的神位不能在契的神位之前,文王、武王的神位不能在不窋的神位之前。宋国以帝乙为始祖,郑国以厉王为始祖,这还是尊崇父祖。所以《鲁颂》说:“一年四季的祭祀无有懈怠,没有差错,致祭于天帝,又致祭于伟大的祖先后稷。”君子说这合于礼,是说后稷虽然是宗亲先祖,然而却要把祭祀天帝放在前面。
1703050200
1703050201
【原文】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为君也(1),举人之周也(2),与人之壹也(3);孟明之臣(4)也,其不解(5)也,能惧思(6)也;子桑(7)之忠也,其知人也,能举善也(8)。《诗》曰(9):‘于以采蘩(10),于沼于沚(11),于以用之公侯之事’,秦穆有焉。‘夙夜匪解,以事一人(12)’。孟明有焉。‘诒厥孙谋,以燕翼子(13)’,子桑有焉。”
1703050202
1703050203
【注释】(1)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为君也:鲁文公三年,秦将孟明第三次与晋军交战,在经过之前两度失败后,最终获胜;而此期间,秦穆公能在失败中反省自己,对孟明一再信任和重用,是秦军此战获胜的重要因素。本段即是对秦穆公此举之评论。(2)举人之周也:杜预注:“周,备也。不偏以一恶弃其善。”(3)与人之壹也:杨伯峻注:“盖指其信任专一,数败而仍用之。”(4)臣:杨伯峻注:“臣,犹言尽其为臣之心力。”(5)解:通“懈”。下“夙夜匪解”同。(6)惧思:因有所戒惧而反省。杨伯峻注:“谓既而惧,惧而思,思而修德也。”(7)子桑:即公孙枝,秦大夫。相传他曾向秦穆公举荐了百里奚。(8)能举善也:杨伯峻注引章炳麟《读》谓:“一举而得贤二世,故此《传》亦以孟明成功归于子桑。”(9)“诗曰”下四句:语出《诗·召南·采蘩》。(10)于以采蘩:于以,犹言于何。在何处。蘩,植物名。即白蒿。多年生草本,可食用。(11)于沼于沚:沼,水池。沚,水中小块陆地。(12)夙夜匪解,以事一人:语出《诗·大雅·烝民》。夙夜匪解,同“夙夜匪懈”,形容日夜辛劳,勤奋不懈。一人,古代称天子,本指周宣王,此则借指秦穆公。(13)诒厥孙谋,以燕翼子:语出《诗·大雅·文王有声》。郑玄笺云:“孙,顺也……传其所以顺天下之谋,以安其敬事之子孙。”诒厥,谓留给子孙。孙谋,顺应天下人心的谋略。孙,通“逊”。燕,安也。翼子,翼助子孙。
1703050204
1703050205
【译文】(文公三年)君子因此知道:“秦穆公作为国君,提拔人才,考虑全面;任用人才,专一无二;孟明尽其为臣之心力,他努力不懈,能够因战败畏惧而思考(进而力修德政);子桑忠诚,他了解别人,能够举荐贤臣(百里奚父子)。《诗》说:‘到哪里去采白蒿?在池塘里、在小洲上。在何处使用它?在公侯的祭祀典礼上。’秦穆公就是这样(选拔和信用人才)的;‘早晚努力不懈,以事奉君主一人’,孟明就是这样的;‘把好的谋略留给子孙,以安定和辅佐他们’,子桑就是这样的。”
1703050206
1703050207
【原文】晋人惧其无礼于公也(1),请改盟。公如晋,及晋侯(2)盟。晋侯飨公,赋《菁菁者莪》(3)。庄叔(4)以公降,拜(5),曰:“小国受命于大国,敢不慎仪。君贶之以大礼(6),何乐如之?抑(7)小国之乐,大国之惠也。”晋侯降,辞(8)。登,成拜(9)。公赋《嘉乐》(10)。
1703050208
1703050209
【注释】(1)晋人惧其无礼于公也:《左传·文公二年》:“晋人以公不朝来讨,公如晋。夏四月己巳,晋人使阳处父盟公以耻之。”(2)晋侯:指晋襄公。(3)菁菁者莪:杜预注:“《菁菁者莪》,《诗·小雅》。取其‘既见君子,乐且有仪。’”(4)庄叔:即叔孙得臣,鲁国大夫。(5)以公降、拜:杨伯峻注:“降、拜者,降阶,再拜。杜注:‘谢其以公比君子也。’”(6)君贶之以大礼:贶,音况,赐给;赐与。杨伯峻注:“大礼谓飨礼。”(7)抑:助词,用于句首,无义。(8)降、辞:杨伯峻注:“降阶辞让,不使鲁公拜。”(9)登,成拜:杨伯峻注:“两人皆升阶至堂上,然后完成拜礼。”(10)嘉乐:杜预注:“《嘉乐》,《诗·大雅》。义取其‘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1703050210
1703050211
【译文】(文公三年)晋国人害怕去年曾对鲁文公有所失礼,请求改订盟约。文公就到了晋国,和晋襄公重新结盟。晋襄公设宴款待鲁文公,席间吟诵了《菁菁者莪》这首诗;庄叔让文公降阶再拜,说:“小国在大国接受命令,岂敢对礼仪不谨慎?君侯赐我们以宴飨大礼,还有什么比这再快乐的呢?小国的快乐,是大国赐予的恩惠。”晋襄公走下台阶辞让。两人一起登上台阶回到殿堂,然后完成拜礼。鲁文公朗诵《嘉乐》这首诗。
1703050212
1703050213
【原文】逆妇姜于齐,卿不行,非礼也(1)。君子是以知出姜之不允于鲁也。曰:“贵聘而贱逆之,君而卑之(2),立而废之(3),弃信而坏其主(4),在国必乱,在家必亡(5)。不允宜哉?《诗》曰:‘畏天之威,于时保之(6)。’敬主之谓也。”
1703050214
1703050215
【注释】(1)卿不行,非礼也:按:礼,凡诸侯之女嫁别国诸侯,由上卿送行;迎娶国亦应以上卿前去迎接。今齐女嫁于鲁国,而鲁国上卿未来迎接,故曰非礼。(2)君而卑之:杨伯峻注:“君谓小君,国君之妻曰小君。不以国君夫人礼迎之,是卑之也。”(3)立而废之:杨伯峻注:“立为夫人,而不以其礼,犹废之也。”(4)弃信而坏其主:杨伯峻注:“弃信谓贵聘贱逆,不依所聘时之礼行事。夫人,公宫内之主,而卑之、废之,故曰‘坏其主’。”(5)在家必亡:杨伯峻注:“家谓卿大夫,古卿大夫多有采邑,故谓之家,《论语·季氏篇》‘有国有家’是也。”(6)畏天之威,于时保之:语出《诗·周颂·我将》。于时,于是也。杜预注:“言畏天威,于是保福禄。”
1703050216
1703050217
【译文】(文公四年)鲁国到齐国迎娶姜氏,而鲁国的上卿没有前去迎接,这是不合于礼的。君子因此知道姜氏嫁到鲁国是不会有好结果的,说:“之前用尊贵的礼节行聘,而今却用卑贱的礼节迎娶她,身份是国君的夫人却轻贱她,立为夫人却不以夫人之礼相待,等于废弃她,背弃了当初的信义而损害了她作为夫人的身份。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诸侯国,必然会使国家动乱;发生在大夫家,必然会使家族灭亡。姜氏没有好结果是应该的了。《诗经》说:‘敬畏上天的威灵,于是就能保全福禄。’这说的就是要敬重诸侯夫人。”
1703050218
1703050219
【原文】楚人灭江(1),秦伯为之降服(2)、出次(3)、不举(4)、过数(5)。大夫谏,公曰:“同盟(6)灭,虽不能救,敢不矜(7)乎!吾自惧也。”君子曰:“《诗》云(8):‘惟彼二国(9),其政不获,惟此四国(10),爰究爰度(11)。’其秦穆之谓矣。”
[
上一页 ]
[ :1.70305017e+09 ]
[
下一页 ]